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王安石历史评价
《宋史》评价
《宋史·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此天下之公言也。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神宗不听,遂相安石。
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北宋评价
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
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名家评价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然)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陆九渊:公畴昔之学问,熙甯之事业,举不遁乎使还之书。
而排公者,或谓容悦,或谓迎合,或谓变其所守,或谓乖其所学,是尚得为知公者乎?英迈特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
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
不期人之知,而声光烨奕,一时钜公名贤,为之左次,公之得此,岂偶然哉。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毛泽东:(王安石)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