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势与电势差》教学设计

《电势与电势差》教学设计

《电势与电势差》教学设计
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黎穗梅
广东教育出版社教材选修3-1第一章第四节教学设计(新授课、1课时)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感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电势和电势差》是静电场这章涉及基本概念学习非常重要和非常抽象的一节。

静电场具有力和能的性质,前面章节从力的角度学习了电场强度,本节从能的角度进行研究,也是运用功能转化关系研究电场问题的第一课,应用物理思维方法较多,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处理好这一节的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后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编排思路
教材的知识点呈现顺序:静电力做功特点→电势能→电势差→零势点→电势→等势面。

着重突出运用“类比”的方法来解说新的物理知识,并沿用“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科学思想研究问题。

本设计对教材内容作了“一加一减”的处理:“加”—增加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详细推导,“减”——减掉等势面知识,统整到下一节课《电场线与等势面关系》学习。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叙写
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知道电势能、电势,理解电势差。

本节教学中应强调的是三个概念建构的过程。

基于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叙写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电势差比值定义
对静电场中确定的两点,在这两点间移动不同电荷电场力所做的功可能不同,但电场力所做功与所移动的电荷的比值是不变的,这就是电势差所反映的电场本身的性质。

而确定了电场中两点之间的电势差,为研究电场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解开“电压”概念之谜。

因此,电势差应是教与学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必须“理解”的,类比建构电势差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过程。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一)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进行文理分选修后,在物理学习中遭遇到的第一个十分关键的考验。

考察高二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的关系、高度的相对性等有初步了解,具备用功来量度能量变化量的习惯和能力,但同时学生对抽象的电场问题存在畏难心理,通过类比来建构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能使学生较顺利地克服困难。

(二)教法
类比法、引导讨论法将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三)学法
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学习检测、知识梳理环节,以学生个人自主学习为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在类比、知识迁移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注重互相交流。

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符合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要求。

(四)教学手段
学案导学: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类比研究时采用对比图的形式,更加形象直观。

多媒体投影的使用: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并据此作出激励性评价。

五、教学流程图
教学始终贯穿类比探究这条主线,逐一铺展和联系教学内容,教学各环节的流程图如图。

高度电势
类六、教学过程
一、探究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二、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
三.电势差
四.电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