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第1章企业:目标、结构与组织1.什么是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企业为什么不能代替市场?答: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和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据统计,2009年企业为全球81%的人口提供工作机会,构成全球经济力量的90%,创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
在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企业,49个是国家。
交易成本的存在,导致了单纯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很有可能导致市场参与者在某些方面产生很高的成本,从而影响生产和交易的效率,如获取相关的价格信息、根据信息签订合约并有效执行合约以及规避市场风险等。
企业通过内部交易来取代市场交易,以此来减少交易成本,这就是企业会存在的根本原因。
2.有哪些机制可以对企业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进行纠偏?为什么?答:内部的监督激励机制。
通过适当的薪酬设计,让管理者能够在抵御风险的同时,又能给予管理者适当的激励,让股东与管理者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平衡。
很多企业管理者的薪酬往往都由两部分组成,除了固定工资之外,另外很大一部分都会根据企业在不同时期内的盈利而上下波动。
外部的市场机制。
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劳动力市场机制。
第二,产品市场机制。
第三,资本市场机制。
3.纵向一体化与资产专用性的关系是什么?答:纵向一体化在解决资产专用性所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同时,自身也会带来其他的激励问题。
市场采购的一个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质量更高的产品,但是在纵向一体化之后市场采购变成了企业内部采购。
市场竞争压力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内部供应产品的质量下降,最终给整个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现实的市场中,企业往往会在完全的纵向一体化和完全的纵向分离之间选择一些相对均衡的做法。
一种被称之为逐步一体化(tapped integration),即部分生产要素从市场中的独立供应商购买,另一部分生产要素从子公司内部采购。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既可以避免其他企业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又让内部生产部门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
另一种常见的策略是特许经营(franchising),从快餐到服装设计的众多行业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在特许经营的模式下,母公司来提供专用性投资,同时特许经营者又可以保留自身的大部分利益,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励其努力提高效率。
最后一种常见的中间做法是构建企业集团,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日本企业。
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大企业,没有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手段来规避资产专用性带来的问题,而是选择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合作的非正式关系,在长期合约的基础通过构建非正式的企业联盟和集团,使得企业之间维持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从而使得独立供应商也有足够的激励去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资,以便实现与客户的长期合作。
4.U型、H型、M型企业组织各有什么特点?答:U型组织结构是一种中央集权式结构,建立在企业内部职能分工的基础之上,每个部门只有很小的独立性,权利集中在总经理人员手中,实现对企业的内部有效控制,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规模经济。
H型组织结构较多地出现于横向合并而形成的企业中。
显著特征是高度分权,各子公司保持了较大的独立性。
M型结构各个分部负责日常经营决策,企业总部最高领导层负责战略决策,形成决策的专业化与分工。
各部门是独立利润单位,有利于最高决策层确定利润增长点,并更有效地安排企业资金配置。
5.为什么存在国有企业?中国与西方理由相同吗?答:第一个理由是自然垄断。
第二个理由是资本市场失败。
第三个理由是外部性。
不同。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比重的变化,以及其它转型国家国有企业发展经验可知,市场经济必然要求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而计划经济则必然要求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与之相适应。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然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经济成分以国有经济为主向民营经济为主的转变。
6.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什么具体的功能和作用?答:除了提供异质性的公共服务,非营利组织还具有如下功能:第一,配置社会资源。
第二,增加就业。
第三,增加社会危机应对能力。
第2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分析一、名词解释1.自然垄断: 我们知道,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函数有产量越大投入要素的增加量递减的性质,故单位产出的成本递减。
这样的产业,大多是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
从产业技术条件上来看必然地形成垄断,故而我们将规模收益递增的企业,也就是长期平均成本递减的企业的垄断,称为“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 )。
2.边际收益: 总收益曲线TR 的斜率表示生产增加1单位时增加的收益,被称为“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 ),记为MR 。
3.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测量一种商品的需求对于其影响因素变化做出反应的敏感程度。
即:价格每变动百分之一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q q e p p∆=∆ 其中,e 为需求弹性;q 为需求数量,△q 是需求数量的变化量;p 是价格, △p 是价格的变化量。
4.伯川德模型: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川德(Joseph Bertrand )认为,在市场竞争中,寡头往往使用价格竞争而非产量竞争,即厂商选择价格,而让市场来决定销售量。
基于此,他于1883年提出伯川德模型并试图对古诺模型加以修正。
在伯川德模型中,假定各厂商在制定自己价格时,必须对市场中其他厂商制定的价格做出预测,并认为对手将这个价格水平保持不变。
古诺模型中的其他假设在伯川德模型中依然保留。
伯川德模型研究的是多人决策问题,决策变量是价格,双方只进行一次决策,决策结果的均衡点是双方的定价都等于边际成本, 即双方都只赚取正常利润。
伯川德模型有以下四个前提条件:( 1)市场中只有两家寡头企业,产品是同质的;( 2)生产的单位边际成本相同,无固定成本,并且企业可以无限生产;( 3)企业之间只进行一次竞争, 并且同时进行定价决策;( 4)没有其他企业进入市场。
二、计算题1.一厂商有两个工厂,各自的成本由下列两式给出。
工厂1:211110)(Q Q C =;工厂2:222220)(Q Q C =;厂商面临如下需求曲线:Q P 5700-=,式中Q 为总产量,即21Q Q Q +=。
(1)计算利润最大化的1Q 、2Q 、Q 和P 。
(2)假设工厂1的劳动成本增加而工厂2没有提高,厂商该如何调整工厂1和工厂2的产量?如何调整总产量和价格?解:(1)一个能在两个空间上分开的工厂生产产品,其利润是两个工厂总收益与总成本之差: []222121212010)()(5700Q Q Q Q Q Q --++-=π 22212221212120105105700700Q Q Q Q Q Q Q Q -----+=分别对1Q 和2Q 求偏导并令其等于零,得 1211201010700Q Q Q Q ---=∂∂π 010*******=--=Q Q ……………(1) 2122401010700Q Q Q Q ---=∂∂π 0501070021=--=Q Q (2)将(1)式减(2)式化简得212Q Q =,并代入(1)或(2)得201=Q ,102=Q ,所以3021=+=Q Q Q ,代入P =700-5Q 得P =550。
(2)假设工厂1劳动成本增加而工厂2没有提高,该厂商会减少工厂1的产量,增加工厂2的产量,并且会使总产量减少,价格提高。
2.假设某一寡头垄断厂商现在以8美元的价格出售产品,若价格上升,它面临的需求函数为P Q d 40360-=,若价格下降,它面临的需求函数为P Q d 10120-=。
(1)如果该垄断厂商的成本表已知为表8-6中的SMC 和SAC ,找出该厂商最好的产出水平及这一产量下的售价和利润。
(2)如果该厂商成本表改为'SMC 和'SAC (如下表所示),则新的最优产出水平以及该产量下的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当价格P ≥8时,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P Q D d 40360:1-=,即:409Q P -=,所以与其相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为2091Q MR -=。
当P =8时,40=Q 。
当40=Q 时,71=MR 。
当价格P ≤8时,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P Q D d 10120:2-=,即:1012Q P -=,所以与其相应的边际收益曲线为5122Q MR -=。
当P =8时,40=Q 。
当40=Q 时,42=MR 。
因此,该寡头垄断厂商面临的边际收益曲线在Q =40处间断,其间断区间为[4,7]。
根据利润极大化原则:MR =MC ,当SMC =MR =4时,最优的产出水平按理是30(从上表上看出),但由于MR =4时,产量为40,而Q =40时,SMC =5。
由于该寡头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在MR 断续区域的任何地方(从MR=4到MR=7)的升降都不会导致寡头改变产出水平和现行价格,当产量为40时,价格为8美元,利润为140405.4408=⨯-⨯=π美元。
如果产量为30,则利润只有120304308=⨯-⨯=π美元。
因此,最优的产出水平应当是40而不是30。
(2)当SMC 变为'SMC 时,'SMC 曲线仍与MR 曲线的间断部分(从4到7)相交,故厂商最优产出水平仍应为40,价格仍为8美元。
这时利润100405.5408=⨯-⨯=π美元。
如果产量为30,则利润只有90305308=⨯-⨯=π美元。
3.一垄断厂商以常数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AC=MC=3生产。
该垄断者面临以下市场需求曲线:Q=30-P 。
(a )计算该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价格和产量,并计算出其利润为多少。
(b )假设第二个厂商加入该市场,两厂商形成古诺(Cournot )竞争。
记Q 1为第一个厂商的产量,Q 2为第二个厂商的产量。
现在市场需求函数为Q 1+Q 2=30-P 。
设第一个厂商的边际成本仍为3,第二个厂商的边际成本为6。
试求各厂商的反应曲线。
(c )计算古诺均衡。
求出市场价格和各厂商的利润。
(d )为什么古诺竞争中两厂商的总产量比第一个厂商作为垄断者时的产量要高?解:(a )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时满足条件:MC =MR 。
TR =PQ =(30-Q )Q ,所以MR =30-2Q =MC =3所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 =13.5,价格为:P =30-Q =16.5利润为:π=PQ -TC =182.25。
(b )对于厂商1而言,其利润函数为:1111211PQ TC 30Q Q Q 3Q π=-=(--)-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121127Q Q 0Q π∂∂=--2= 解得厂商1的反应函数为:2127Q Q -=2① 对于厂商2而言,其利润函数为:2221222PQ TC 30Q Q Q 6Q π=-=(--)-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212224Q Q 0Q π∂∂=--2= 解得厂商2的反应函数为:1224Q Q -=2② (c )由(b )中的①、②两式可得:厂商1的产量为:1Q 10=厂商2的产量为:2Q 7=市场价格为:P =1230Q Q (--)=13厂商1的利润为:111PQ TC 1310310100π⨯⨯=-=-= 厂商2的利润为:222PQ TC 1376749π⨯⨯=-=-= (d )古诺竞争时的总产量比第一个厂商作为垄断者时的产量要高的原因在于:古诺竞争时,存在着两个厂商,每个厂商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生产决策,还要考虑对手的决策对自己的影响,两者对产量进行竞争,两个厂商对市场的垄断势力都比单独一个厂商控制市场时要小,所以其产量比第一个厂商控制市场时产量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