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设计
浅层理解第一课时学生自行理解课文,熟悉文章的基本表面能容,阐述自己的了解,字词,段落大意,文章大致内容,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文本,深化学生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认知,形成批判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文学艺术鉴赏能力。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今天的新课《老王》,杨绛先生关于人力车夫老王的回忆性散文
作者简介(提问1)
杨绛先生于去年逝世,是我们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

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

杨绛是我国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的夫人。

课文中的默存是钱钟书先生的字,著名小说《围城》是钱钟书所著。

写作背景(提问2)
《老王》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朝阳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作者的脑海之中。

因而这篇文章也是对文革的侧面回忆。

文章大致内容(提问3)
第一部分(第1—4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

第二部分(第5—21段):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

一、最后的告别——探究分析8-16段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中“镶嵌”用的好
不好,好在哪里?“镶嵌”两字能否换成“站”?问什么?
明确:“镶嵌”这两字这是拟物、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王的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强调了老王已经病入膏肓。

“镶嵌”用于没有生命的东西,暗示了老王的结局,说明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这一时刻的老王就像是一个活标本,就像是一副遗像。

✧作者刻画人物时对老王作了哪些描写?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体
会。

明确:①肖像描写:“他面如死灰,两只眼都接着一层翳……打上一棍就散成一堆白骨。

”(提问)
(引导:表现老王久病之后的干瘦、脱形。

(比喻手法。

其作用是该句借尸、骷髅外表的恐怖、干枯形象以及不经打的特点形象而贴切地写出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变得外表恐怖、干瘦和衰弱的特点。

也流露出了作者的同情和悲酸。

暗示了老王的生计越来越艰难。

②动作描写:“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


忙去帮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提问)
(引导: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

叫人怎能不为他身体、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③语言描写:“我不吃”“我不是要钱”(提问)
(引导:简短,没任何修饰。

想象是另一个蹬三轮的人会怎么说。

——老王的淳朴,心底亮堂,语言无华,劳动人民的特点。

暗示老王即将去世,为后文老王去世埋下了伏笔。


语言少,但这并非是老王情感冷淡的表现,相反,是因为内心情感太过强烈而不知如何表达,或说老王是一个内心戏很丰富的人,但是拙于表达,我想着也是为什么杨绛先生过了多年之后,回想起来才有觉得这样一个善良人的可敬之处。

二、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
提问环节:
淳朴、善良、真诚富有爱心,同情心,尊重别人
品味老王的善与苦,老王是一个善良的可怜人,他忠厚老实心地善良知恩图报
三、主题讨论——对平等、尊重的无声呐喊:
苦与爱是讨论本文时常被提及的主题,请同学们仔细思考思考,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更深层次的主题吗?
(1)两者的善有何不同?:
之前我们列了杨绛与老王之间往来的表格,体会到两股善良之间的互动,那么请大家来思考一下
1) 杨绛一家对老王更多的是怜悯与同情,是时不时的,间歇性的,也是礼尚往来的,礼貌性的,这可以在杨绛目送老王下楼梯(而不是亲自扶老王下楼梯,也许是她也被吓坏了,也没有留老王在家里坐坐,)。

“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

”我们知道这个时期的杨绛先生家庭也生活的并不好,对于老王,一个三轮车夫,也许更多的是客户与佣者之间的关系,从文章可以推测杨绛夫妇与老王相识应该有20多年,但在杨绛先生晚年回忆起起来,仅用了不到1800字的散文,就将相互之间的交往交代完整。

这当然与杨绛先生的简洁的语言叙述风格有关,但同时也可以推测出:两者间总存在着某种隔阂。

当然我们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批评杨绛先生对老王不够真诚,毕竟老王与杨绛夫妇之间确实存在着精神上、物质上、社会地位上的差距,这些差距使得两者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隔阂,而在杨绛先生经历了更多的事情之后,回首人生时候,她重新意识到,原来老王是一个如此真诚的善待我们的人,自己对他的善意相比之下,显得微不足道。

但杨绛先生以自己的不幸去领会他人的不幸,并对自己的过失进行真诚地忏悔,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代大家人格风范。

2)而老王对杨绛一家则是感恩,是时刻记挂在心上的,因为老王没有家庭,没有社会地位,甚至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社会似乎也将它遗忘。

这个社会底层善良的可怜人,能得到杨绛夫妇的关心和尊重,在这个过程中,他得到了内心渴望的平等和尊重。

因而,在死前的一天他仍去杨绛先生家里,将自己仅有的好东西,送给杨绛夫妇。

我们知道老王的身体不好,两只眼睛都不好,收入也不多,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鸡蛋和香油是很值钱的,可见老王是自己积攒下来的,他没有去看自己的病,也没有自己吃着补身体。

这一点是非常感人的,这其实是社会底层善良的可怜人对尊重和关爱的渴望。

透过苦和爱,我们更应该看到底层不幸人对尊重、平等、关爱的渴望。

(2)推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本文的主旨句为例进行分析
从文章分析,幸运的人指的是杨绛先生自己,而不幸者指的是老王。

诚然,相比老王,杨绛先生是幸运的。

而在广义上,杨绛先生和
老王都是不幸者,各种都有其不幸的地方,但能自称自己是幸运者,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我们知道杨绛先生夫妇在文革期间遭到了极大地迫害,被下放至干校接受劳动改造,被侮辱。

这也是杨绛先生文章语言“哀而不伤怒而不怨”的特征体现。

还有别的理解吗?
联想我们学过的白居易《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无论是老王还是杨绛,都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反省。

从文中可以看出,老王和杨绛之间是有隔阂的,是底层民众和知识分子之间的隔阂。

所以文中的“愧怍”更深的一层含义是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一个反省,思考反省知识分子与底层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为自己享受了过多的文化和物质财富而感到愧疚。

特殊的时代,因为尊重和关爱,两个处于不同阶层的善良的人靠近,又都是时代的可怜人,本文其实是一个不幸的人对更不幸人的同情。

3)推理:“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对比前文的“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这是回民死后下葬的一个习俗,每个回民无论生前境况如何,死后都一样。

这也体现了一种平等。

联系前文老王被病痛折磨得没有了
人形,他有些积蓄也没有去看病,而是将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这是他善良的体现。

同时他缠在身上全新的白布,我想也是他生前的积蓄买的。

生前虽然没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重视,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可以说是苦了一辈子,他希望死后能得到平等和尊重。

也许他有积蓄但他宁愿被病痛折磨着早些死去,也不愿意死后不能享受到死的平等。

推导出:对平等和关爱的渴望
当然在文革这样一个是非黑白颠倒的时代,这些其实是奢望,无论是对于知识分子杨绛先生们而言还是对于底层劳动百姓而言,这些都是被压制被限制的,是稀缺的。

而这篇文章写于杨绛先生晚年时期,因而我认为更多的是呼吁对底层善良人民的尊重和关爱。

推荐阅读:杨绛《干校六记》、《我们仨》、余华《第七天》课后作业:
以老王的视角来写这篇文章,可以仿造杨绛先生的叙述语言,自由表达,自圆其说皆可。

从中体会杨绛先生的语言风格,1.语言朴实自然,简洁、大词小用、幽默风趣。

2.哀而不伤,怒而不怨同时也锻炼我们写记叙文的能力,以及检测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把握。

相信在在写作的过程中,大家也将有更多新的发现。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的心灵: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还有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对作家杨绛及其文风,以及“文革”历史能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体悟到底层人民的苦与善,以及他们对尊重和平等的渴望。

希望同学们平时多关爱弱势群体,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关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