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举制度(详细)

科举制度(详细)

科举制度
明清
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大体是一致的,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

进士科正式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俗称县试。

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

府试及格的称作“童生”。

取得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童生的年龄有老少之分。

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

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

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干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去任职。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

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试”。

中中秀才就意味着脱离了平民阶层,开始进入统治阶级的圈子。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说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乡试有正规的考场,乡试共考三场,以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

明清的科举考试采取弥封、糊名、誊录等做法来防范舞弊。

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称乡试榜为“桂榜”。

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

会方式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

第一名叫做会元。

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

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翰林官充当。

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干或六部尚书充任。

会试考场的各种规矩,与乡试基本一致。

殿试在名义上是由皇帝
亲自主持。

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

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

中了进干,功名就到了尽头。

殿试以后还要进一次考试,即朝考。

根据贡干的复试、殿试、朝考三次成绩得出录取等级,根据录取等级确定授予的官职。

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不再参加朝考。

明清两朝的统治者都规定,科举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体作文章。

八股文又叫“八经文”、“制艺”、“时艺”、“时文”等。

由于文章题目主要出自四书,这种文化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

文章须有破题(点明题目要旨)、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作进一步的说明)等部分,然后有提比、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

同时封建统治者还规定,以朱熹的集注作为作八股文章的准绳。

从形式到内容,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只能依照题意揣摩古人语气去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

封建统治者既然把八股文作为控制人民思想、窒息各种反抗精神的重要工具。

清乾隆后,院试、乡试、会议都必须考诗,称为贴诗。

这是一种形式古板的诗体。

明清两朝国家一级的学校是国子监。

国子监的长官为国子祭酒,其下又有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官。

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

明清时的监星主要有举监,由举人做监生的,叫举监。

贡监,由秀才做监生的,叫贡监,也叫贡生。

荫监,凭借父辈做官而成监生的,叫荫监。

例监,以捐纳钱粟得为监生的,叫例监。

宋朝
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中,设立的考试科目很多,主要有进士科、制科、词科等,有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州试时,由州之通判主持进干科考试,以州之录事参军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

州试取中的考生于冬季集中到京城尚书省礼部,这些考生被称为“举子”、“贡生”省试后,皇帝要亲自主持殿试。

这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

宋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干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级等级,同时在琼林苑赐宴,称闻喜宴。

除了进士科受人尊崇外,制科也很受人青睐。

最初制科考试是应考人直接接受皇帝的考试。

因此,有人把制举考试称为“阁试”,把阁试及格通过称为“过阁”。

在制科中,官员考取后可以升官,百姓考取后可以得官,而且分阶段产都免授边远偏僻地方的官职。

宋代有词科,词科考试要求考生须博览古今,熟悉各种文体格式,它注重文章四六对偶、堆砌典故,讲求形式、技巧。

与科举制相配合,也曾实行过“三舍法”取士。

国子监学生分为上舍生、中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

如果考试成绩优秀,外舍生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上舍生。

如果考至上舍上等,即可以直接授官;考至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殿试;考为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的省试。

唐朝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遍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
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

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称为省试。

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有的州、县官府报考。

地方州、县逐级对他们进行考试,合格的人被送到京城长安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这样的人叫作乡贡。

唐代科举考试常的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

有制举和武举。

唐朝所设各科,以应考进士、明经的人最多。

其中又以进士科最难考。

武举始创于武则天时,唐代武举只实行了一段时间便停止了,但是却为后世开创了先例。

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官员和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其中又可分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名目。

制科是朝廷网罗非常人才的一种办法,但是往往不被人们敬重,以为非正途出身。

唐代确立的科举制度马选官权力集中到朝廷,加强了中央的统治权力。

科举制度为庶族中小地方、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道路,因此受到中小地方和广大知识分子的拥护,人而增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致使天下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墓登天子堂”的幻想。

元朝
元朝统治者最终实行科举取士,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笼络汉族中小地方和知识分子,从而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

元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

在科举考试中存在着民族歧视。

元朝的最高统治者规定,科举考试的试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考生答题时必须以程朱理学的观点和封建说
教作为指导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