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前者从“学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研究方法”上进行探讨,注重研究方法的特点、适用性、评估等,是一个方法综合体系;后者注重“实践”层面的方法。

本文在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法论、研究方法及研究方法论概念的基础上,从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等方面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2-0153-04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自1984年由我国独创以来,目前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学科规模。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研究方法论的指导,离不开对方法的研究。

该学科迫切需要适应本学科的研究方法论的指导。

对思政教育学“研究方法”进行学术探讨,能够更好地挖掘思政研究的学理基础,丰富思政教育研究方法体系,提高思政教育的专业水平,对于推进思政教育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概念界定(一)方法、方法论方法,是人类研究世界并获得发展与进步的手段,而关于方法论的界定不一。

有学者认为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立足点”,[1](p24)是“规范、厘清研究中探询程序的思维方式,是对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手段的反思”。

[2](p24)《韦伯斯特大学词典》则将方法论定义为“一门学科所使用的主要方法、规则和基本原理……对特定领域中关于探索的原则与程序的一种分析”。

[3](p23~27)我们认为,方法论是对方法进行深层的哲学反思,探讨方法的特点及实用性,并且对方法的性质、作用及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方法的运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二)思政教育方法与思政教育研究方法1.思政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而思政教育方法,有学者认为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工作方法”。

[4](p3)与该定义类似,有学者把现代思政教育方法定义成“现代思政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5](p4)还有学者认为思政教育方法是“对特定的对象即现实社会的人进行思政教育的方法,是一种具体的方法”。

[6](p8)思政教育方法因其适用范围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层次,包括思政教育的原则方法(如实事求是法、群众路线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等)、思政教育的具体方法(如思想信息收集方法、思想分析方法、反馈调节及总结评估方法等)、思政教育的操作方法(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自我教育法及心理咨询法等)、思政教育方法的运用艺术和技巧等。

[7](p362~364,p220~225)可见,对于思政教育方法,不同学者的定义大致相同,都认为是在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关于思想和工作的具体方法。

2.思政教育研究方法从事科学研究活动需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具体表现为设计研究的途径、实施研究,并对这种设计及实施进行评价、反思的过程。

思政教育研究方法是指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及经验研究,它不仅体现为具体的工作方法,更加侧重在学理上对方法的分析与研究,因此是一个综合体系,具体论述详见本文第二部分。

(三)思政教育方法论与思政教育研究方法论1.思政教育方法论关于什么是思政教育方法论,学者们的观点不甚一致。

有学者认为,“思政教育方法论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为了认识和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采用的由诸种方法所构成的科学体系,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思政教育方法的理论体系”;[4](p3)是“探讨如何运用思政教育方法以提高教育效果的规律的科学”;[8](p2)是“思政教育理论的具体运用。

换句话说,就是运用思政教育理论去认识思政教育对象和实践思政教育活动,这时理论就转化为方法论,体现了理论与方法的统一”。

[9]还有学者认为思政教育方法论是“以思政教育矛盾转化过程中方法的价值、方法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原则、方法的运用理论与操作体系等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思政教育方法的内在规律,它不满足于方法‘是什么’,而探寻方法的‘为什么’”;[10]是“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研究和提示人们的思想形成、发展、转化的规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提升人们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的总和”。

[7](p362~364,p220~225)上述思政教育方法论的概念界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可以讨论之处:第一种观点将思政教育方法论看成是方法的理论体系。

我们想要追问的是:如何理解这样的方法理论体系?是从系统论还是从本体论抑或是认识论的角度理解?由于方法的多样性,学科的理论体系也多样?另外,这种理论体系可能仅仅是方法的叠加,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

第二、四、五种观点都认为思政教育是科学的,有规律性的。

我们认为,规律分为自然规律及社会规律,而“思政教育学”如果有规律存在的话,这种规律也属于社会科学规律。

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其社会规律性,这又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问题。

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政教育方法论是在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理论的应用。

问题是这种理论又来源于何处?其有效性如何得到检验?归根结底,这种概念界定还是没有对方法论进行说明。

可见,学者们大都把思政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作为方法论的内容来看待。

将思政教育方法论分为认识方法、实施方法、评估方法等无可厚非。

但是,当前国内思政教育学术界在探讨方法的时候,关注的都是思政教育方法,侧重思政教育的实践层面,而非作为一门学科基础的思政教育研究方法。

这些方法关注的大都是“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政治观念或者思想传播及转化的具体机制等微观问题,而我们认为后者更具有学术价值。

2.思政教育研究方法论国内对思政教育研究方法及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很难找到直接的思政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将思政教育研究方法论理解成“关于思政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概念、哲学基础、逻辑过程、研究步骤与具体原理的研究。

”研究方法论是整个思政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哲学基础,是对思政教育学研究方法层面上的探究,是研究方法背后的理论支撑。

综上,再一次厘清以下几对概念之间的关系:(1)思政教育方法与思政教育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对方法本身的认识、反思与评价,是对方法的理论支撑,而不是具体方法的罗列与堆砌。

方法论以方法为研究对象,是指导方法的一般思想或哲学观点。

(2)思政教育方法与思政教育研究方法。

思政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它以人作为对象,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这个过程需要的是方法;而思政教育学是一门学科,它以思政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思政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个过程需要的是研究方法。

思政教育研究方法不仅包括上述操作层面,还包括在思想政治理论和经验研究时所使用的方法。

(3)思政教育方法论与思政教育研究方法论。

从狭义上看,思政教育方法论就是有关思政教育具体的、实践的方法的理论;从广义上看,思政教育方法论还应该包括研究方法的理论,即研究方法论。

总之,思政教育方法不能也无法代替思政教育研究方法。

二、思政教育学研究方法体系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思政教育学曾先后作为教育学和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存在,具有教育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特点目前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文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并将其分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

而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体系,思政教育学可以借鉴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

笔者认为思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综合的体系,该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及具体方法。

思政研究方法体系的第一层次是方法论。

方法论研究可以分为三种研究范式:实证主义方法论、诠释的方法论及批判的方法论。

该体系第二层是研究方式,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间接研究、实地研究及行动研究等。

第三层是具体方法,包括问卷法、访谈法等资料收集方法及定性与定量资料分析方法。

实证主义者坚持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向,以公理、推论、假设、定理等符号来构建社会科学理论,并以一般性法则为基础,通过发现因果关系,解释社会中某个人的思想行为。

教育是有关人类有目的的行动的事情,教育研究的注意力要集中在宏观的和微观的两种社会过程上,对人们的理性行动动机进行解释性说明。

这种解释说明经常使用参与观察法与实地研究,这种研究方式也被称为定性研究。

批判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霍克海默和哈贝马斯等人。

该方法论坚持研究的行动取向,为了帮助人们改变现状并建设美好世界而超越表面的幻象,以便发现一个世界真实结构的批判性的调查过程。

[11](p104)研究方式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间接研究、实地研究及行动研究等,由于篇幅所限,仅对其中几种研究方式进行分析。

(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通过结构式问卷或访问法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这种研究方式可广泛地应用于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例如,法尔布拉德(fairbrother)调查了政治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对香港及大陆学生民族心态的影响。

[12](p605~620)他研究的问题有:大学生对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否有认知感,与批判性思维倾向有关的一些认知感达到何种程度,批判性思维是否导致香港学生有较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而大陆学生的民族心态是否较弱。

在对香港及大陆1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他构建了七维度民族心态利克特量表,还设计了影响社会化进程的批判性思维量表,其中包括怀疑主义、好奇心及开放性态度三个批判性思维变量。

之后,进行两地大学生的方便抽样,对得到的535名学生数据采用自变量样本t检验、多元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政治社会化、批判性思维(自变量)及民族心态(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如下结论:大多数学生的政治态度与政府所期望的保持一致,大陆学生的民族精神指数更高,香港学生则更倾向于中立。

尽管一些学生对带有霸权性质的政治社会化带有一些逆反心理,但正是其具有的批判性思维可以调解国家期望学校教育所达到的目标同国民政治态度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研究实验研究至少涉及一个自变量,它要受到研究者的处理或控制,其目的是对处于不同环境下的团体或个人进行比较,[11](p238)旨在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可控制的研究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