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一口井的设计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一口井的设计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一口井的设计哈尔滨石油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报告课程钻井课程设计题目一口井的设计院系石油工程系专业班级石油工程10- 班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哈尔滨石油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主要内容:(1) 油藏地质概况; (2) 油藏流体物性分析;(3) 油藏温度、压力系统; (4) 油藏储量计算;(5) 油藏驱动能量及开发方式的确定;(6) 开发井网、开发层系及开采速度的设计;(7)开发方案的经济评价与对比。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根据实例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设计任务,最终以设计报告的形式完成本专题设计,设计报告具体包括以下部分:(1) 封面;(2)任务书;(3) 基本数据;(4) 目录;(5)正文;(6)结论;(7)参考文献。

设计报告采用统一格式打印,要求图表清晰、语言流畅、书写规范、论据充分、说服力强,达到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主要参考资料:[1] 刘德华.油藏工程基础.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2] 李传亮.油藏工程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3] 何更生.油层物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4] 刘吉余.油气田开发地质.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5] 陈涛平等.石油工程.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6] 李颖川.采油工程.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目录第1章油藏地质概况 (2)1.1油藏构造特征 (2)1.2 油藏储层特性分析 (3)第2章油藏流体物性分析 (6)2.1油水关系(边底水,气顶,溶解气) (6)2.2油气水的高压物性 (7)2.3渗流物理特性 (8)第3章油藏温度、压力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油藏压力系统 (11)3.2 油藏温度系统 (13)第4章油藏储量计算 (15)4.1油藏储量计算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各种储量参数的获得 (18)4.3最终计算N、 Gs (18)4.4可采储量及采收率的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储量评价 (19)第5章油藏驱动能量及开发方式的确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天然能量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开发方式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章开发井网、开发层系及开采速度的设计 .. (22)6.1开发层系的划分 (22)6.2开发井网的设计 (22)6.3开发速度的设计 (22)第7章开发方案的对比与经济评价 (25)第1章油藏地质概况1.1油藏构造特征中央突起,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平缓,东南和西北方向陡峭——背斜构造东南和西北方向被两条大断裂断开——断层构造1.1.1构造形态断背斜构造油藏——长轴长:4.5Km, 短轴长:2.0Km 比值:2.25:1,为短轴背斜。

1.1.2圈闭研究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面积。

——4.07km2闭合高度:储集层中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150m.1.1.3断层研究——两条断层1西北断层延伸4.89km,东南断层延伸2.83km.1.2 油藏储层特性分析1.2.1 储层岩石分布及物性特征一、矿物分析样品数量:C1井、C2井、C3、井岩样各50块进行矿物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表1-1 储层岩石矿物含量表成分石英长石岩屑泥质灰质含量76% 4% 20% 5% 7%最终可知储层岩石类型为——岩屑质石英砂岩。

表1-2 储层粒度分析数据粒径(m m) <0.010.01~0.10.1~0.250.25~0.50.5~11~22~55~10>10 含量(% ) 4.039.1429.536.5512.723.053.231.290.492二、粒度分析含量最高的是粒径为0.25mm~0.5mm——中砂岩因为粒径<0.01mm的含量为4.03%小于5%,所以储层岩石的胶结类型为接触胶结,而且是泥质胶结物,所以,储层岩石的固结程度不高。

1.2.2 储层孔渗性特征评价孔隙度:孔隙度是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核磁共振(NMR)孔隙度只对孔隙流体有响应,在确定地层孔隙度方面具有其他测井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在中国陆相复杂地层的应用中常常发现NMR孔隙度与地层实际孔隙度存在差异,有时差异甚至很明显,影响了NMR测井的应用效果.介绍了NMR孔隙度的理论基础,在对NMR孔隙度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国内现有的NMR孔隙度测井方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通过对大量人造岩样和不同:占性的天然岩样的实验测量,提出了适合中国陆相地层的孔隙度测井方法,改善了NMR孔隙度的测量效果.针对中国陆相地层的复杂性,建议不同地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岩心分析,确定恰当的NMR 测井方法,以获得比较准确的NMR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在自然状态下材料中的的孔隙体积与材料体积之比,叫材料的孔隙度。

它包括材料中所有的孔隙,不管它们是否连通。

但在研究油贮的孔隙度时,所测量的孔隙度为连通的孔隙空间与岩石的总体积之比,即有效孔隙度。

在一般情况下,有效孔隙度要比总孔隙度少5~10%。

多数油贮的孔隙度,变化在5~30%之间,最普通的是10~20%范围之内。

孔隙度不到5%的油贮,一般认为是没有开采价值的,除非里面存在有取出的岩芯或岩屑中所没有看到的断裂、裂缝及孔穴之类。

表4 储层岩石(砂岩)孔隙度评价表井号厚度(m)渗透率(mD)孔隙度(%)VC1 40 200 20 0.4 C2 40 210 19.5 0.3 C3 30 190 20 0.534储层非均质性是指油气储层各种属性(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

表征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参数有变异系数、单层突进系数、级差及均质系数。

渗透率变异系数:V k =0.39,表示非均质程度较弱; 渗透率突进系数:05.1max ==KK T k ,T K <2 表示非均质程度弱;渗透级差:105.1minmax==K K J k ,非均质程度较弱; 渗透率均质系数:95.0max==-K KK P ,均质性较好。

综上三种参数分析,该储层非均质性较弱,利于开发。

储层敏感性指储层某种损害的发生对外界诱发条件的敏感程度,主要包括速敏、水敏、酸敏、盐敏和碱敏等。

储层敏感性评价主要通过流动实验来实现,常以速敏和水敏为主要研究对象。

表5 速敏程度与速敏指数关系速敏指数:I v =0.08,为弱速敏。

表6 水敏程度分级标准 速敏程度强中等偏强 中等偏弱弱 无速敏指数>0.700.40~0.700.10~0.40 0.05~0.10<0.05水敏极强 强中等中等弱无5水敏指数:I w =0.10,为弱水敏。

第2章 油藏流体物性分析2.1油气水关系:程度 偏强 偏弱速敏指数 >0.900.70~0.900.50~0.700.30~0.500.05~0.30<0.05该油藏由于油藏平均压力大于泡点压力(10Mpa),所以属于一个未饱和油藏。

该油藏无气顶,地下流体为油和水,油内溶有溶解气。

由于三口井的资料不足,把该油藏的储层划作单层连通的砂岩层,则不存在夹层气。

油水界面先前已经确定在海拔-4830m处。

2.1.1油水界面的判定表2-1 油层特征参数表油水界面判定:C3 井4930-4940m段电阻率为低值0.6,小于C1 井4835-4875m、C2 井4810-4850m、C 3井4900-4930m三井段高值3.8,故为水层,以上3段为油层。

深度校正:平台高出地面6m,地面海拔94m,故油水界面在构造图上实际对应的等深线为4930-(6+94)=4830.0m6储层属于底水油藏,无气顶,含溶解气。

由C 1、C 2、C 3井的测井解释数据可知本设计研究中只有一个油层,没有隔层(见图2-1)。

图2-1 油藏构造图2.2油气水的常规物性及高压物性由于资料严重不足,在这里只能根据现有资料和经验资料得到部分原油的物性和地层水的物性。

地面脱气原油黏度:uos=6.5mpa.s 脱气原油密度:pos=0.8g/cm3 含蜡量:4.03% 含硫量:0.7% 胶质沥青质含量:10% 天然气比重:rg=0.98 天然气组成:指导书12成分 C1 C2 C3 C4 C5 C6 N2 CO2 Air 含量%4064311202515地层水密度:pw=110g/cm3 矿物组成及矿化度:指导书13 PH=6.5 ; TSD=243896ppm水水C1C2C340m40m30m油-4810m -4900m -4835m离子类型Na+ Ca2+ Mg2+ Cl- SO42+ HCO3- ppm 84641 8935 502 148220 23 569离子当量23 20 12 35.5 48 61当量数3680.04 446.75 41.83 4175.21 0.48 9.33当量比:[Na+]/[Cl-]=3680.04/4175.21〈1{[Cl-]-[Na+]}/[Mg2+]=(4175.21-3680.04)/41.83〉1 故判断该油田水类型为CaCl2型(对照《油层物理》P17)原始溶解汽油比Rs=100.5m3/m3原油体积系数:Boi=1.08泡点压力:Pb=10.0Mpa2.3渗流物性特征岩石润湿性:指导书18 润湿指数IA=Iw-Io=0.5-0.1=0.4该储层为水湿储层相渗曲线:Sw Kro Krw0.21 050.40.373 0.04750.50.21 0.11450.6 0.148 0.1530.60.1 0.20350.7 0.061 0.2540.70.033 0.32250.8 0.012 0.4050.80 0.55毛管里Sw% 25.6 26 28 30 33 40 47 53 64 75 83 100毛管里曲线(一)毛管压力曲线的应用1.研究岩石孔隙结构由于一定的毛管压力对应着一定的孔隙喉道半径(c p r θσcos 2=),因此,毛管压力曲线实际上包含了岩样孔隙喉道的分布规律。

曲线的右侧纵坐标上就直接标出了孔隙半径大小。

2.根据毛管压力曲线形态评估岩石储集性能好坏毛管压力曲线形态主要受孔隙喉道的分选性和喉道大小所控制。

所谓分选性是指喉道大小的分散(或集中)程度。

喉道大小的分布越集中,则分选越好,毛管压力曲线的中间平缓段也就越长,且越接近于横坐标平行。

孔隙喉道大小及集中程度主要影响着曲线的歪度(又叫偏斜度)。

是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偏于粗喉道或细喉道的量度。

喉道越大,大喉道越多,则曲线越靠向坐标的左下方,称为粗歪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