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大学大作业

西南大学大作业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网教(网教/成教) 2019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土壤肥料学【1132】B卷
大作业满分:100分
简答题共6个题目,选做5个题目;论述题3题选做2题。
一、简答题(选做5小题分,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土壤水分重力水。
3)一般而言,植物体内钾(K2O)的含量大约为1%—5%,通常在1.5%—2.5%之间。钾在植物体内主要以离子形态或可溶性盐类存在于汁液中或吸附在原生质的表面上。
6、简述土壤侵蚀的概念及我国土壤侵蚀的类型。
答:
二、论述题(选做2小题分,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秸杆还田的好处及应注意的问题。
答: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麦秸、玉米秸和水稻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农业生产的过程也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消耗能量,也需要不断补充能量,不断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含量。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新鲜有机物料,在归还于农田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腐解作用,就可以转化成有机质和速效养分。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也可供应一定的钾等养分。秸秆还田可促进农业节水、节成本、增产、增效,在环保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也应受到充分重视。
③微生物:分解复杂有机质促使其矿质化及营养元素的释放,使养分循环;合成土壤腐殖质,加速无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土壤发育。
3、举例说明磷肥的类型和合理施用磷肥的原则。
答:
4)土壤的母体,称为母质。
区别:母质有别于岩石,其颗粒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表面积(即比表面积)较大,颗粒间多孔隙,疏松,有一定的透水性,通气性及吸附性能。
3、简述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概念及特征。
答:(1)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可逆反应。(2)交换是等当量进行的。(3)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
4、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2、简述岩石、成土母质、土壤的区别与联系。
答:联系:
1)成土的母岩及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风化特点都与土壤的理化性质等有直接关系。
2)土壤是在岩石风化形成的母质上发育而来的,土壤的许多性质与成土岩石、矿物和母质类型有关。
3)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
答:(1)土壤通气性;决定于水和孔隙状况,是主要因素。
(2)微生物活动;使土壤空气,土壤溶液中O2减少,从而使Eh下降。
(3)易分解有机质含量;耗O2,Eh低。
(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旱田植物耗O2,根系分泌物刺激微生物活动,均使Eh。水田水稻可将O2分泌土壤中,近根Eh升高。
(5)土壤pH;理论上pH升高1单位,Eh下降59mv。(6)土壤中氧化态和还原态物质
(1)秸秆还田一般作基肥用。因为其养分释放慢,晚了当季作物无法吸收利用。
(2)秸秆还田数量要适中。一般秸秆还田量每亩折干草150~250公斤为宜,在数量较多时应配合相应耕作措施并增施适量氮肥。
(3)秸秆施用要均匀。如果不匀,则厚处很难耕翻入土,使田面高低不平,易造成作物生长不齐、出苗不匀等现象。
(4)适量深施速效氮肥以调节适宜的碳氮比。一般禾本科作物秸秆含纤维素较高,达30%~40%,还田后土壤中碳素物质会陡增,一般要增加1倍左右。因为微生物的增长是以碳素为能源、以氮素为营养的,而有机物对微生物的分解适宜的碳氮比为25∶1,多数秸秆的碳氮比高达75∶1,这样秸秆腐解时由于碳多氮少失衡,微生物就必须从土壤中吸取氮素以补不足,也就造成了与作物共同争氮的现象,因而秸秆还田时增施氮肥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起到加速秸秆快速腐解及保证作物苗期生长旺盛的双重功效。
2、论述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答:①植物:植物在成土过程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将分散在母质、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起来,从而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潜能并引入成土作用中。
②动物:动物参与了土壤中有机质和能量转化过程,动物通过吞食大的有机质,通过消化后排出的代谢物质,再有微生物进行分解并合成土壤腐殖质,从而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强了保水保肥能力。
5、植物体内氮、磷、钾的含量与分布有何特点?
答:1)氮是植物需要量最多,质量分数最高的营养元素之一。一般植物含氮量约为植物干物质重的0.3%—5.0%。
2)植物体内磷(P2O5)的含量,一般为其干物质重的0.2%—1.1%。有机态磷占全磷量的85%左右;其余是无机态磷,占15%左右。作物体内磷含量的一般规律是:油料作物高于豆科作物;豆科作物高于禾本科作物;生育前期高于生育后期;幼嫩器官高于衰老器官;繁殖器官高于营养器官。磷的再利用能力比其他元素高,可达80%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