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社会优抚第一节社会优抚的内容和特点一、社会优抚的概念社会优抚制度是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国家以法定的形式,通过政府行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优待抚恤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
社会优抚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之处,是其保障对象的特殊性,它是针对特殊社会成员所实行的优待抚恤。
作为优待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优待。
作为抚恤措施,包括抚慰和恤赈,抚慰即给予政治荣誉和精神上的安慰,恤赈即给予钱款和物质帮助。
具体地说,社会优抚制度有以下几层含义:1.社会优抚对象是社会上具有特殊贡献的那一部分人包括有贡献者本人,也包括有贡献者的家属。
这些对象是指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保护国家和民族的安全,牺牲个人利益,影响个人需求或利益发展,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那部分人。
2.社会优抚工作是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优抚对象是曾经或正在为国家做出特殊贡献者,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保障他们及属的生活,这是国家为维护其统治的必要手段,在―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项中,社会优抚对象作为特殊的对象来享有各种保障在中国社会优抚是政府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优抚的保障水平较高,是优惠性保障措施相对于其他保障对象而言,优抚对象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和牺牲较大,因此,国家对他们所实施的保障标准比较高,保证其生活水准不低于一般保障对象的平均水平。
4.社会优抚是一种荣誉性的社会保障措施除了有现金补贴和服务帮助以外,国家和社会还通过各种优抚活动,在全社会宣传有贡献者的特殊功绩和高尚品德,增加他们的荣誉感,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使其成为社会尊敬效仿的楷模和榜样。
当今世界各国保障制度中都有社会优抚的内容,在我国,社会优抚工作是各级政府的一项日常工作,归属于各级民政部门的业务之中,郑功成等学者并不赞同“社会优抚”的提法,认为应以“军人保障”取代·社会优抚”或一优抚安置”等提法,将新型军人保障制度明确界定为中国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专门子系统,从整体上加以推进,“社会优抚”概括的还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央苏区的军人保障内容“优抚安置”则将军人福利养老保障等内容排除在概念之外,因此,有必要确定“军人保障”或“军人社会保障”的概念,以求与军人保障制度的客观内容相吻合,军人保障作为一个系统的概念,需要在建立和发展面向军人的社会保障事业时不仅要考虑抚恤、优待和安置问题,还要考虑军人的福利和养老等问题。
二、社会优抚的内容优抚工作的目标是使优抚对象达到社会平等的生活水准,不致因其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而降低生活水平或遭受不幸。
因此,国家针对可能影响优抚对象的死亡、伤残、退役等因素,通过优抚保障设立了死亡抚恤、伤残抚恤、社会优待和退役安置以及社会褒扬等内容。
1.死亡抚恤死亡抚恤是优抚保障制度中的最基本的内容,军人若在服役中为国身亡,必然使其家属尤其是被赡养人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国家有责任抚慰其家属,保障其生活,提供既有褒扬意义、又有物质补偿性质的抚恤金死亡抚恤是政府按规定向遗属提供的,根据现役军人死亡的性质不同(战时牺牲`平时牺牲`因病去世,生前是否立功和被授予荣誉称号,以及生前收入:和级别情况,确定不同的抚恤金待遇标准,首先要确定一个共享的最低限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个人的情况制定出各自的具体标准,根据抚恤的内容和性质不同,死亡抚恤分为一次性给付和定期给付两种形式,一次性给付是具有褒扬和社会补偿性质的社会津贴,定期给付则是具有救助性质的国家补助。
2.伤残抚恤伤残抚恤也是优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的内容之―,军人在服役期受伤致残或患病致残的情况出现以后,将会对其本人及其家属的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国家应当通过保障措施,对他们本人及其家属进行褒扬和抚恤,从概念上说伤残抚恤是国家依法对现役伤残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保障其生活的资金和服务性的特殊保障项目,这说明:(1)伤残抚恤是在现役军人负伤或致残后,由国家按照规定向其本人和家属提供的;(2)伤残抚恤是在现役军人致残后保障他们及其家属的生活达到当时社会的一定水平;(3)伤残抚恤对保障对象既提供资金保障,又提供服务保障。
从具体操作的内容和标准来看,伤残抚恤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战时负伤致残、平时负伤致残,因病致残。
致残的类型要由专门的审批机构在医疗终结后给以评定伤残抚恤所保障的生活水平或抚恤标准,要根据其本人多残的性质类型和劳动能力丧失程度及生活能力受影响的程度等因素来确定,伤残抚恤的资金保障,包括按规定支付的抚恤费,保健费和护理费等;服务保障,包括就业、就学、就养,康复治疗等社会优抚措施。
3.社会优待社会优待是国家和社会按照立法规定和社会习俗对优抚对象提供资金和服务的优待性保障制度。
首先,社会优待是国家和社会提供的优惠性保障措施国家的兵役法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般都形成了某种崇拜英雄的风俗习惯,我国的拥军优属,即属于社会优待的范畴其次,社会优待的目标是保证现役军人,尤其是义务兵及其家属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优抚对象为国家和社会尽了义务、做了贡献,国家理应通过法定的措施和服务方式使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好,国家和社会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各种优待办法对他们谜行表彰和褒扬。
第三,社会优待手段既包括资金保障,也包括服务保障。
资金保障,通常是向优抚对象提供各种生活津贴;服务保障,主要是由社会各界(包括工作单位社区组织或社会团体)提供.既有生活服务,又有生产服务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社会优待更多地体现在革命伤残军人的优待措施中;主要内容有:(1)建立伤残军人休养院或疗养院,根据伤残等级,从生活、治疗、休养各方面对无家可归的伤残军人进行供养和服务。
(2)对未入伤残军人休养院的在乡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按当地干部标准由国家供给商品粮;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国家通过民政部门发给相当于当地二级普通工人工资标准的护理费(3)对于离退休的因战、因公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育勤,饮食起不能自理的特等、一等革命伤残军人,除发放离退休费外,另由原单位发放护理费。
(4)在交通费、人学条件、医疗待遇等方面,国家对伤残军人实行优待政策:4.退役安置退役安置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向退出现役的军人提供资金和服务保障,使之重返并适应社会的一种优抚保障制度。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三层意思和内容:(1)退役安置是国家和社会向退出现役的军人提供的国家的兵役法从保持军队的活力和战斗力的目标出发,对现役军人退出现役做出了有关优抚保障方面的规定,对现役军人的类别和退役待遇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和要求,优抚安置的具体方式和等级划分,要依据现役军人的类别、职别及服役期间获取的荣誉称号确(2)退役安置是为了帮助一度生活和工作在军队系统中的军人,在退役后做好重返社会的必要准备军人退役后,在培养职业能力和改变生活方式方面,需要有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
退役安置就是为了完成这一过程而创造必要的条件。
(3)退役安置对退役军人既提供资金保障,又提供服务保障。
资金保障包括退役安置费、各种临时性生活津贴和生产性贷款;服务保障包括就业安置、就学安置、落户安置、职业培训、技术培训等项目。
另外,国家还要对退休的军官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退休安置,提供高于一般退役军人的优抚保障。
此保障专门面向在军职岗位上退役养老的老年军人,它实际上包括退休保障与离休保障两种制度。
后者有严格的身份限制且待遇较前者优厚,其法律依据分别列于《关于军队干部退休的暂行规定》a98D和《关于军队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a982)中。
离、退休保障的对象,是符合法规规定的年龄(现行规定,退休年龄为男满55岁,女满50岁;离休年龄根据职务不同而有所变化,师职以下干部55周岁,军职干部60周岁,兵团职和大军区职于部为65周岁)并直接从军职岗位上退役养老的军人,其中离休保障对象还须具备入伍和参加工作的时间要求;保障待遇包括退休金、医疗费、护理费安家补助费等现金支付和物质帮助,但离休干部还有相应的政治待遇(如依照级别安排荣誉职务等;保障方式包括分散养老与集中养老两种,后者由国家建立休养所安置离、退休军队干部养老等。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保障,它是指虽不在上述项目范围内,但对军人的生活等起保障作用的其他保障性措施,包括:一是军人社会补贴它是一项主要通:过对粮食、衣服等的价格补贴或免费供应等来保障军人生活的补贴制度,如军粮按议价或市场价格收购,按统购优惠)价格供应部队,差价由中央与省级财政分担,二是军人职业福利即军人在军营中享受由所在部队提供的相应福利待遇,如公房福利、津贴福利`集体福利,设施福利、单位副业生产所提供的现金或实物福利等,三是军人社会福利即由军队举办的疗养事业和民政部门举办的休养事业、精神病人收养事业、军烈属中的孤老收养事业等。
三、社会优抚的特点社会优抚依其特点来说,既有社会保险的性质,又有社会福利的性质,还包括社会救济的成分,是·种综合性的特殊的社会保障1.优抚内容综合性社会优抚不像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社会福利或医疗保障那样,只承担某一方面的任务,而包含了各个方面的相关内容,即对军人实行全面保障,如伤残死亡抚恤制度和离退休制度与社会保险的内容基本一致,是以社会保险方式实施的优抚保障;军人精神病院、康复机构、光荣院`休休养院以及义务兵邮资免费等实质上与社会福利性质·致;社区对军烈属的某些援助属于社会救助性质等:由于这些优抚形式常常是综合发挥作用的,因此社会优抚具有综合性2.优抚对象特殊性特殊保障是有些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传统和需要,专门为一些特殊的对象设立的在待遇上与众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优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宪法及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规定,为褒扬现役军人和退伍军人对国家和社会的特殊贡献,体恤抚慰他们所做的牺牲,对现役军人和退伍军人以及依靠他们赡养的亲属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的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社会优抚是针对社会特殊的对象设立的社会保障不具有普遍性,3.优抚目标双重性一般社会保障子系统的目标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并实现社会的稳定,而由于社会优抚直接与国家的政治利益需要相联系,关系到国家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军队是否能存在并正常发挥作用,因此其目标则包括稳定社会和稳定军心的双重目标,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这是其他社会保障子系统所不具备的4.优抚待遇激励性一方面,与普通国民的保障相比,社会优抚的待遇相对较优厚,如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一般有政策保障,离、退休军人的待遇较地方同职级的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标准要高,对军人的抚恤标准要高于一般劳动者的工伤抚恤等,对军烈属的照顾也是对军人保障待遇较优的体现;另一方面,在军人保障中,又根据军人平时的贡献有所区别对待,这种待遇的优厚性和差别性,既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对军人保家卫国、付出牺牲的补偿性,又体现了对军人的激励性第二节社会优抚的形式、原则和作用一、现代社会优抚的主要形式现代优抚事业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形成的,成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