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拥有与获取

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拥有与获取

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拥有与获取公共管理学院 20121020023 张东旭【摘要】: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日益呈现多元化格局,只有正确处理“拥有”馆藏信息资源和“获取”馆外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才能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指导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

【关键词】:拥有获取信息资源建设关系当前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呈现多元化格局,从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到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再到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辨,维持这一过程的基本要素就是“拥有”与“获取”。

近些年来,关于这两个概念的研究被提升到了学术争论层面,丰富了传统文献信息建设理念。

正确处理“拥有”馆藏信息资源和“获取”馆外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决定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关于“拥有”“拥有”是指以购入、交换和接受捐赠等方式占有信息资源,即强调资源的占有。

它通过物理馆藏占有文献提供给读者服务,从而满足本馆用户乃至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

例如图书馆购买各类图书、期刊、报纸、手稿以及其他资料;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资料交换;图书馆接受各界人士捐赠的各种载体文献。

同时也包括购买的网络数据库、专题信息库等网络信息资源。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拥有”,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生存条件,是基础,也是发展的台阶。

“拥有”可以直接为读者提供现成资本,也使馆藏种类数量递增,从而丰富馆藏体系,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知识财富。

“拥有”是保证馆藏资源处在更新发展状态的基本条件。

在服务对象的需求多元化的今天,过时的信息资源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只有不断的“拥有”才符合信息爆炸时代的要求,符合读者的服务需求。

否则,信息资源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拥有”是保证学科知识连贯性的重要渠道。

几代人努力把信息资源收藏于图书馆中,也将坚持不懈地收藏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不断更新学科知识内容,推动学科知识的研究以及发展,从而保持学科知识的连贯性。

“拥有”是图书馆的服务源头。

它使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使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得到具体体现。

并且用户可以有目的地利用馆藏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将客观推动图书馆的整体建设。

但是与此同时,应该意识到“拥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如下四点:(1)、整体规划的缺失性。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是在一整套整体规划的设计范围之内的,涉及“拥有”的规划必须围绕图书馆的自身定位目标、行业特点、服务对象等因素综合考量。

否则,“拥有”将偏离目标发展的轨道,出现轻重不分、比例不均、整体失调等症状。

(2)、领导的重视和投入的资金。

对资源的占有是需要领导的重视以及一定资金投入的,而领导的重视程度取决于图书馆的重要程度,投入的资金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而这些将直接决定“拥有”的丰厚还是惨淡。

(3)、硬件条件。

“拥有”对馆藏面积以及藏书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量的不断增多将使馆藏图书不断调架,会增加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负担。

传统与现代化的结合已经成为普遍常态,所以硬件条件不会因为数字化浪潮的呼啸而来而被忽略。

(4)、时空限制。

尽管数字化图书馆的迅猛发展正消除这种局限,但是就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的“拥有”与服务而言,服务对象对“拥有”的分享必须在图书馆的服务时间范围内才能实现。

二、关于“获取”所谓的获取是指通过非购入和占有方式获得信息资源,通过网络等技术为传播媒介取得的,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模式。

可以说,这是一种不占有的物理馆藏,它使图书馆从存储文献变为文献传递的途径,人们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可使用的在线数据资源。

20世纪80年代电子文献急剧增长引起人们重视,在与时俱进的服务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之下,图书馆界积极探索“获取”的更新与完善,可以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动态服务。

“获取”的要素如下:(1)、选择。

无论是针对传统文献信息资源还是数字信息资源的选择,都有一定的选择原则。

选择的信息资源首先要符合本馆特点和需求;鉴于一个图书馆的馆藏价值取向将直接对读者产生思想意识领域的影响,因此“获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正确、和先进的价值导向;另外,“获取”要以丰富馆藏体系、优化馆藏资源结构为目的。

(2)、采集。

在网络信息时代,采集的方式多样化,一般包括目录订购、直接选购、邮购、复制、呈缴、竞拍等。

(3)、组织。

图书馆对所收藏的信息资源进行布局管理并加以揭示,方便读者快速查询,使馆藏资源被充分获取和利用。

三、拥有与获取的关系20世纪中后期以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冲击,以及现代网络环境的形成,都对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及图书馆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综观十多年以来关于拥有与获取理论的讨论研究,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观点认为获取比拥有更重要,主张应该多一些获取,少一些拥有,有的甚至认为获取应该取代拥有。

另一种观点认为拥有与获取同样重要,没有拥有就不可能有获取,二者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持续健康发展。

“拥有”和“获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我们必须把“拥有”和“获取”的关系置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大背景中考虑。

“拥有”作为一种自然状态,是基于信息资源建设的客观存在,即规律之下的自然所得都可以视为“拥有”的内涵所在。

它是相关概念的母体,而“获取”是一种超越的“拥有”。

如果说“拥有”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里的基础工程,那么“获取”将是这个基础工程里的必要工序,一个无法避免的重要环节。

换个角度看,“拥有”是属于宏观操作层面的,一个属于大面积范围的专业化流程,而“获取”则是微观操作,技术含量非常高,专业要求格外突出。

“拥有”是先决条件,而“获取”则是必要条件。

因此,“拥有”和“获取”必将长期共存下去。

1、拥有与获取的关系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角度来看,拥有与获取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两种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方式和必然趋势。

第一,信息资源的发展本身决定了拥有与获取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两种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方式,并使图书馆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拥有与获取的信息资源建设道路。

第二,图书馆的发展决定了拥有与获取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网络化是图书馆的必然发展趋势,一方面,只拥有而不获取的图书馆将会逐渐消亡。

另一方面,只获取而不拥有的图书馆将是十分遥远的未来。

从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角度来看,拥有与获取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两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方式和必由之路。

第一,信息资源和用户需求的发展本身决定了拥有与获取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两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方式。

信息资源发展的多样性和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图书馆必须提供拥有与获取两种方式的信息资源服务。

第二,图书馆的发展决定了拥有与获取是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必由之路。

无论是对于图书馆来说,还是对于图书馆用户来说,拥有和获取两者均不可偏废,只有在拥有和获取达到相对平衡状态时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才能够获得最佳的成本效益。

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角度来看,拥有与获取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两种浑然一体、不可偏废的方式和必然结果。

信息资源共享的本质是互惠。

从信息资源的角度上讲,一方面,互惠的前提是拥有,没有拥有的信息资源共享是毫无意义和根本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互惠的方式是获取,没有获取的信息资源共享也是毫无意义和根本不存在的。

由此可见,在信息资源共享中,拥有与获取两者是浑然一体、不可偏废的,这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必然结果。

不仅如此,这种必然结果还是不因为信息资源类型的多样化或者信息资源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而发生任何变化的。

“拥有”与“存取”好比一个齿轮结构,是相互融合互为依存而又各具特点的一个滚动体。

“拥有”的目的,“获取”是手段,两者无法分离而单独存在。

在网络化环境下的依存关系更加紧密,目的都是为了提高馆藏质量和服务质量,两者相辅相成,在“获取”的手段日益增多的同时,“拥有”的技术含量也日益提高,这对图书馆整体信息资源的建设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拥有与获取的意义(1)、更新了图书馆的发展观拥有与获取在实践中的应用促进了图书馆等信息机构馆藏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方式的虚拟化、用户利用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所有这些变化都使得图书馆等信息机构的角色随之发生变化,人们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图书馆不光是一个藏书借阅场所,更是一个高效的信息获取中心和一个快速信息传递中心。

(2)、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观拥有与获取在实践中的应用,为联合编目、书目共同体、商业化文献传递服务、业务外包、业务委托管理等提供了实现的条件,从而使图书馆从非核心业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资源服务。

(3)、突破了图书馆的合作观拥有与获取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动了图书馆与其他信息生产机构、数据库公司、物流机构等的多方广泛合作与协作,有利于充实自身的馆藏信息资源,有利于为用户提供内容更丰富的信息资源服务。

(4)、提供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拥有与获取理论的提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数据库或因特网服务等的信息保障或信息服务方式,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全新而可行的模式。

参考文献:[1]. 陈平殿. 21世纪的信息资源建设[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2]. 吴昌政. 用经济学模型理解“拥有与获取”理论[D],广东: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2008年[3]. 郑颖倩. 拥有与获取理论研究[Z],四川: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