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教师听课笔记评课记录(第二学期11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教师听课笔记评课记录(第二学期11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教师听课笔记评课记录(第二学期11次)3月6日地点:湖小三楼主题:新生代教师课堂比武1、给“雨”字组词。

2、听“雨”声。

师:你听到了什么?生:雨声;蛙声;雨声很大……师: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生:倾盆大雨。

师:若给这段声音起一个名字可以是——生:雷雨。

生:夜雨。

师:为什么?生:青蛙白天不怎么叫,鸟叫声也不大。

所以我认为是“夜雨”。

【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不同的学生听同一段声音,他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里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夜雨”,没有直接进行否定,多问了一个为什么。

而学生的回答也的确言之有理,生成得精彩。

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独特感悟”的尊重。

】3、初读课文。

师:知道雷雨时的景象是怎么样的吗?翻开课本读课文。

(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4、检查字、词。

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给大家秀一下。

(点名读;开小火车读;齐读)【评:我个人是很反对这些时髦的、网络气息很浓的新词汇进入我们课堂的。

什么“PK”、“晕”、“wo靠”、像这里的“秀”等等。

一则,学生对老师你这样的“新鲜词”理解吗,知道你再说什么吗;再则,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很容易受到影响,老师在课堂上一说,学生在课后动不动就会从嘴里冒出这样的词来,自己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若听到了感觉总不是怎么舒服。

】师:看到红颜色的字了吗?你用什么办法把它认识了,记住了?——学“乱”时,不要跟“刮”混淆。

生:“压”是“厂”把“土”压下来了。

师:“垂”字怎么说?生:“睡”去掉“目”字旁。

师:知道笔顺吗?跟老师书空。

“垂下”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边出现了?课文当中是怎么写出的?谁来说一说?谁来说一说?谁来说一说?①看动画,说“垂下”的意思。

(蜘蛛爬下的速度很快)【评:在讲解“垂下”这个词语的过程中,不论是老师的解释,还是动画演示,“垂下”的意思都偏向于数学上“垂直”的概念。

而语文中的“垂”不同于数学中的“垂”,你能说“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垂下”是“柳丝成直角地垂下来”的?所以,老师在教学这个词语时,犯了一个概念混淆的错误。

】请生读相关语句。

师范读。

师:蜘蛛的心情怎样?生:着急。

生:害怕。

师:读课文,找找是什么原因?师:为什么蜘蛛那么地着急,那么地害怕,那么地慌张,那么地……?为什么?②【评: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是要精心组织过的,要简洁明了,指向性强。

上面①②两句话,执教老师在教学中的确是这样说的。

第①句,一连问了3个问题,说了3个“谁来说一说”,给学生也好,听课的老师也好,感觉都是模糊、罗嗦、重复。

第②句一连说了四五个“那么地”,感觉有些重复,混乱。

一堂课听下来,这样的语句还是比较多的。

】生:因为风来了。

生:因为要下雨了。

师:还从哪几个地方看出雷雨快要来了,还有吗?生:第1小节。

师:还有哪里?师:除了蜘蛛雷雨前从树上逃下来,还描写了哪些景物?生:蝉不叫了。

师:这是因为什么?生1:害怕。

生2:冻死了。

师:现在又不是冬天,蝉怎么会冻死了呢?【评:这里学生说“冻死了”,若老师仍然像前面学生说“夜雨”时那样,多问一个为什么,可能仍然会生成一个亮点。

老师有老师的理由,但学生也有学生自己的想法。

老师就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生:叶子不动了。

生:满天的乌云压下来。

师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板书设计:雷雨乌云压下来叶子不动蝉不叫蜘蛛逃走了树枝乱摆电闪雷鸣【总评:1、教学目标还欠清晰明确,实事求是。

2、教师的教学语言很重要,开课、结课、过渡、评价等语言,教师在课前都应好好准备,好好组织,努力做到简洁明了,指向性强。

3、识字写字教学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在课堂中应突出其重要性。

】(评:一出示这些词语,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词语太多了,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都是。

第二个感觉是你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语,学生会不会太累?第三个感觉是授课老师你为什么要出示这么多词语?目的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读这些词语来感受春天,应该还有比这个更好、更有效的方法。

)有一句话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与其给学生例出这么多带“春”字的词语,不如让学生自己组带春字的词语。

同样是让学生感受到春天,这样做,倒还有一个让学生“思考”的过程。

)2、屏幕出示带“春”字的四字词语。

(40个)师:同学们,这些带“春”字的四字词语,如果你知道它的意思,用你的声音来告诉大家。

(开小火车请学生读。

)生:读。

师:读了这些词语,你似乎感受到了什么?生:春天/春天美丽的景色/美好的春光……(评:第一个环节中出现这么多词语,已经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而第二个环节同样出示了这么多词语,更加让人难受。

如果真的想让学生通过读大量的带“春”字的词语来感受春天的话,那还不如一开课就举行一个“组词比赛”,在一分钟之内,看谁组带“春”字的词语最多。

)3、导入新课,解题读诗。

(出示古诗《春日》。

)师:古人描写春的诗词太多了,但最推崇的还是朱熹的这首《春日》。

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一首古诗。

生:读。

师:谁来说什么是“春日”?生:答……师:再请同学们大声地,反复地读一读这首诗。

等一会儿,我要请几个学生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练读。

(因为古诗很短,学生读了几遍就停下来了。

老师再次强调,让学生反复练读。

)(评:让学生读诗,这很正常。

但这里老师让学生读诗却是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地读。

即没有说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也没有说要读几遍,读到怎样的程度可以停下来。

因此就出现了学生读了几遍就停下来的情况。

这就是不提要求的后果。

一位老师在教学《月下独酌》时,让学生读古诗他是这么说的——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后面的注释,自由地将《月下独酌》这首诗读两遍,要求读得通顺,读得准确。

(生自由读诗)我想听听你们读得是否通顺,是否准确。

谁来读读这首诗?(一生读,师重点指导“乐”字读音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的停顿。

)师:同学们,我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通顺,还要把它读得有节奏,更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

来我们一起读,争取读出这首诗的味道和你自己的感受。

(生有感情地齐读。

)一位老师在教学《泊船瓜洲》时,让学生读诗——师(课件显示古诗)现在,请大家认认真真地把这首诗读上四遍,要求前两遍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开始。

(生自由地练读。

)这里的两位老师让学生读诗时,目的都很明确,要求都很清楚,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下,自然而然地认认真真地读起来了。

)4、解诗。

师:这首诗中有你不理解的词语吗?生:什么是“泗水滨”?师:解释“泗水”……那什么是“滨”呢?生:答。

……师:请同学们自己翻开课本看看(相关词语的注释。

)生:看。

师:你现在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评:学生此时真的能说了吗?)生:练习说。

师:点名说。

(生答。

再师生一起说诗的意思。

)5、猜测朱熹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6、在方格纸上写下这首诗。

师:这么多的问题其实都与一本书有关——《青年近卫军》。

找出相关段落,从中找出直接描写我希望拥有这书的句子?生:找——“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师:你想要一本书却不能得到的时候会怎样?生:上课没有心思上了;吃饭的时候想,睡觉的时候也想;……师:这样的种种感觉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叫——失魂落魄。

(有一生举手)生:我有一个疑问——这里只有一元五角,为什么说这么多钱?师:解释……3、深读课文,品词析句。

师:同学们买过书吗?你买书的时候会鼻子一酸吗?(不会)自由读课文,课文有没有地方让你读着读着会有鼻子一酸的感觉,划出相关的句子。

生:读课文。

句子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子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师: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出现三个我的母亲?生:答……出示句子:(只有一个“我的母亲”)男女生对比读,有什么不同?出示句式训练:当母亲转过身来,我看到了母亲的脊背,看到了母亲的眼睛,可能看到了母亲的手。

师:是什么让母亲成为这个样子?快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出示句子: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师:读着读着,哪一个词突然出现在你的眼前?生:极其瘦弱。

师:正因为母亲这样工作着,所以我的母亲(出示前一句话),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子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师:还有其他什么原因,让我的母亲成为这个样子?交流。

出示句子: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朗读指导。

请四个同学接读。

突出“立刻”。

师:这哪里是在工作,这分明是在拼命,母亲所做的何止这一些呀!请看补充材料——父亲远在外地,三年才回来一次。

母亲每天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左右。

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

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在床角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缝补衣裤。

有时我醒夜,仍见灯光亮着,仍见母亲一针一针、一线一线地缝补。

母亲加班,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孔,就为了那每月27元的工资。

总结。

以诗歌的形式,再次出示句子——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子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出示句子:A、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B、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师:文中妈妈旭怎么夸他们的?出示句子读。

(师读;请学生读;所自己当成妈妈再读;点名读;集体读。

)师:老师要采访妈妈一下,你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样?生:了不起;棒;开心……师:读出这个味道来。

生:读。

师:文中还有一个儿子,他在干什么?出示句子: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师:从课文哪里也可以看出这桶水非常重?出示句子: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重)来了?读一读。

(齐读;小组读)师:只有哪一个儿子跑过去——?另外两个,一个在——;一个在——。

所以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

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生:懂事;孝顺……师:可是他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呢?出示句子: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他不像第一个孩子——;不像第二个孩子——;他真的没有特别的地方吗?你觉得老师会喜欢哪一个孩子呢?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呢?再读一读课文。

【感想】1、课题没有板书。

2、作为低段语文课,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

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放在识字写字上。

但老师却把教学侧重点放在课文的讲解分析上,从而使识字写字教学用时相对较少。

这堂课是第一课时,开展了识字教学,但缺少一个写字巩固的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