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单元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四单元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日本“右翼分子”歪曲历史,修改教科 书、参拜靖国神社美化其侵略战争,你对此 有何看法(感想)?
★对日本歪曲历史、美化侵略表示强烈愤慨和反对, 日本应正视历史,真诚道歉。 ★勿忘国耻,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牢记“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使国家富强起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 感想: 对日本在中国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我们强烈 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 的谴责,这是真正灭绝人性的暴行。希望日本政府能够正确认 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 识历史,深刻反省过去战争罪行,不要做出任何伤害中国人民 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田中奏折》 感情的事情。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时中国正是内战时期,蒋介石正在全力围剿 为了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红军,实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1)我们希望日本政府能尊重历史、以史为鉴,不能对历史有 请回答: “七七事变”时,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蒋介石接受了停止 任何的掩盖和歪曲; 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2)从战争汲服教训,不要再让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 图一) (图二) ( 3 )最重要的是我们炎黄子孙勿忘国耻、心怀强国之志,以自 ( 1)材料一中的“支那”和“满蒙”分别指什么地 “支那”指的是中国,“满蒙”指是中国的东北和内外蒙 不一样,“九一八事变”后采取不抵抗政策,七七事变后积极抵 分别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 己的行动报效国家、珍惜和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方? 古 变” 抗 (2)日本欲“征服满蒙”、“征服支那”分别发动了什么事变? 对此蒋介石的态度是否一样?说一说原因。 (3)材料二反映的是1937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试验, 年日军在中国所犯下的一次暴行,请说 南京大屠杀 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等 出它是指那件历史事件?据你所知,日军侵华期间还犯下那些罪行 ?对日军的行为你有什么感想?怎样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中 国 社 会 主 旋 律 : 抗 日 救 亡
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的开始) 时间:1931年9月18日 地点:沈阳 借口: 柳条湖事件
国民党政府政策: 不抵抗政策 恶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 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始。 影响: 代表: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不朽的民族战歌 二、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发动者: 张学良、杨虎城 目的: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逼蒋抗日)
根本原因: 王明“左”倾错误领导 原因: 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起止时间: 1934年10月 —1936年10月
瑞金、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经过: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吴起镇会师、 会宁会师 时间: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主要内容: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重大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 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胜利意义:
南昌 革 命 道 路 的 探 索
背景: 国民革命失败,南京国民政府对革命人 士进行血腥屠杀。 简况:(时间、领导人、地点) 1927.8.1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江西南昌
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是党创 意义: 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简况: 1927年9月 毛泽东 湘赣边 名称: 井冈山根据地 建立农村革 命根据地
武汉会战 1938年 以武汉 6月—10月 为中心 第三次长 1941年 沙会战 12月 敌后 战场 平型关 大捷 百团 大战 1937年 1940年 8月 长沙
山西 八路军 平型关 115师 华北 彭德怀
消灭日军 1000多人
破袭日军交通线,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 摧毁日伪军据点, 日军最大规模战役 战果辉煌。
①红军长征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永恒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顾全大局、患难与共的革命集体主 义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 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时间: 1937年7月7日 地点: 北平西南的卢沟桥 影响: 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国性抗战开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标志: 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 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三、淞沪会战
时间: 1937年8月——11月 将领: 姚子青(宝山保卫战)、谢晋元(四行仓库保卫战) 意义: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四、南京大屠杀 时间: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初,长达6周 屠杀人数:30万人以上
阅读下列材料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陈毅贺“七大”闭幕 请回答: ① 材料中的“百年积弱”和“八载干戈” “百年积弱”指的是一百多年来中国 各指什么?
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 “八载干戈”指的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已经进行8年
② 中共七大是何时何地召开的?有什么重 要的历史意义? 1945年4月在延安
中共的主张: 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中共代表: 周恩来等人 结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揭开了国共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 意义: 的关键。 2.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 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 定了基础。 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国共第二次合作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民族抗争, 全民族抗战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及人民的支持。
革命军建立和北伐战争开展奠定了基础
国 民 革 命 运 动
时间: 1926年7月 (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北伐 最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强 战争 先锋:叶挺独立团 音 ) 胜利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 战役: 进军 成果: 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基 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转折: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失败: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
(1)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 的一次大会。 (2)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达到 了空前的团结,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 共产党的史册。 (3)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时间: 1945年8月15日 2、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 (1)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 (2)苏联对日宣战,进攻中国东北的侵华日军 (3)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 中国军队展开大规模反攻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
时间:1945年4月 地点: 陕西延安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1)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 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 (2)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 (3)确定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 (4)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 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历史复习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陆圈一中:陈海宽
国民党
总结与线索 重庆谈判
共产党
国民党全面进攻 国民党重点进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中原解放区 陕北解放区 山东解放区 战略反攻 战略大决战 推翻国民党政权
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
•1、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2、北伐战争是正义战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 的大力支持。 •3、北伐官兵英勇作战,叶挺独立团最为突出; 特别是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4、北伐的战略方针正确。
深刻教训
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 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战场 正面 战场 战役 台儿庄 战役 时间 地点 指挥者 主要战绩 意义 抗战以来国民政府 取得的重大胜利 日本迅速灭亡中国 的战略彻底破产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盟国在亚洲战区第 一次重大军事胜利 抗战以来 第一次大捷 1938年 山东 李宗仁 歼敌一万余 3月 人 台儿庄 \ \ 江西万家岭 战役的胜利 获得胜利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陆圈一中:陈海宽
基本线索
中 日 矛 盾 成 为 中 国 社 会 的 主 要 矛 盾 九一八事变
(日本局部侵华开始)
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局部抗战)(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华北危机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中国全国性抗战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全民族抗日)
第四单元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名称
性质
任务
领导 阶级
资产 阶级
指导 思想
奋斗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