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蜀相》与《书愤》的比较阅读
《蜀相》与《书愤》的比较阅读
第三课时
• 1.赏析炼字的效果及答题模式。 • 2.诗歌的比较阅读。(对象,手法,情感)
一、炼字型问题 的答题模式 • 字面义+语境义+手法+内容(翻 译整句诗)+情感。
• 类型:动词,形容词,数词
炼字型题目 经典范例(一)
• 【问】 请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 中“绿”字的妙处。(4分)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 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 知识。
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 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 媒介.
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 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 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 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 发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 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正如《唐诗钞》中语“ 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 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
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
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 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
•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 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 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 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 穆的气氛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提问: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 此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如果把它们各自换成‚尽‛和‚皆‛,好 不好?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二、闲适诗
他也有不少诗歌是以细腻冲淡的笔法、 闲适恬和的情调,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 活,它们构成了另一种旋律。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子美 少陵野老 字____,自称______。他创作 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 诗史 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是 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 诗圣 甫也被誉为“____”。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 沉郁顿挫 歌形式,风格______;语言精练,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 杜工部集 《________》。
•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 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
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
限仰慕,备加敬重。 •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 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 名的一首。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起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蜀 相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蜀相》与《书愤》的比较阅读
(三课时)
教学目标
• • • • • 1.了解律诗的结构。 2.划分律诗的朗读节拍(节奏)。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探究诗歌的主旨。 4.赏析炼字的作用。 5.诗歌的比较阅读。
二、各诗的写作背景及主旨
• (一) 《蜀相》 • (二)《书愤》
知识回顾
•杜甫(712—770)
二、诗歌的比较赏析 • 角度:对象,手法,情感。 • 诗歌中的手法,将在第二单元 详讲。
对比赏鉴
和杜甫《蜀相》相比, 《书愤》与其在歌颂诸葛亮功 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 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 功绩方面:《蜀相》着重刻画诸葛亮‚功盖 三国‛、‚老臣之心‛;《书愤》意在写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 • 抒情达意:陆游侧重以诸葛孔明自况,表达 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的心愿;杜甫却是 表达对英雄的惋惜、追慕以及自伤之心。
承描Βιβλιοθήκη 景象 凄凉冷落转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合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长使英雄泪满襟。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2、起承转合,笔路清晰,结构严谨 3、以动衬静
4、借古抒怀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 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 【答】 “闹”本义是“热闹”,(1分)此处运用 了拟人的手法,(1分)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 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 出来了。(1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有声。 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1分)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提问: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 此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如果把它们各自换成‚尽‛和‚皆‛,好 不好?
1、抗敌复国主题。 这类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 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 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 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生活经历的三个时期:
(一)辗转任职和闲居时期。从绍兴十四年 (1144)到乾道五年(1170)。 • 45岁以前,他先后任福州宁德县主薄、枢 密院编修、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 北伐而罢职家居。
•
(二)入蜀从军时期:乾道六年(1171) 到淳熙五年(1178)。 • 陆游于乾道六年底到达夔州,一年以后, 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管理军务。后随 着王炎调回临安,陆游也被调至成都担 任安抚司参议官的闲职。
A.忧愤国家
B.忧愤朝政 C.忧愤自己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书愤》主旨
• 通过对历史的追忆特别是对诸葛亮的赞扬 和敬仰,表达了他一方面渴望万里从戎、 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又壮志难 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 • 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 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 是强烈。
情 景 交 融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空好音,无人聆听 寄寓 寂寞和感伤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
象,以此二字修饰,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 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 等凄凉伤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 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
长出两三隔映锦丞 使师朝顾叶阶官相 英未开频黄碧城祠 雄捷济繁鹂草外堂 泪身老天空自柏何 满先臣下好春森处 襟死心计音色森寻
蜀 相
初步理解诗意
首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提问1:
如果改为“蜀相祠堂今安在,锦官城外 草木深”,好不好?为什么?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 表现手法:《蜀相》先写景,在景中显情, 然后抒发情感,《书愤》先由早年往事写起, 再写到现在,虚实结合,融情于事。
解
•书: 书写 •愤: 愤懑,悲愤
题
•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 (回顾)诗人“书”了哪些事?
• • • •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 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书”
•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 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 么? (从诗中找)
陆游生平概况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中年自号放翁,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的祖父陆佃是王安石 的学生,当过尚书右丞; 父亲陆宰,当过京西路 转运副使。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 宋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 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 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主要作品有《游山西村》、《书 愤》、《临安春雨初霁》、《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钗头 凤》 、《示儿》等。其中词作 《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 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二)《书愤》的写作背景及主旨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 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 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 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 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 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答案
• 1)桃花流水鳜鱼肥 (1分) • 2)“净”此处是纯净的意思(1分),联系“春 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 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1分), 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1分)。 • 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 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 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 心世界。 (4分)
• 【答】 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绿色的意 思(1分),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1 分),有色彩感和动态感。春风又把江南万物吹 “绿”了,(1分)表达了诗人对江南之春的喜爱 之情。美好的春光唤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1 分)
炼字型题目 经典范例(二)
• 【问】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 ‘闹’字而境界全出。” 对于这个“闹”字,你 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赏析。(4分)
人的情怀。
高考真题链接(2013年湖南卷)
• 钓船归 • 贺铸 •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 山前白鹭飞, ”句。(1分) • (2)简析首句“净”字的妙处。(3分) • (3)探究本诗的思想感情。(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