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投资哈萨克斯坦:模式、效益与风险郜志雄、王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的哈萨克斯坦项目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的4个突破:首次通过收购公司股权进入海外油气市场,建成了中国第一个跨境石油运输管道,第一次收购外国上市石油公司,第一次实现了天然气的跨境管道运输;建成了中国第二个集生产、炼油、运输和销售于一体的海外石油生产基地。
该项目增进了中哈经贸关系,实现了共赢,推动了中国石油项目在中亚地区的发展,是继“中石油”苏丹项目之后,又一例企业实现资本、商品及服务、品牌3个层次“走出去”的成功典范。
因此,在中国石油产量下滑、对外依存度超过50%的今天,研究“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模式及其效应,对石油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资源和石油外资政策(一)石油资源概况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石油资源丰富。
2009年,探明石油储量为5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3%;天然气储量1.82万亿立方米[1]。
目前,哈萨克斯坦有191个油田和49个凝析油田,其中80多个正在开[2],主要分布在阿特劳州、曼格斯套州、克孜勒奥尔达州、西哈萨克斯坦州、阿克纠宾斯克州和卡拉干达州等地。
2003—2008年,这6个州的石油年平均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28.69%、26.87%、 17.15%、 15.63%、 11.64%和仁03%[3]。
目前,正在运作的油田有田吉兹、卡拉恰干纳克、乌津、热特巴伊、让纳若尔、库姆科尔和北布扎奇等;卡沙甘、卡拉姆卡斯等油田近一两年有望投产。
此外,阿拜(Abai)、达尔汗(Darkhan)、“Istatai”和“Zhambyl”等油田也处于协商开发阶段。
(二)石油外资政策自1991年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积极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先后颁布了《哈萨克斯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优先经济领域清单》、《与投资者签订合同时的优惠政策》、《外资法》和《国家支持直接投资法》等法律法规。
其开发油田的外资政策经历了由松到紧的变化。
最初,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利用与外国公司签署保密的产量分成协议[4]的方式吸引外国石油公司的投资([5];2004年后,通过修订《地矿和地下资源利用法》(2004年、2005年和2007年)、《海上石油项目产量分成协议法》及新通过的《关于保障经济领域国家利益问题的民法补充和修正案》,加强国家对战略资源的管理与控制,赋予国家在油气资产转让中的优先购买权和单方修改合同的权力。
表1 哈萨克斯坦部分油田的勘探开发合同类型及储量资料来源:1997—2004年数据来源同表1,其余数据来自2006年哈萨克斯坦油气工业综述(hup://www.kaza-khstantb.eom/html/200706/24/20070624111407。
htm)。
资料来源: 1997~2004年数据来源同表1,其余数据来自2006年哈萨克斯坦油气工业综述(http: //www. kazakhstantb. com/html/200706/24/20070624111407. htm)。
哈萨克斯坦的税法文件于1995年制定[6],其后多次修订。
2009年的新税法总体上提高了石油公司的税负水平,降低了大石油公司的收益;与俄罗斯相比,哈萨克斯坦的税负较低[7]。
目前,哈萨克斯坦使用的勘探、开发合同类型主要有矿税制(R/T)、产量分成合同(PSC)和参与合同(ParticipationAgreements)三种(主要油田的合同类型见表1)。
其中,勘探期最长10年,生产期25年,大型油田可达45年;产量分成合同大部分条款可协商。
2009年的新税法出台以后不再签署产量分成合同,原来的产量分成合同仍然有效。
二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外国石油公司1990年,“雪弗龙”开始谋求开发田吉兹油田。
1993年,哈萨克斯坦与土耳其成立首家石油合资公司[8]。
1996年,哈萨克斯坦石油企业开始私有化。
此后,哈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石油公司进入。
目前,在哈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的142家企业中,有合资公司20家,外国公司48家。
主要外国公司有“雪弗龙”、“埃克森美孚”、“康菲”、“埃尼”、“壳牌”和“道达尔”、“中石油”、“中石化”、中信集团、“卢克”和俄罗斯石油公司等。
除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KMC)外,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油气生产企业都有外国公司控股或参股。
例如,田吉兹雪弗龙公司(英文缩写TCO;股权结构是“雪弗龙”50%、“埃克森美孚”25%、“KMG”20%和“卢克”5%[9]拉恰甘纳克石油作业股份公司(K10;“埃尼”32.5%、“BG”32.5%、“雪弗龙”20%和“卢克”15%)、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K;“CNPC”67%、“KMG”33%)、“中石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有限公司(AMC;“中石油”85.42%、其他14.58%)、曼格斯套油气股份公司(MMC;“中石油”50%、“KMG”50%)和卡拉让巴斯公司(删;中信集团与“KMC,,各占50%投票权)控制着全哈79%以上的产量(见图1)。
此外,北里海作业公司(NCOC;“康菲”8.4%,“KMC”、“埃尼”、“埃克森美孚”、“壳牌”和“道达尔”各占16.81%,日本领先7.56%)[10]海管道财团(CPC;“BG”2%、“埃尼”2%9“雪弗龙”15%、“埃克森美孚”7.5%、“KMG”20.75%、“卢克”12.5%、阿联酋的“Oryx”1.75%、“Rosnen—sher7.5%和俄罗斯的“Transnen”31%)等也有外国大石油公司的股权。
三、中石油进入模式分析(一)概况1997年6月4日,“中石油”获得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60.3%的股份(2003年5月增股到85.42%),同年8月,又取得了对乌津油田的开采权益。
自此,拉开了中国石油企业进入哈萨克斯坦石油市场的序幕。
此后,“中石油”通过收购又获得北布扎奇油田[11]巴斯勘探开发区块[12]uatAmlonMuani”公司(KAM)[13]Dan—Munal”公司(ADM)[14]、“PK”石油公司[15]和“MMG”公司[16]的权益;与哈萨克斯坦油气运输公司(TNG/KTO)合资兴建肯基亚克一阿特劳的输油管道[17]和中哈原油管道(肯基亚克一阿拉山口)[18];与“KMC”公司成立中哈天然气管道合资公司(AGP),负责中亚天然气管道在哈境内的建设和运营,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中石油”哈萨克斯坦公司综合负责“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勘探、开发、炼油、油品销售和油气运输项目以及与上述各项目配套的服务业务。
近13年来,“中石油”在哈的业务已由单一的油气开发,逐步拓展到勘探、输运、炼油、油品销售和工程服务等领域。
截至2008年年底,“中石油”在哈的投资达70多亿美元,拥有61座加油站、6座成品油库,具有年产原油2 000万吨和天然气55亿立方米、管道年输油1 600万吨以及年炼油600万吨的生产能力。
(二)模式的特点从建立方式上看,“中石油”进入哈石油行业的上、下游是以购并其他公司的油气资产或股权为主,兼有新建投资方式;进人中游(输油管道的修建与运营)则是新建投资方式。
通过收购,“中石油”享有“AMG'’的股份、乌津油田开采权益、“PK”、北布扎奇油田、“ADM”、“KAM"和“MMG'’的股权和奇姆肯特炼厂及油品销售的权益。
同时,“中石油”又通过新建让纳若尔第三油气处理厂[17]、中哈石油管道、盐下油田一让纳若尔集输管线、恩巴一让纳若尔铁路工程以及中亚天然气管道等拓宽了业务范围。
从投资类型看,“中石油”进入哈萨克斯坦油气市场以直接投资为主,还有以贷款换石油(项目)的合作新模式。
从投资过程和发展速度看,具有渐进性的特点。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项目由少到多,由小变大。
“中石油”由最初的1个项目增至12个,后又组建海外子集团公司;二是经营业务从上游的勘探、开发拓展到中游的油气储运、下游的油气销售,从投资扩展到工程服务、技术合作,最终实现了上、中、下游产业链的一体化;三是资产由部分收购到整体收购,由招投标收购发展到按国际规则收购上市公司;四是由直接投资延展到以贷款换石油等方式。
从所有权结构看,所有大项目都是合资经营,倾向于独资或控股。
合资可以达到四个目的:与“KGM'’合资既符合哈萨克斯坦的法律规定,又加强了与政府、企业的关系,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解决资金的问题,分散投资经营风险;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有利于长期的国际合作;与知名国际公司合作,提升企业品牌。
此外,还可以培育和提高企业的国际运营能力。
(三)动因分析“中石油”进入哈萨克斯坦石油市场集中反映了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
其动因主要有六点:一是获取石油资源,实现中国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的需要。
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多。
因此,建立海外石油生产和供给基地,确保稳定的石油供给成了国家石油公司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是国家“走出去”政策的推动。
早在1979年8月,国务院就提出在国外办企、业[18];1991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关于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管理意见》指出,企业的海外投资应该“侧重于利用国外的技术、资源和市场,以补充国内不足”[19];1992年年底,中国政府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中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方针[20]。
这些政策激励着石油企业“走出去”。
三是“寡占反应”或战略跟进,即行业内个别大企业在同一时期向同一区位直接投资,其他企业紧随其后在该区位进行直接投资,以保持原有的均衡格局。
中亚里海地区被认为继中东、西伯利亚之后世界第三大能源供给基地,哈萨克斯坦石油市场是开发里海的战略要地。
在哈石油企业开始私有化之初,各大公司纷纷收购哈油气资源。
1996年,“Mobile”购买田吉兹油田的50%股份,“Hurricane Hydrocarbons”(PK)购买库姆科尔油田。
1997年,“中石油”等公司随后进入哈油气市场(见表2)。
四是追求经济利益和规模效益。
进入哈萨克斯坦的初期,“中石油”享有的乌津油田权益与修建乌津一阿拉山口输油管道的责任是捆绑在一起的[21],在综合评估哈当时的石油产量、管道建设成本、石油开采成本及石油价格等因素后,“中石油”放弃管理乌津油田。
这说明其投资决策受经济效益的驱动。
再者,“中石油”分阶段建设中哈石油管道、全资收购“PK"及合资收购“MMG"显示出“中石油”的投资是追求规模效益的。
五是油气贸易内部化的需要。
“中石油”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的投资,可实现与母公司原油贸易的内部化,提高交易的安全性,稳定独山子炼油厂的原油供应,同时降低交易费用。
六是东道国哈萨克斯坦的多元化投资来源和摆脱原油出口依赖第三国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