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在其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教材选用
混乱、教师授课时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以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然而,作为wto的成员国,我国迫切需要大批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复合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这就使得《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的改革成为必须。
为了提高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效果,文章从《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立足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本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又称进出口贸易实务。
它是一门以国际货物贸易具体流程为主,系统介绍国际贸易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货物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运输、保险、货款的支付、商品的检验、不可抗力、索赔、仲裁和合同的签订等内容的综合性实务类课程。
”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涉及国际贸易专业方面很多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还涉及到许多具体的进出口业务,是一
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活动本身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变化快的特点[1],因此,该课程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操作性,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知识技能与方法,还应该培养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这就给《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编纂和选用比较混乱,理论偏离于实际
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类教材基本沿袭了在八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很多做法,二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教材很少能彻底反映目前外贸业务最真实、最前沿、最新的做法,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现象严重[2]。
此外,每本教材的框架如出一辙,内容也大同小异,包括某些所谓国家级精品教材仍存在同样的问题。
除此之外,教材中惯例和数据更新滞后,如swift现有会员国209个,可不少教材尽管不断修订再出版依然出现有190多个的表达,类似的还出现在保理业务中。
不少机构已经更名或改制但却仍存在于教材中等等。
这样的教材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和误导,使用这类教材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良好的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对教材的要求。
2.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单向传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过于单调、枯燥乏味,难以被学生很好地接受。
另外,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与研究须与实践相结合。
但就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了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相对缺乏优势。
虽然很多高校现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但是在其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只侧重于对理论知识授课方式的生动形象方面进行完善,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未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加以重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导
致了很多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学不能致用的现象。
3.教师自身的授课水平还达不到双语授课标准
签于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很多高校现已对国际贸易实
务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
虽然这些高校的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双语与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的问题,教师对双语教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不清楚教学中
双语各自应占的比例,不能很好地把握应该使用英语授课的重点,
容易使学生听课思路不清晰,对学习内容的层次区分不明显,更不
用说对所学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和透析了。
这些对双语教学效果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不够,影响教学效果
前面提到,国际贸易实务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
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心情。
另外,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课堂中,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缺乏理解和支持,部分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对课堂怀有畏难心理,在课堂中对于一些采用英语授课的互动有排斥现象,因此失去了许多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操作性。
这门课程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是否具备良好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素养,决定着该专业的毕业生走向
社会后实际动手的能力和水平。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建设,一直受到学院和师生们的重视。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师不能主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问题仍然存在,学生在外贸公司和企业短时间的实践活动不能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加上课堂教学中实践环节的不足,使学生缺乏必要的
基本技能训练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由此,我们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综合能力普遍较低,这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方法和方式,以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为向
社会培养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不断努力。
因此,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三、对完善《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1.重视教材建设,不断完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全国各高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材现已多达数百余版本,这些
教材虽名目各异,但其内容和结构却是大同小异,数据和内容需要
更新,结构体系需要完善。
学生好比是张白纸,由教师去描绘。
因此,作为教材编纂者和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掌握外贸业务最真实最前沿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不是手捧旧卷照本宣科。
2.走出传统校内课堂,鼓励校外实践课堂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满足毕业后的基本工作需要,要求学生在具备基本的贸易专业技能的前提下,还必须掌握一些其他方面的基本技能,比如:熟练运用基本的电脑操作程序,准确处理网络间的英文函电、熟悉网络通关技术等等,并且能够将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效的结合起来。
因此,学校需要积极与社会保持联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加强与有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尽可能的创造一些条件来满足学生培养自己的外贸实战技能。
一方面,学校可以和当地进出口业务较多的外贸公司建立联系,成立实习基地,从而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公司熟悉贸易实务的具体环节。
此外,还可以邀请外贸公司的相关人员来学校做讲座,或者邀请已毕业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校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座谈,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学生能更详细的了解本专业所学各科在实际工作当中的作用以及其他应该学习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鼓励学生与当地外贸公司建立联系,进而配合公司开展诸如营销、中介服务等小型创业活动,从而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和操作流程等内容[3]。
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4],提高教学水平
拥有一支既熟悉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外贸实践经验,而其懂得正确授课方式的师资队伍,对增强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效果和实现高校又好又快发展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专业
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外贸实践经验,还应当具有创新教学思维,把握前沿教学模式,掌握双语教学的技巧。
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还要将专业基础知识与采用英语授课的方式很好地相结合,理清教学思路,把握教学重点。
学校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不同高校还可根据各自的条件对专业教师实行激励机制,以达到加大双语教学程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4.鼓励和支持互动教学法
我们的专业教师可以筛选一些经典贸易实务案例,以此导入和
巩固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经济法律知识;或使用贸易软件,让学
生参与课堂,自主动脑思考与分析,打破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同时,教师也要具备驾驭互动的能力,不仅能够熟悉所讨论的案例内容和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双语课堂互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克服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畏难心理。
作为一名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笔者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切实感受到了互动教学的
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纪凤.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5):138-139.
[2]李画画,顾立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
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1):26.
[3]殷宝庆.国贸实务专业模拟实验的体验型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6):134-135.
[4]苗红.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经济师,2005,(9):116-117.
[5]廖万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