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次月考检测一、积累和运用(7小题,计24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彷.徨(páng)迭.起(dié)嘱.咐(zhǔ)沥.尽心血(lì)B.默契.(qì)惊惶.(huāng)高粱.(liang)迥.乎不同(jiǒng)C.秩.序(zhì)田垄.(lǒng)憎.恶(zèng)仰之弥.高(mí)D.哀悼.(dào)诘.问(jié)疮.疤(chuàng)群蚁排衙.(yá)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殷红仰慕典籍家喻户晓B.卓越咳嗽吩付苛捐杂税C.峭璧咀嚼丰饶大庭广众D.门槛奔弛惊骇不可捉摸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他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我钦佩鲁滨逊,因为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不以为然....,总能乐观面对困难。
C.做学问也好,做其他工作也好,都要有学问。
既要不耻下问....,更要不惧问。
D.几年没见,调皮捣蛋的小军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小伙子,再也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项是( )(2 分)从2017年5月10日起,“蓝鲸一号”开始试采可燃冰。
沉睡海底不知多少年代的“冰”,穿透厚达200米的泥制粉砂地层,①变为天然气被输送到1200米以上的海平面上,②这不但是全球首次,而且也是我国首次对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
③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让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城可燃冰试采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
④这是中国人民实现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
A.句子①改为“变为天然气被输送到大约1200米以上的海平面上”。
B.句子②"全球”与“我国”互换位置。
C.句子③在结尾处加“的国家”。
D.句子④把“实现”改为“勇攀”。
5.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2分)“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
“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A.①②④⑤③B.②⑤④③①C.⑤④③①② D,②①④③⑤6.古诗文默写。
(12分)(1)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2),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3)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4),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5)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6),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7)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8),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9),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10)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11)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咏莲名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分)7 .阅读《海底两万里》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2分)明天,11月5日正午,规定的期限便满期了。
中午一过,法拉古舰长就要履行他的诺言,使战舰离开太平洋的北部海面,向东南方开行。
船这时正在北纬31度15分,东经136度42分。
日本本土就在离我们不及两百英里左右的下方。
黑夜快到了。
船上正敲8点钟。
一片片乌云掩盖了上弦的新月。
大海波纹在船后面平静地舒展着。
这时候,我倚在船头右舷围板上。
康塞尔站在我的旁边,眼睛向前看着。
全体船员爬在缆索梯绳上面,细心考察渐渐缩小和沉黑了的天边。
军官们拿着夜间用的望远镜,乐向渐次黑暗的各方搜索。
月亮有时从朵朵的云间吐出一线光芒,使沉黑的海面闪耀着光辉;一会儿又消逝在黑暗中了。
(1)语段中所说的船的名字叫什么()(1分)A.林肯号B.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2)他们要去干什么?(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随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而蜀子云事。
孔子云:何随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電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日:“信乎其似巢也!”(选自《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8.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1)有仙则名._____(2)斯.是陋室_____(3)或.栖于椟_____(3)而.乱书围之_____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非吾所谓巢者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文中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文的室主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语段具体内容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14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闻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山门圮.于河_____ (2) 竟.不可得_____(3)阅.十余岁_____ (4)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13.下列加点词句说法有误的一项()(2分)A.是.非木杮(古义: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B. 求二石兽于水中.......(宾语前置句)C. 以为顺流下矣......(“以为”前面省略主语“僧”)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作名词,凶猛的河水)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 (2分)A.闻之笑日B.沿河求之C.求之地中D.至石之半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赏析下面古诗,并回答问题。
(6分)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7.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2分)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是庆祝丰收的活动,此联写“春社”结束后农民丰收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打扰他人。
D.这首诗记叙了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
18.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4分)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①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20.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情感相似?()(1分)并且请在下面横线上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