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一、德洛尔报告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理论依据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最优”是根据同时维持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这包括内部的通胀和失业之问是最佳平衡,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国际收支平衡。
最优货币区的概念是在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争论中提出来的,其开拓性的论文由蒙代尔 (Mundell,1961年)、麦金龙 (Mckinnon,1963年)、伊格拉姆(Ingram,1962 年)做出的,他们企图找出定义“最优”货币区的决定性经济特质。
格鲁博(Gru~,1970 年)、戈登(Gorden,1972年)、石 (Ishiyama,1975年)、托尔和威策特(Tower&Willet,1976 年)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评估参加一个货币区的收益和成本。
宾田(Hamada,1985年)研究了一些国家加入货币区的福利含义。
雷曼(s.S.Rehman,1997年)对最优货币区的判断咏准进行了总结;克鲁格曼和奥博斯菲尔德(Krugman&Obstfeld,1998年)也对该理论曲研究作了总结,并提出了GG-LL模型,用于判断加入货币联盟的时机。
1.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蒙代尔 (Mundel1)认为,需求转移是引起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在两个开放小国的模型中,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调整也只能解决不同货币区之间的收支平衡问题。
而在一个货币区内部,只要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具有完全自由的流动性就可以依靠要素的转移消除需求转移造成的冲击。
所以,地区之间劳动力和其他要素自由转移,就成为了判断是否成为一个通货区的标准。
生产要素流动论是对浮动汇率的扬弃,在肯定浮动汇率的同时,提出货币区内应实现单一货币或固定汇率的主张。
当然,Mundell也认识到,政治差异是货币区形成的重要障碍,只有在政治结构发生迅速变化的地区,这样的构想才能实现,而欧洲经济一体化逐步发展,地缘政治色彩浓厚,要素流动性较高,可能成为实现固定汇率以至采用单一货币,对区外货币实行弹性汇率安排。
麦金龙(R.I.Mckinnon)在Mundell论文的基础上提出,应将经济开放程度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经济开放程度指一国生产消费中的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率。
在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中,如果运用汇率手段调整国际收支失衡,首先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进而导致所有商品价格上升。
如果限制价格上升,就会引起需求收缩和失业率上升其次,由于“货币幻觉”减弱,本币贬值后,人们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以维持实际工资,造成成本上升,抵消贬值的作用。
第三,开放程度越高,对进口商品依赖度越高,需求弹性越小,相应要求汇率调整的幅度越大。
所以,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应该组成相对封闭的通货区,对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更为有剌。
彼得凯·南(PeterKennen)提出用产品多样化程度作为实行固定汇率的标准。
在道受进口需求冲击的时候,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国家抵御冲击的能力越强,对国际收支和失业的影响越小。
而且产品多样化程度高的国家与不同的国外需求冲击具有交叉抵消的机制,足以消除整体冲击,因此就不需要汇率机制的调节功能。
伊格拉姆(J.C.Ingrani)认为金融一体化程度应作为一个通货区最优规模的标准。
金融高度一体化条件下,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微小的利率波动就足以引起足够的跨国资本流动,从而具有自动平衡机制。
哈伯勘(G.Haberler)和弗菜明(J.M.Fleming)的研究指出,由于通货膨胀率是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原因。
尽管国别之间通胀事相近并不能保持经常性平衡,但固定汇率不能在通胀率相差很大的情况下长期雏持。
所以,通胀率趋同是形成货币联盟的一个必要条件。
后续的研究证明,追求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标准往往难以实现且争议甚多,各种标准需要综合演绎和再发展,维塞尔(H.Visser)全面研究从Mundell到Fleming的观点之后发现:联盟内部贸易关系越密切,则货币联盟的收益越大;如果劳动力流动性较高、工资价格机制灵活且经济结构多元化程度高,汇率工具的丧失就无关紧要。
汉森(J.D.Hansen)和尼尔森,(J,u.M.Nielson)认为货币联盟的实现取决于外部冲击的频率和特征、成员国内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流动性。
雷曼(Rehman)对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进行了总结,归纳为5个方面:其一,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性。
要素的高流动性减少了运用汇率工具稳定宏观经济和恢复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
劳动力从高失业地区向低失业地区的流动,不仅可以消除需求转移的冲击还能逐渐使工资水平趋同。
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可以缩短汇率调整所需要的时间、减少汇率调整的成本。
金融一体化所产生的自动平衡机制使得汇率工具的必要性大大降,反之,劳动力和资本难以自由流动,则相对价格的调整就成为了恢复均衡的唯一手段,此时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的货币联盟更有效率。
其二,经济开放程度越高,经济规模越小,固定汇率越有效,参加货币联盟的倾向越大。
其三,价格工资的灵活性。
价格工资的商弹性有利于市场机制自发调整并重新获得内外部均衡,也就减少了汇率调整的必要性其四,商品市场一体化。
生产消费结构相似的国家,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也相似。
在对称冲击条件下,汇率工具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
其五,财政一体化。
财政一体化的实现,对于货币联盟的运行而言,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就进一步得以加强。
在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中,对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二者均是市场摩擦条件下的次优选择。
如果对外收支调节机制极端“平滑(smooth)”,要素完全自由流动,消除了国别营制和干预,垒球就会产生单一货币,其效率也是达到了最高形式。
但现实中,工资刚性、市场分割严重阻碍了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平滑运行,采用浮动汇率实现内外均衡就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当然,最优货币区理论证明了经济一体化和要素流动作为价格工资弹性的不完全替代,比浮动汇率更有效率。
2.理论的具体实践1989年6月,以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J.Delors)为首的委员会向马德里峰会提交了德洛尔计划。
该计划与魏尔纳计划相似,规定从1990年起,用20年时间,分三阶段实现货币一体化,完成欧洲经济货币同盟的组建。
1991年12月,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峰会上签署了《关于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马约》目标是:最迟在1999年1月1日前建立“经济货币同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EMU)。
届时将在同盟内实现统一货币、统-的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以及统一的货币汇率政策。
EMU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马约》还规定,只有在1999年1月1日达到以下四个趋同标准的国家,才能被认为具备了参加EMU的资格条件:(1)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三个成绩最好的国家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2)当年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累积公债不得超过GDP的60%;(3)政府长期债券利率不得超过三个最低国家平均水平的2个百分点;(4)加入欧洲经济货币同盟前两年汇率一直在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规定的幅度(土15%)内波动,中心汇率没有重组过。
经过不懈努力,欧共体各成员国议会于1993年10月底通过了《马约》,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1995年芬兰、奥地利、瑞典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增至15个。
同年的《马德里决议》将单一货币的名称正式定为欧元(EURO)。
欧洲货币一体化自此开始进入了实践的阶段。
二、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思考90年代关于最优货币区问题争论最激烈的是“欧盟到底是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对欧洲货币联盟(EMU)的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992年6月11日,62位德国经济学家在法兰克福发表了题目为《欧洲货币联盟一一对欧洲决定性的考验》 ccurrencyunion-anacidtestforEurope),其副标题为 62位德国经济学家反对《马约》的决定:动作太快把欧洲推向危险的境地 (以下简称《考验》)。
此文指出,《马约》存在lO大失误,认为欧盟尚不具备引入共同货币的条件,贸然行事将带来经济与政治的双重灾难。
但是,另一份名为赞《成欧洲货币联盟:欧洲经济学家宣言》 (1nFavorofEMU:amanifestoofEuropean~onomists,以下简称《宣言》),由70位欧洲各国的经济学家,其中包括lO名德国经济学家,联名对Ⅸ考验》进行反驳。
以几十名经济学家联名宣言的形式展开的论战,在经济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而且参与者均是经济学界赫赫有名的学者。
考《验》的作者涵盖了德国经济理论界最知名的专家;宣言的作者包括特里芬(Triffin)、尼尔斯塞·杰逊(“魏纳尔计划”的研究组成员)、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Goodhart英格兰银行货币委员会成员)、白瑟威(Basevi)(“平行货币”理论的创始人)、保罗格·卢夫等众多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方面的著名学者。
激烈的争论使我们深感该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以更加周全的态度看待欧盟及欧元的情况。
两方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汇率工具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考验》的重要观点在于:一、EMU要正常运行,其前提条件在于成员国经济趋同,而这是一个长期渐进过程,不应设立具体日期,设立日期只台使为达到要求而作假,影响后续的发展;二、在价格稳定方面应该实行严格的绝对值,而不是宽松的相对值;三、欧洲中央银行(ECa)的基本架构,决策人士代表着各国的利益,而有的国家缺乏维持价格稳定的足够的动机,所以不能从制度上保障ECB能确保欧洲的价格稳定;四、面对第三国时,成员国的汇率安排棘手,甚至可能因为政治因素影响汇率稳定井进一步影响物价稳定;五、德国把物价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但在其他成员国耒达成共识,各国工资情况、公共财政政策不能完全配合实现价格稳定;六单一货币条件下.相对弱小的国家会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和失业率;七、欧洲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利益上均达成足够的统一性,因此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欧洲应该实施单一货币。
把货币联盟作为一项长期目标,62位德国学者并末提出质疑,而是对欧盟进程速度表示反对。
在政治联盟建设很不完备、市场一体化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欧盟并非一个最优货币区。
在此条件下推行货币联盟,无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很可能破坏“价格稳定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