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优货币区理论和人民币国际化

最优货币区理论和人民币国际化

最优货币区理论和人民币国际化----文献综述国际货币竞争是各个经济体之间实力的较量和博弈,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是衡量该国经济的世界地位的重要体现,对该国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货币国际化是一国本位币随本国经济实力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而接受度不断提高,成为普遍接受的国际结算、计价和储备货币的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的国际排名不断上升,以及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地位的提升,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备受关注。

2007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呼声越渐响亮,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创造了历史机遇。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提出最优货币区的概念是在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争论中提出来的,其开拓性的论文又蒙代尔(Mundell,1961年)、麦金龙(Mckinnon,1963年)、伊格拉姆(Ingram,1962年)做出的,他们企图找出定义“最优”货币区的决定性经济特质。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最优”是根据同时维持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这包括内部的通胀和失业之问是最佳平衡,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国际收支平衡。

最优货币区理论首先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蒙代尔(Robert Mundell)于1961年的论文中提出,其后由麦金农等经济学家提出关于最优货币区判断标准的不同看法,使得该理论不断完善。

总而言之,最优货币区理论考虑生产要素流动、经济开放度、通货膨胀率、政策一体化、外部冲击、转换成本等因素,以判断在两个或多个区域实行共同货币是否更有利。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1.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初步发展阶段蒙代尔(Mundell)认为,需求转移时引起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在两个开放小国模型中,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调整也只能解决不同货币之间的收支失衡问题。

而在一个货币区内部,只要劳动力合其他生产要素具有完全自由的流动性,就可以依靠要素的转移消除需求转移造成的冲击。

所以,地区之间劳动力和其他要素自由转移,就成为判断是够成为一个通货区的标准。

生产要素流动论是对浮动汇率的扬弃,在肯定浮动汇率的同时,提出货币区内应实现单一货币或固定汇率的主张。

当然,政治差异是货币区形成的重要障碍,货币区的实现依赖于区域政治结构的调整。

麦金龙(R.I.Mckinnon)在蒙代尔的论文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开放程度是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经济开放程度指一国生产消费中的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率。

由于开放程度越高,对进口商品依赖度越高,需求弹性越小,相应要求汇率调整的幅度越大。

换言之,外部冲击会使得开放度高的经济体的汇率变动大,从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波动。

因此,建立货币区,在区域内固定汇率或使用同一种货币将有助于防止这种经济波动。

这更像是一种规范分析的出的结论。

皮得·凯南(Peter Kennen)提出产品多样化程度作为实行固定汇率的标准。

在遭受进口需求冲击的时候,产品多样化程度越低的国际抵御冲击的能力越弱,从而通过建立货币区创造稳定的汇率制度有利于避免国际冲击。

关于货币区标准讨论的其他观点,如伊格拉姆认为标准是金融一体化程度,而哈伯格和弗莱明认为标准应该是通货膨胀率。

虽然关于最优货币区已有相当的讨论了,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判断标准上面,而关于OCA中成员国扩展、效用函数的界定等等方面,尚显不足。

2.新的最优货币区理论(1)理性预期下的OCA理论。

传统的OCA理论将通货膨胀的相似性作为组成货币量联盟的重要条件,但是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 E & Prescott E,1977)等人基于理性预期理论和可信度、时间的不一致性和政策规则的结果,证明了当通货膨胀率差异非常大时,只要中央银行能够建立一个可信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规则,货币一体化的收益更大,而代价更小。

具体而言,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当局既关注通胀也关注失业,根据理性预期假定—只有不被预期到的通胀才会影响失业率,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当局必然存在动态不一致的政策行为,因此政府宣布的通胀率目标不可信,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而在货币区条件下,由于在货币区内存在相对独立于各国政府的“中央”银行,其只关注通胀,因此具有政策可信度。

(2)最优货币区的内生性。

传统的OCA理论认为,多国是否适合组建货币区以及一国是否加入货币联盟取决于许多事前(组建货币区或加入货币区之前)标准,但是弗兰克尔和罗斯(Frankel J A & Rose A K,1998)通过实证实证分析得出,国际间的贸易程度与它们的收入水平及商业周期的相关性之间是内生的,即贸易关系越密切的国家在经济周期和收入上的相关程度也越高。

因此评定一国是否适合加入一个货币联盟并不是完全由历史条件决定的。

欧元建立过程就是其中最有力的证明。

真正的欧元体制建立之前,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通过各种各样的标准来评判欧洲多国是否适合建立欧元区,事实上当时许多指标均达不到要求,但最后欧元区建立起来了而且运作相当良好,许多指标也被满足了。

三、人民币国际化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的学者就开始展开研究和讨论。

不同的论点主要集中在人民币国际化是否有必要,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是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和贸易的利弊,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到底应该选择何种途径,是否需要经历区域货币的过程等方面。

以下为主要几种观点的概括:一、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趋势,货币当局应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早在1980年代末,国内学者就开始了有关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曾宪久等,1989)。

早期理论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基本上是关于人民币如何实现自由兑换的研究(张屹巍,1994)。

1997年之前,理论界从货币国际化的一般性条件、规律出发,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效应即成本和收益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同时也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构想等(姜波克,1994:胡定核、程海泳,1996)。

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术界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探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迸一步的发展。

钟伟(2002)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有价值的操作性建议,指出了货币国际化的路径和注意的问题,针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提出了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合二为一的建议。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2009)认为人民币从周边化到区域化,最后实现国际化是政府已拟定的路线,而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机遇。

吴晓求(2009)预言: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将使人民币汇率机制有大踏步的改革,预计两年后人民币可实现自由兑换,成为全球贸易结算货币。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

《远东经济评论》(2001)发表标题为《人民币的时代》的评论文章指出:在2l世纪头几十年的某个时刻,随着人民币实现完全兑换,人民币将成为继美元、欧元和日元之后的世界上兑换频率第四高的一种货币,世界将获得一种新的全球性货币,人民币将会打破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平衡,如果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重视程度不够,那就会面临风险。

2009年7月14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标题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比预料快》(彼得.力口纳姆)的文章,该文引用汇丰银行的话说,中国启动了一项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大规模计划,而且计划的实施进程可能比许多人预计的都要快。

还说,如果计划得以成功实施,会产生将近2万亿美元的年贸易量,相对于中国贸易总量的50%,而当前的比例不到lO%。

二、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大于收益,货币当局应谨慎推进当前学术界和业内人士对人民币国际化采取积极态度,但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持有异议和反对意见的学者和业内人士也不在少数。

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多数认为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是漫长而经济发展的选择过程,并不是一撮而就的,并且对于一国的经济实体,货币国际化的过程如果稍有不慎,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弊端。

景学成(2002)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民币目前在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是属于非制度性行为,不能被看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开端。

我国入世后,首先实现人民币的基本可兑换(即经常项目可兑换加上资本项目的有条件可兑换),进而实现完全可兑换,其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才可能提上日程。

李华民(2003)认为在可预见阶段内,人民币不具备与当前的国际货币同一平台进行竞争的实力,人为拔高其国际化程度蕴含着巨大的逆转风险。

针对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货币当局应采取审慎的强势人民币战略,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为切入点,奠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坚实基础。

潘英丽(2009)认为在当下立即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不合时宜,国内尚且没有做好准备。

三、人民币国际化途径选择的观点近些年,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探讨从“是否应该成为国际货币”的争论开始转向“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和时间进程”的研究。

有学者透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提供参照。

周林、温小郑(2002)对美元、日元国际化,以及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货币国际化进行了概括。

在人民币区域化的途径和目标方面,主要有以下观点:有学者将区域货币简单地等同于欧元或“亚元”因而反对人民币区域化,主张人民币应当直接地实现国际化(赵海宽,2003):有学者赞成以强势货币姿态渗透的方式进行人民币国际化并从中获取铸币税收入(李华民,纬恩,陶士贵,2002)I二是人民币流通范围逐渐放宽,通过合法方式以周边国家为突破口从市场规律出发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李种、陶士贵,2002;巴曙松、人民币区域化与边境贸易发展政策研究课题组,2003);学者王庭东、姜波克、罗得志(2002)、黄燕君、郑航滨(2003)、李晓、丁一兵(2004)等的学术论点中都提到了启动大陆和港澳台自由贸易是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关键,实现人民币区域化须通过市场和政府制度协调的途径共同推进。

区融合,形成统一的亚洲货币。

四、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东亚货币联盟越来越成为当局者和公众所关注的话题,许多学者也对此发表自己一些观点,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何帆老师和覃东海博士合写的《东亚建立货币联盟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从区域内贸易一体化程度、贸易结构指标、开放度指标、非对称冲击、经济结构相似性、要素流动性这六个标准出发,结合其他一些标准以及相关研究,判断东亚国家是否满足最优货币联盟标准。

从这些指标看,东亚9国或地区(中国大陆、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可以作为东亚地区货币联盟的合理候选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