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韩非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论韩非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论韩非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作为先秦时期法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韩非主张通过外力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韩非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标签:韩非;思想政治教育;当代价值一、韩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韩非认为人生来就是好利的,只有利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只有物质利益关系才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社会关系。

1.韩非认为人性是自私自利的,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无非是个人的利害关系,都表现为人的自利性。

在他看来,一切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之上的。

他说:“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卖,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韩非子·备内》)这段非常有名的话常常被引用,利己的思想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由于道德的原因人们不会把它轻易表现出来。

在这里,韩非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社会体验把它揭示了出来。

2.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利益关系,在韩非看来,主仆、君臣、夫妻甚至父母子女之间都是从各自之间的利益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韩非眼中,只有利才是最根本的,没有利,君臣可以反目,父子可以成仇,反过来,如果有利,则主仆可以合作,敌人可以成为朋友。

利既是反目的原因,也是合作的基础。

二、韩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一)世界观从哲学上来讲,韩非是反对折衷主义的。

他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对立。

所以他说:“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强调世界上有许多事物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从这一世界观出发,因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不相容之事不两立”的世界观教育。

《韩非·显学》中说:“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今兼听杂学缪行同异之辞,安得无乱乎!听行如此,其于治人,又必然矣。

”意思是说,冰与炭不能长久地放在同一容器中,严寒和暑热不能同时到来,杂乱相反的学说不能兼容并蓄的治理好国家。

现在的君主对于杂乱荒谬和矛盾百出的言论和行为全部都听信,怎么能不造成混乱呢?听话、行事是这个样子,君主在治理民众方面也就必然如此了。

(二)人生观韩非认识的人性,既自私又可怕,认为每一个人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人人自危,环系人人的是一个利字,但是依据韩非的观点,他认为个人的利益是没有价值的。

只有发展君国之利,才有意义,所以,每一个人的行为举止都要符合君主的利益,君主的主张。

君国之利,是人生唯一的奋斗目标,个人只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工具,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为最高统治权威的工具。

(三)价值观韩非认为人性是自利的,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算计之心,所以,韩非的价值观是注重现实功利的实利主义价值观。

他认为,凡是能产生富国强兵的效果,即有实利的一切,为有价值。

反之,不能产生富国强兵的效果,即无实利的一切,为无价值。

他把是否具有实利作为评价一事物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

(四)政治观作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学习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之后,韩非综合出了一套以“法”为主,“法”“术”“势”三者有机结合的君主集权的政治理论体系。

“法”是指由君主统一颁布执行的政策法令,“术”是指君主的治国方略,“势”是指君主的权势。

三者之中,最根本的是“法,韩非认为君主只要“抱法处势”,用“术”驾驭群臣,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基于此,韩非提倡君权至上,要求人君要高举权柄形成自己的权势,以驾驭群臣。

因此,韩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十分强调“抱法处势”的政治观教育。

(五)道德观韩非认为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尽力守法,专心事主”的道德观教育,这种道德观主要体现在忠孝观上。

韩非曾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主贤臣而弗易也。

”(《韩非子·忠孝》)他认为忠君孝父是天下人都应该遵循的真理,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即使是像桀纣那样的昏君也不能随意杀掉。

他认为忠孝的楷模是,“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韩非子·忠孝》)三、韩非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一)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原则韩非认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原则。

按照韩非的观点,他认为人性自私卑劣,人们不会自觉向善。

因此,必须用一种强大的外力来矫正人类的这种缺点。

《韩非子·五蠹》中曾说:“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不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以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故骄于爱,听于危矣。

”韩非认为,人的劣根性使人喜欢作践自己,因而总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所以,要使人改邪归正,弃恶扬善,一切苦口婆心的劝说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依靠严刑峻法。

因此,韩非主张“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二)治民无常,唯治为法的原则韩非认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行“治民无常,唯治为法”的原则。

他提出“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势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韩非子·心度》)意思是说,法律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有效地治理;刑罚要与当时的犯罪情况相适应,才能取得成功。

因此,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懂得治民没有固定不变的常法,只要是符合治道的东西就是国法。

(三)奉行因时而变的原则韩非立足于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上强调“因时而变”。

韩非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一个时代总要比前一个时代进步。

因此他认为,不必遵循古代的礼仪制度,世界上没有永恒的规则可以效法,应该因时制宜,根据现实情况来准备相应的对策,要随着社会的变化来改变相应的措施,不可以故步自封、守株待兔。

四、韩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韩非从以法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了“因人情”、“参验审问”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因人情的方法韩非在看到人自利自为、趋利避害的本性之后,还总结出人的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并且韩非不主张对人性加以改造。

他说:“夫智,性也;寿,命也。

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

”(《韩非子·显学》)他说这句话的用意在于让人们打消改造人性的念头,主张用因人情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要根据人的好恶,顺着人的欲望,充分利用人的本性,对人因势利导,从而引导人们去实现国家的政治目标。

强调指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韩非子·八经》)(二)讲求“参验审问”的教育方法在获得真知真理方面,韩非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用“参验审问”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参”是比较研究,“验”是验证,“参验”就是根据实际取得的成果来验证言论、行为是否正确。

他说“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子·奸劫弑臣》),意思是说正确的言论应该是名实的统一,实是检验名的标准。

他认为使用“参验”方法,对事物进行考察、比较研究的时候,必须坚持客观的态度,不能有主观的成见。

(三)法家主张实行强制教育韩非认为儒家所说的礼义廉耻都是些空洞的东西,拿它来教育学生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在教育方法上,韩非主张实行强制教育。

他说:“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故骄于爱,听于危矣”(《韩非子·五蠹》),意思是說,光说好听的话并不起作用,只有实行严格的教育训练才能造就人。

五、韩非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一)关于忠孝观的现实意义忠孝既是封建社会的重要道德原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我们要对韩非的忠孝观进行扬弃,其中的精华部分诸如孝顺父母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在当今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不赡养老人的情况。

据报道,一名80岁高龄的老太太有三儿两女,五个子女,却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因为五个不孝子女都不愿赡养母亲,老人只能在露天搭棚子住。

这种现像在现在并不少见。

所以今天,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弘扬孝道,加强亲情教育,以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关于“参验审问”教育方法的现实意义韩非所讲的“参验审问”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强调直接经验即实践在学习和求知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间接经验即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

在教育方法上,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即使是在现在,这种教育方法也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当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即直接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今天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三)关于实行强制教育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每一个孩子都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对他们爱之深切,唯恐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

并且随着素质教育的盛行,强制教育在摒弃声中已经渐渐被人们所淡忘。

但是,有一点必须要强调的是孩子的自制能力是很差的,试问哪个孩子能夠自觉地背书、写字,以及做好人好事呢?因为,每个人都有惰性、都会偷懒。

怕苦怕累是人的本能,何况自制能力较差的小孩呢?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用强制教育来进行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强制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和思想的塑造。

参考文献:[1]邓秋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张俊桥,解占彩.论韩非子的教育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0).[3]孙慧明.论韩非的德治思想.[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10).[4]朱运龙.荀子和韩非子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青年科学,2009,(10).[5]吕星星.论韩非的人性论及其现代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