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第三版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art Summary▪[1~2]▪John Tierney outlines the bet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ides.Two intellectual schools debate whether the world is getting better or going to the dogs.Part Summary▪[3~4]▪the doomster and his proposition▪Erhrich predicted that "before 1985 mankind will enter an age of scarcity" in which "the accessible supplies of many key minerals will be nearing depletion".Part Summary▪[5~6]▪the boomster and his point of view▪Simon believes that population growth constitutes not a crisis but a boon that will ultimately mean a cleaner environment and a healthier humanity.Part Summary▪[7~9]▪How the bet came into being.Part Summary▪[10-11]▪Erhrich's predictions and the reality▪Ehrlich was right about world population. Yet somehow the average person is healthier and wealthier. And things haven't run out yet.Part Summary▪[12~20]▪Simon's opposite propositions towards Erhrich's predictions▪Simon believed that human ingenuity could indefinitely expand the planet's carrying capacity.Part Summary▪[21~23]▪Simon had never enjoyed Ehrlich's academic success, when it came to winning over popularity.▪Many scientists are uncomfortable with his sweeping optimism - 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 past trends will continue - but the consensus has been shifting against Ehrlich's idea of population growth as the great evil.Part Summary▪[24~26]▪The bet ended in Simon's success due to the decline in pricePart Summary▪[27-28]▪New problems do exist, but there will be a way out.Text Summary▪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kind and the earth? There was a fierce debate between Paul R. Ehrlich, an ecologist, and Julian L. Simon, aneconomist. Their debate in nature is between doomsters and boomsters over a view of the planet's ultimate limits and a vision of humanity's destiny.Ehrlich believed that population growth would result in depletion ofresources. However, Simon held the idea that the resources were not finite.With the population growth, more people would produce more bright idea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key point of Simon's argument was that human ingenuity could indefinitely expand the planet's carrying capacity whileEhrlich's idea about the world was that a gigantic population crash would inevitably occur. From the debate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the danger does exist, yet there is a way out.全文翻译为地球的未来下赌注输赢岂能赌资计兴亡自是人心系节编自《纽约时报杂志》约翰·蒂尔尼全文翻译▪[1] 1980年,一位生态学家与一位经济学家就五种金属的未来价格打赌1 000美元。
与此攸关者何止千元——其中有对地球最终极限的看法,有对人类命运的设想,一位看见的是杀虫剂渗入地下水,而另一位眼中则有农场上简仓内装满了创记录的大丰收;一位所见的是热带雨林被大批毁坏,而另一位已看到人们寿命的延长。
▪[2] 现在,这两个人分头领导着两个思想派别——有时被称作毁灭论者和兴旺论者,这两大派为世界是在蒸蒸日上还是在走向毁灭而争论不休。
全文翻译▪[3] 生态学家保罗· R·埃利希,56岁,自从1968年发表《人口炸弹》一书以来一直是世界较知名的科学家之一。
该书销售量为两百多万本。
如果埃利希不是在斯坦福大学教书或研究蝴蝶的话,那就可以发现他在搞讲座,参加领奖或在―今日‖节目中露面。
他是悲观论者。
全文翻译▪[4] 《人口炸弹》一书是这样开头的:―养活所有人类的战斗已经结束。
20世纪70年代将死于饥饿者达亿万之数。
‖埃利希写道:―什么也防止不了世界死亡的大幅度增长。
‖1974年,他预言道:―1985年以前,人类将进入一个匮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许多主要矿物供开发的储藏量将被耗尽。
‖全文翻译▪[5] 经济学家朱利安· L·西蒙,59岁,是马里兰大学的教授。
过去十年来他的观点一直影响着对华盛顿政策的形成,但他却从未在学术上或知名度上有埃利希那样的成就。
他是乐观论者。
全文翻译▪[6] 西蒙认为,人口增长不是危机,而最终将意味着大有裨益于更洁净的环境和更健康的人类。
未来的世界将更美好,因为将有更多的人提供更聪明的思想。
人类的进步是无限的,因为地球上的资源不是有限的。
全文翻译▪[7] 1980年,当西蒙在《科学》杂志上谈他对未来的幸福憧憬时,他的文章引来了大量愤怒的书信。
一位被激怒的埃利希提供了简单的计算:地球的资源不得不按当时情况每年以7 500万人的速度而增加的人口来分配,这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地球上食品、淡水和矿物的储藏量。
随着资源的更加短缺,商品一定会昂贵起来,这是不可避免的。
▪[8] 西蒙以挑战的方式作了答复。
选出任何一种自然资源——谷类、石油、煤、木材、金属——和任何一个未来的日期。
如果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资源将变得更加短缺,那么资源的价格也要上涨。
西蒙要求以打赌的方式肯定价格反而会下降。
全文翻译▪[9] 埃利希接受了西蒙的挑战。
1980年10月,他就五种金属——铬、铜、镍、锡和钨——赌 1 000美元。
如果1990年在排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这五种金属的总价格结果将高于 1 000美元,差额将由西蒙付给他。
如果价格下降,埃利希将付钱给西蒙。
合同签好了,而至今仍从未见面的埃利希和西蒙在整个80年代继续互相攻击。
全文翻译▪[10] 埃利希对世界人口的预测是正确的。
现有世界人口53亿,比他发表的《人口炸弹》一书时多18亿。
然而不知为什么,普通人却比以前更健康、更富裕了。
婴儿死亡率下降了,估计寿命延长了,这在第三世界尤为显著。
在遭受战乱、旱灾和灾难性的农业政策的国家里确实发生过饥荒,但是总的食品产量却超过人口的增长。
专家们一致认为,与1968年相比,今日的第三世界普通人的营养状况要更好些。
算账的日子将不得不重新排定。
全文翻译▪[11] 埃利希所持观点是有限世界的显而易见的主张:资源会消耗殆尽。
环境保护论者们所用的一条标语将此表达得再好不过了:―我们不是从父辈那儿继承地球;我们是从孩子们那儿借用它。
‖这一观点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将报纸捆扎保留起来就是为了避免耗尽造纸用的木材。
相反的论点远非如此凭直觉即可令人信服。
该论点一般只包括一个简单的问题:资源为什么还没被用完?全文翻译▪[12] 当朱利安·西蒙在60年代末期听到有关人口过剩的不祥预测时,他开始撰文阐明说服妇女少生孩子的必要性,但是就在那时他读到的一些研究表明,总体来说,人口快速增长的国家并不比其他国家更困难,许多国家生活甚至更好。
全文翻译▪[13] 他也发现这样的证据,即自然资源的价格自从1820年以来的确是下降了。
与上一世纪相比,今天的普通工人用一小时的工资可买更多的煤,正如他可以买更多的金属和食品一样。
随着人口的增长,物资也丰富起来。
全文翻译▪[14] 西蒙等人回顾来过去一万年的资源危机情况,发现了这一格局:每当物资不足时,人们便以革新来对付。
他们发现了新的物资,或实行资源保护。
▪[15] 通常,匮乏会导致更好的代用品。
3 000年前,希腊人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就是由于贸易中断而引发的。
制造青铜需要锡,而锡的不足使得希腊人试用铁。
同样,16世纪的英国因木材短缺而开始了用煤的时代;发生于1850年左右的鲸油的短缺促成了1859年第一口油井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