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以及笔算算法。
2.能力目标:掌握不同的算法并掌握算法的关键。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不同的算法并掌握算法的关键。
【教学过程】一、教师激情导入小明和3位同学去游乐园玩,每张门票12元,请问:他们共需要多少元?二、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读题,你能用你学过的方法解决吗?1.学生思考提出解决的办法:方法一:小明的12元+ 三位同学每人的12元;方法二:四位同学每人12元连加;方法三:用乘法解决:12×4;2.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第三种方法解决运算问题。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教师总结两种方法:从高位乘起,最后把两次的乘得的积加起来。
从个位乘起,用因数依次去乘另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出示练习23×3= 2×41=32×3= 43×2=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教学反思】利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引出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以及笔算算法,使学生利用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的过程中找到口算的方法,从而引出笔算,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笔算乘法的方法。
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实际长度。
2.能力目标:能运用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求知欲,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米和厘米1米=()厘米2米=()厘米(共11道小题)二、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比厘米长,比米还长的一个长度单位:千米1.认识千米的长度单位。
讨论:1千米有多长?(准备一根米尺)用1000根这样的米尺连起来就是1千米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2.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从北京到天津120千米图标3.推算千米和米的进率。
1千米=1000米字母1KM=1000M4.学生举例。
什么地方用到千米?从学校出发到什么地方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
5.学习例题。
7千米=()米三、巩固练习1.计算。
2.图题。
3.应用。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千米的认识,理解的比较到位,对于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关系也能通过他们的读法进行区分。
乘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以及笔算算法。
2.能力目标:掌握不同的算法并掌握算法的关键。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不同的算法并掌握算法的关键。
【教学过程】一、教师激情导入小明和3位同学去游乐园玩,每张门票12元,请问:他们共需要多少元?二、教师提出要求仔细读题,你能用你学过的方法解决吗?1.学生思考提出解决的办法:方法一:小明的12元+ 三位同学每人的12元;方法二:四位同学每人12元连加;方法三:用乘法解决:12×4;2.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第三种方法解决运算问题。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教师总结两种方法:从高位乘起,最后把两次的乘得的积加起来。
从个位乘起,用因数依次去乘另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出示练习23×3= 2×41=32×3= 43×2=四、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教学反思】利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引出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以及笔算算法,使学生利用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的过程中找到口算的方法,从而引出笔算,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笔算乘法的方法。
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正确解答含有两个已知条件,需要两步解答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选择合适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含有两个已知条件,需要两步解答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师:看到题目你心里在想什么呀?生: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师:根据你过去的学习经验,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生:读题,分析,列式,检查。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总结:读题(认清题目要求),分析(画图),列式(带单位),检查(符合题目要求后答题)看来同学们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方法,那么这节课带着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摩乐乐去他的农场来上今天的数学课!二、新授。
1.和倍问题。
师:摩乐乐给大家介绍:他养了红猪和绵羊,通过看大屏幕,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红猪有6只师:你还想知道什么?绵羊的数量(屏幕显示)。
师:你们想知道吗?绵羊的数量直接告诉你了吗?没有,告诉了你什么?绵羊的数量是红猪的4倍师: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绵羊有多少只?师:谁来解决她的问题?为什么用乘法?6的4倍就用6×4.红猪是这样的6只,绵羊是他的4倍,就是4个6.求4个6是多少用乘法。
6×4=24(只).师:知道了这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红猪和绵羊一共多少只?绵羊比红猪多多少只?这两个问题都很好,我们先来解决一共有多少只。
师:根据你已经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4步),先尝试画图,再列式,写在你的课堂练习本上。
2.独立尝试。
观察全体学生,找到:实物图,方块图,线段图三个层次的学生。
老师收上练习本准备展台展示。
3.组织交流。
师:请把笔放好,我们请几位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做法,向老师学习很重要,向同学学习更重要,看谁做好向同学学习的准备了?表扬。
(1)实物图清楚直观地展示了数量关系。
谁读懂她的图了?图的主人,他读懂你了吗?师评价:你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学生。
大家看,这个同学用示意图很准确的表示出红猪的数量,以及绵羊和红猪的数量关系,可真棒!我们来看,这1份是?这4份是?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标在哪里合适?,对,标在后面。
大家看,这样标出红猪,绵羊,问题,是不是更具体更准确了?(2)方块图。
谁读懂她的图了?图的主人,他读懂你了吗?快看他用一个图形表示了一定数量,这个方法可真简便,还准确地反映出绵羊是红猪的4倍,真棒啊!大家有什么建议?老师也把刚才同学的图也准备好了。
(3)线段图:画法简洁,省时间。
谁读懂她的图了?图的主人,他读懂你了吗?师评价:你真会读图说信息!大家有什么建议?非常好,经过你们的建议,这个图就更加详细准确了。
老师也准备了你的线段图。
4.小结。
师:现在我们比较这几个图?有什么不同点?生:实物、方框和线段。
师:也就是用的图形不同,是吗?嗯。
师:有什么相同点呢?生:都表示出绵羊的数量是红猪的4倍。
问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只?师抓本质:对啊,虽然同学们用的图形不同,但是表示的都是红猪是一份,绵羊的数量有这样的4份,求一共有多少只,在不同的画图分析中,抓住了份的关系,思考问题。
谁来说说第一个算式求得是什么?第二个算式求得是什么?师:看来我们画图分析,列式计算把题目分析得很清楚,咱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吧!师:读题我们想知道绵羊的数量,根据哪些数学信息,就能得到绵羊的数量?再联合红猪6只得到了一共有多少只。
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画的这个图,像什么?师:真是富有想象力的同学。
没错,一边读题一边摘录信息,我们组成了这样一个像树枝一样的图叫做枝形图。
你能不能跟大家说说,这三种图,你最喜欢哪一种?原因是什么?喜欢你的回答,不仅有喜欢的方法,还能说出充分的理由。
师:看来分析问题时分析就可以用你喜欢的画图方法分析读。
那么要想求出一共有多少只,有不同的方法吗?没有:引导观察—图我们画了三种了,根据方块图或者线段图,你有没有不一样的列式?有:生展示,谁看懂她的算式了?无:我们看线段图,6只红猪是一份,绵羊有这样的……你有想法了吗?表扬想出合倍方法的同学:你真是数学小博士!能够紧紧抓住份的概念(关系),进行思考,从而想出这种巧妙的方法!真棒!师:每个人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选用的方法也不一样!师:解决完问题,我们是不是大功告成了?不是,需要检查!师:这是一种严谨的做法。
我们一起来检查,计算,单位名称。
师:这回万无一失了,我们口答一下。
三、练习。
1.模仿练习。
师:刚才我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红猪比绵羊少多少只?师:请你根据展台上的三幅图,分析一下,这个数学问题应该标在哪?学生上屏幕指出,其他同学判断。
师:经过你的分析,你会怎样列式?6×4-6=18(只)师:有不一样的列式吗?(4-1)×6=18(只)师:真棒!你受到刚才那个数学小博士的启发,紧紧抓住份数关系进行思考,这就是学以致用啊!掌声送给他!会向同学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小结: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我们一起经历了读题(认清题目要求),分析(画图),列式(带单位),检查(符合题目要求后答题)现在请同学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大屏幕上的问题。
2.变式练习。
(1)试一试1:摩乐乐卖出一只大羊和一只小羊得到25元,卖出羊毛得到的钱是卖出一只大羊和一只小羊的5倍。
卖羊毛比卖小羊多多少元?画图:列式:方法1:方法2:(展示生作业(最好是写出两种方法的),说图,说算式。
对完成两种方法的同学表扬。
师:这会儿画图怎么没有人用小棒图了?哦!数大了,太麻烦了,还是线段图更简洁,用一条线段可以表示红猪6只,还可以表示卖绵羊25元,省事多了。
师:会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真棒!3.提高练习:绵羊和羊宝宝一共有30只,绵羊的数量是羊宝宝的5倍,你知道羊宝宝有多少只吗?展示生方法,说图,说算式。
对解决出的同学大力表扬。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A会用枝形图分析题目整理信息。
B解题四步骤。
C解决问题有好多种方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2.能力目标:能以直角为标准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以直角为标准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复习:1.回忆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怎样表示一个角。
3.回忆怎样画角的。
二、新授:1.在三角板中像这样的角是直角教师用手指出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观察到哪个角是直角?学生举例。
3.请你任意画一个角和直角比较:(1)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并说明理由。
(2)教师总结:在比较角的大小时把角的两个顶点对齐,其中一条边。
对齐另一条边,谁在外边谁的角就大。
4.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比较角的大小掌握的比较好,能够以直角为标准判断出锐角和钝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