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家风事迹材料十篇

好家风事迹材料十篇

好家风事迹材料十篇【一】人生路上,风雨同舟,洒下真情款款。

王永菊和xx,这一对普通的职工家庭,却用不普通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事业、生活和家庭的真谛,留给了我们“相依一世、相知一世”的真情和感动。

丈夫xx原是贵阳市南明烟叶复烤厂的一名驾驶员,妻子王永菊是花溪区孟关乡中心完小的一名教师。

在结婚十余年的时间里,这对夫妻互敬互爱,孝敬父母、爱戴孩子、宽以待人,在家中以德治家,谱写了一曲文明、感动的华美乐章,成为创建文明家庭的先进典型。

一、爱岗敬业,爱校如家。

作为妻子的王永菊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是一个对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高度责任心的人,曾担任过低、中、高不同年级段的教学工作,由于她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曾先后被评委市、区、乡级的优秀班主任,成为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好老师。

在工作中,她对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在生活中,她对自己的同事们悉心关照、热帮互助,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王永菊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高度负责的工作责任心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在年度考核工作中被评定为优秀。

她始终坚持责任心是做人之本,责任心是成事之源,所以她在工作中始终以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的心态努力并且奋斗着。

二、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都说人生之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

但意外却是来得那么突然与沉重,在新婚后的第二年,丈夫xx因鼻咽癌放化疗留下的后遗症日趋严重,并使得听力、语言能力和吞咽食物的能力都迅速衰退,以致现在已经完全失去听力,退养在家中。

就是在患难之际,妻子王永菊一面多方打听名医帮丈夫治疗病症,一面悉心照顾家中老人与丈夫,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面对丈夫日趋衰弱的身体,王永菊始终对丈夫不离不弃,悉心照料。

对她而言,每天下班回家能看到丈夫把食物顺利地吞下去,不噎着、不呛着,就是她最大的安慰。

她时常开导丈夫,让丈夫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

丈夫xx也非常支持妻子的工作,在家里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好女儿,自己生活上的琐事从来不让妻子操心,因为丈夫失去听力,那一张张的小纸条成为夫妻俩传达信息和交流情感的纽带。

几年的时光,妻子王永菊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是她,支持着丈夫、支撑着家庭。

结婚至今十一年,是十一年的坚守,王永菊,用美好的心灵再次诠释了爱心、善良的真实含义,谱写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曲颂歌。

面对新婚丈夫的病患,是逃避,是利己,也许会有多种选择,每种选择,也都会找出各种理由,然而正是由于王永菊这种天性的爱心和善良,愈加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十一年来的坚守,王永菊始终没有放弃过,面对长期病弱的丈夫,不抛弃,不放弃,敢于直面艰难困苦,做到一时容易,长期坚持确实很难。

正是王永菊这种默默的坚持,愈加突显出人生的壮美!三、互敬互爱,尽心尽力。

王永菊精心照顾丈夫,更是细心的照顾着公婆的起居,她知道丈夫的病对年迈的公婆打击有多大,尽管自己背后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但是只要面对二老的时候都是笑嘻嘻的,经常给老人讲笑话逗他们开心,经常劝说老人,说开心话,讲大道理,她对二老说:“医学越来越发达,什么病都会有治理的办法的,xx的病一定会治好的。

”十多年来她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善良及对家人的爱,将这个幸福温暖的家维护和经营着。

在生活上相濡以沫,对待家庭和老人,王永菊也是分外的用心和孝顺。

xx生病住院期间,妻子王永菊独自一人在医院照顾,不让家中的二老担心和操心,还经常打电话安慰他们。

二老为了给王永菊减轻负担,除了料理好家中的所有事务以外,还尽心尽力替她照顾好女儿。

一家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相依一世、相知一世,这就是和xx的爱情写照,一对风雨同舟的终生伴侣,一个充满温情的幸福家庭。

【二】结婚20余载,夫妻二人互敬互爱、抚育儿女、孝敬老人,用平凡事、点滴情将家庭汇聚成幸福的港湾,今天我宣讲的淮安市首届十佳最美家庭是华红梅、史代章家庭的事迹。

人生有两件事情不能等,一件事是孝敬老人不能等。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华红梅夫妇更是把孝顺做在当下,尽其所能、不留遗憾。

他们家四世同堂,老祖母年迈多病,生活不能自理,华红梅夫妇亲手给祖母缝尿布,星期天、节假日回家给老人洗尿布、洗衣服、剪指甲,伺候吃饭,病重时半夜里熬了肉粥开车送回家,一口一口喂老祖母,虽然有时也觉得很忙很累,但他们总是说:“现在尽上心了,将来没有什么后悔的。

”都说婆媳、姑嫂关系难处,可华红梅从来没有这种感觉,公婆由于孩子多,常年劳碌、操持家务,年纪大了身体较弱,住院、吃药成为常事。

2013年公公生病住院,孩子面临高考,班上的工作也一刻不能耽误。

单位、家里、医院几头跑,晚上熬粥熬汤,上班前送到医院。

孩子的生活、老人的生活都需要照顾,华红梅忙里忙外,毫无怨言。

公婆也常说:有好儿不如有好儿媳。

华红梅夫妇双方兄弟姊妹多,每当家庭有事或有困难的时候,夫妻俩都积极帮助化解,小姑子全家从浙江迁回来,刚买新房还没有装修,华红梅夫妇主动把小姑子一家安置在自己家里,提供食宿,华红梅更是放弃休息日,帮助小姑子购买装修材料,帮助其完成装修,直到小姑子一家安顿好,她才安心。

人生不能等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教育孩子。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华红梅夫妇把心思都用在孩子们的学习和教育上。

因为哥嫂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夫妻主动承担起侄儿、侄女教育义务,从侄儿、侄女上初中起就将他们带在身边上学,吃住在自己家里,让孩子们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洗衣服、辅导作业、开家长会等等,甚至连回娘家吃饭也把孩子带着一起去,3口小家变成了5口大家。

由于哥嫂家在农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侄儿直到上初中也没有穿过运动鞋,被他们夫妻接到县城上学后,看着同学们穿着运动鞋,总是投去羡慕的眼光,但又不好意思找自己父母要。

这都被华红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他们家经济来源也是靠夫妻俩微薄的工资,既要承担着一家5口人的吃喝,还要负担3个孩子学习教育,手头也不宽裕,可是一想到侄儿那双渴望的眼神,华红梅心里五味杂陈。

再苦不能苦孩子,夫妻俩咬咬牙,华红梅花了将近自己半个月的工资,为侄儿买了一双运动鞋,看着梦寐以求的运动鞋,侄儿高兴得话都不会说了。

夫妻俩就这样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十余年,直到两个孩子在城里参加工作,相继成家,他们才完成任务。

忠孝仁爱铸品德,勤俭耕读酿家风,正是由于夫妻俩把爱、理解与支持,最大限度地给予对方,孝顺父母、抚育儿女、互帮互助,他们的幸福很简单,也使这个大家庭和睦幸福,让四邻羡慕,得到大家交口称赞。

爱心浇开幸福花——淮安市最美家庭唐玲家庭我叫唐玲,今年62岁了,我家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12口人,既有嫡亲的祖孙三代,也有待婶娘如母的侄儿、侄儿媳妇们。

30年来,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同住一屋,同吃一桌饭,家庭成员至今从未红过脸,父子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叔叔婶娘侄儿媳妇胜似父子母子。

1980年春天,我儿子刚出生不久,农村流行黄疸肝炎,两个侄儿也被传染上了,我顾不上自己的身体虚弱,赶紧带侄儿去医院,当时医生说大侄儿病情很重,我一下被吓哭了,对医生说:这两个孩子命太苦了,一年前父亲去世,母亲走了,恳求医生药开好一点,药量重一点,决不能让俩孩子出一点问题。

然后我全身心地照顾两个侄儿,想办法凑钱,保证他们的医药费和营养,多次跑到几十里外的老中医那儿为他们抓药,每天哄他们吃药。

两个月后,两个侄儿病好了,可我自己却被累垮了,也被感染上黄疸肝炎,自己又开始熬中药吃了……那时我真是筋疲力尽,严重贫血,我自己的孩子因此营养不良,我的眩晕症就从那年开始的。

娘家老妈看到外孙如此瘦弱,就送来几十斤大米,说给外孙炖小壶饭补充营养,但当小壶饭炖好时,三个孩子围在我周围你一口我一口,不了解情况的人认为他们都是我儿子。

我不仅对自己的侄儿们有爱心,这么多年我对周围需要帮助的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去年底从我们区女创客群里得知淮州中学学生王声超缺钱看病困难的情况后,我立刻捐款100元。

今年初我三次去互不相识的棉花大福村顾万成家,第一次是为了谈生意,第二次送货,听说顾万成的老父亲和妻子相继去世,并且看到了他的三个孩子,大孩子身体不好花去十几万,小二子两岁,小三子才两月大,还有一位88岁高龄的老母亲。

看到如此场景我潸然泪下,想到我的经历,回到家和家人说一月少吃两顿肉,为他家小孩捐点奶粉钱,全家人都积极支持,并且得到女创客们的支持,发起了“村淘奶粉计划”,把捐到的尿不湿、奶粉和现金送到顾万成家。

最后将我和老公几个梦想变为现实的事讲给大家听听:30年前我和老公的梦想,将两个侄儿抚养成人,娶妻生子,因为家庭困难媳妇不好找;20年前的梦想将侄子带到城里安家,因为城里比农村赚钱的机会多;10年前我们看到市政府的一份工作报告,其中有这么一句话“一铺在手,三代不穷”,我们的梦想是两个侄子、儿子仨兄弟能在淮阴区每家有个商铺,现在商铺不管大小都有了。

我们的梦想都变成现实了,多亏党的政策好,感谢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也感谢侄儿、侄媳妇孝顺、听话。

现在大侄儿一家4口人,二侄儿一家3口人,我儿子一家3口人在上海工作生活,节假日回来,一大家12口人,还在一锅吃饭,用钱上从不计较,各尽所能,真正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三】结婚20余载,夫妻二人互敬互爱、抚育儿女、孝敬老人,用平凡事、点滴情将家庭汇聚成幸福的港湾,今天我宣讲的淮安市首届十佳最美家庭是华红梅、史代章家庭的事迹。

人生有两件事情不能等,一件事是孝敬老人不能等。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华红梅夫妇更是把孝顺做在当下,尽其所能、不留遗憾。

他们家四世同堂,老祖母年迈多病,生活不能自理,华红梅夫妇亲手给祖母缝尿布,星期天、节假日回家给老人洗尿布、洗衣服、剪指甲,伺候吃饭,病重时半夜里熬了肉粥开车送回家,一口一口喂老祖母,虽然有时也觉得很忙很累,但他们总是说:“现在尽上心了,将来没有什么后悔的。

”都说婆媳、姑嫂关系难处,可华红梅从来没有这种感觉,公婆由于孩子多,常年劳碌、操持家务,年纪大了身体较弱,住院、吃药成为常事。

2013年公公生病住院,孩子面临高考,班上的工作也一刻不能耽误。

单位、家里、医院几头跑,晚上熬粥熬汤,上班前送到医院。

孩子的生活、老人的生活都需要照顾,华红梅忙里忙外,毫无怨言。

公婆也常说:有好儿不如有好儿媳。

华红梅夫妇双方兄弟姊妹多,每当家庭有事或有困难的时候,夫妻俩都积极帮助化解,小姑子全家从浙江迁回来,刚买新房还没有装修,华红梅夫妇主动把小姑子一家安置在自己家里,提供食宿,华红梅更是放弃休息日,帮助小姑子购买装修材料,帮助其完成装修,直到小姑子一家安顿好,她才安心。

人生不能等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教育孩子。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华红梅夫妇把心思都用在孩子们的学习和教育上。

因为哥嫂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夫妻主动承担起侄儿、侄女教育义务,从侄儿、侄女上初中起就将他们带在身边上学,吃住在自己家里,让孩子们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洗衣服、辅导作业、开家长会等等,甚至连回娘家吃饭也把孩子带着一起去,3口小家变成了5口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