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是指师生相互交往的心理互动对课堂教学活动和效果的影响和作用。
课堂教学活动人微言轻一种特殊的信息交流过程,主体间交往频繁,心理互动十分明显,所以心理效应的表现也多种多样。
一、第一印象与成见效应
人们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时形成的印象最为深刻,它对以后的人际认知也会起导向性作用,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通过师生关系折射的。
例如,教师与新生第一次见面时给学生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教师的基本看法(成见)。
这种成见效应一旦形成,不仅影响教师威信的建立,也影响着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的合作态度及参与教学信息交流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应注意在学生心目中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产生认同的“成见效应”,发挥第一印象的积极作用。
为此,首先,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举止:做到衣着整洁大方,态度和蔼庄重,举止端庄文雅,不粗暴轻浮。
其次,要注意自己的言语活动。
教师与学生初次见面时,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信息和言语活动,即应说些啥,怎么说,力求信息充实丰富,真实可信,表达具体生动,逻辑性强,声调抑扬顿挫。
第三,对教师来说,板书工整、字迹秀美也容易使学生对教师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四,教师平时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道德品质也会通过间接渠道被学生了解到。
这种先入为主的信息,很容易产生成见效应,对学生第一印象形成产生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中的第一印象与成见效应,不仅产生于学生方面,也产生于教师方面,第一印象给人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这种信息一般是反映事物的表面特点。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凭第一印象来评价学生优劣。
二、刻板印象与光环效应
刻板印象指用固定不变的观念看待人或事,对个人、群体和对社会的印象的形成是先入为主,并难以改变。
刻板印象的心理机制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在人际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夸大了社会印象和盲目倾向,抓住一点,扩散而得出全好全坏的整体印象,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
在教学过程中,“光环效应”往往是在悄悄地却又强有力地影响着师生之间的
相互认知和评价。
它既能在教学中产生积极作用,又可能产生消极作用。
为此,教师应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平时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学中切忌以偏概全,教会学生全面、发展地分析事物。
三、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人际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寄予的期望,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向教师期望的目标发展,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会使学生越来越差。
在实际的教学情境里,每个学生都希望教师公平地对待他们,盼望教师的赏识和肯定,讨厌老师厚此薄彼,偏袒和不公。
如果教师能把握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形成哈如其分的期望,这种期望有可能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
否则,教师对部分学生有偏见,看不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形成低期望,学生也会自暴自弃,越来越差,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对学生提出恰当的期望,促进积极的期望效应产生,克服消极的期望效应的出现,并利用期望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向高于现实水平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