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神分析发展理论
简评
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 有关,与父母的教养态度有关 让人们看到动机情绪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同时 改变了传统心理学重理念轻意欲、种意识轻无意 识的倾向 本能决定论,过分强调性的作用有谬误,同时将 人看得过分消极 缺乏科学依据,难以重复验证
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对于人格的发展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 为人格在一生中不断地发展,经历8个阶段,并 且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每个阶段对人格的发 展都极为重要。 这8个阶段在人一出生时就以某种形式存在了, 只是在生命历程中的特定时期如人格发展的某个 转折点、某个危机时期,其中某一阶段就成为关 键期,解决这些危机的方式决定今后的人格走向
儿童开始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开始藐视外部世 界的控制,处处喜欢显示的力量,也开始意识到 自己可以按意志作出行为 如果父母过度保护,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不能 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 就产生羞怯和怀疑,对自己能力缺乏自信、缺乏 果断性、依赖性强
学前期或游戏期(4-7): 学前期或游戏期(4-7):主动性对内疚 (4
本我 自我 超我
人格之本我
是原始的和本能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性驱力 和侵犯驱力。是身体能量的终生来源 年龄越小的婴儿受本我的影响越大,可以说婴儿 最初看到的几乎全部是本我,只要求有吃有喝满 足自己所需的 初级过程思维的出现。
初级过程思维
是本我对压力的反应,企图通过形成带来满足的 物体(食物)来获得满足的过程,梦、祈愿思维、 幻想、幻觉都是初级过程思维的例子
成年早期(18-25):亲密对孤独 成年早期(18-25):亲密对孤独 ):
主要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 爱情
在这一阶段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密感的人,会面临 孤独。他们可能经历了多次肤浅的关系,但从来 没有在真正的密切关系中获得情感满足。有些人 回避建立那种需要爱的承诺或亲密感的关系
成中期(25 50 50) 成年中期(25—50)
人格发展阶段三: 人格发展阶段三:生殖器期
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的作用,儿童通过可以形成 性别角色以及超我的内容(对异性父母的模仿) 个性发展问题:性别角色问题、性器型特征 、 女性往往由于嫉妒和自卑,想进行补偿,扮演女 强人角色,超越男人 阉割恐惧与阉割已经发生影响男女情结的解决与 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阶段四: 人格发展阶段四:潜伏期
性的发展几乎停滞,相当平静。男孩和女孩子彼 此没有兴趣。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取代如探索自然、 文艺体育等,自我和超我得到更大发展。
人格发展阶段五: 人格发展阶段五:青春期或生殖期
性器官的成熟带来性冲动的再次萌发,对异性感 兴趣,异性恋稳定下来。儿童重新表现出强烈的 性欲。 最重要的任务是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建立自己 的生活,寻找同龄伙伴建立长期性关系
心理性欲理论产生影响因素
(1)当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对性的极端压抑与 男性主义风行 (2)他自己所接受的生物学训练特别是布吕克 的机械还原论 (3)在沙克那里接受的精神病治疗的训练,而 沙克也曾对性问题有所强调 (4)弗洛伊德的理论带有自己生活的影子,自 己与母亲的亲密关系以及对父亲的冷淡和敌意。
人格的三水平的发展
主要任务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男女之间已 经建立家庭,兴趣扩展到下一代,对建立和指导 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很关心 不关心年轻人发展的人被停滞感困扰着,这是一 种厌恶和个人感情贫乏的状态。如有些父母从教 育孩子中很少获得快乐,而是充满厌烦,对生活 感到不满。在孩子发展中不能展示自己的潜力, 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可悲的。
人格之超我
它也是从与现实的接触中发展而来,但是它反映 了社会现实而不是物理现实 超我在儿童早期时代就开始发展,并且主要来自 于儿童对父母的认同,特别是与同性别父母的认 同,由此了解了控制父母行为的宗教与文化规则, 然后这些规则成为儿童超我的一部分
人格的发展阶段论
生理成熟过程引起快乐的重点从身体的一个部分 转移到另一个部分 在每一阶段中都要求有最佳程度的满足——不能 太多也不能太少 固着(fixation)与倒退(regression):停滞固 着的点越多越容易倒退
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8个阶段 婴儿期 信任对不信任 儿童早期 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学前期 主动性对内疚 学龄期 勤奋对自卑 青年期 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 成年中期 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失望
婴儿期(出生到2 ):基本信任对不 婴儿期(出生到2岁):基本信任对不 信任
人格之自我
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之间连续不断的冲突导致了 人格第二种水平——“自我”的发展。 “二级过程思维” 出现 本我与自我:骑士与马
二级过程思维
它通过生活的经验开始思考更多东西,有什么东 西可以满足我的要求、延迟满足通常是值得的事 情、长期的目标有时要求否定短期目标,在这样 的思维指导下可以计划未来的事情,将愿望引导 到最有利的方向上,这种思维过程为“二级过程 思维”
“合法延缓期”的概念 实现自我同一感过程中有两种失败的情况 : 同一性拒斥(过早停止了对同一性的探求)和同 一性混乱(无法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 么样的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我同一感体验
感到自己是独立的独特的有自己个性的个体 自我本身是统一的,从时间看自我有一种发展的 连续感和相同感 自我所设想的我与自我所察觉到其他人对自我的 看法是一致的
发展心理学理论
心理发展的理论解释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 的发展理论
他的理论核心是认为潜伏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 人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了个人个人的发展 他的理论也被称为“心理性欲理论”
弗洛伊德其人
弗洛伊德其人及品质 睿智、执著、坚强、 幽默、爱心
发展良心 活动范围扩展,发展良心代替父母的引导,具 有主动性 获得性别角色 认为自己具有同性父母的特性和机能来建立适 当的性别角色
学前期或游戏期(4-7): 学前期或游戏期(4-7):主动性对内疚 (4
这一阶段与自主性的获得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 主动探索外部世界时产生了进取的感觉。如果发 展得好可以体会到完成任务的喜悦,积极地、不 断地寻求进步;如果父母认为儿童从事的活动是 笨拙的或儿童的主动性与他人的主动性相冲突, 儿童产生内疚感
需要得到满足的儿童体验着快乐,认为周围环境 是安全的,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否则对自己和他 人不信任,怀疑、疏远和退缩 信任是双方的,母亲也要保持一种对外界对自己 的基本信任,如果母亲感到焦虑婴儿也会焦虑, 总之父母对生活对自己的态度会巧妙的传递给儿 童。
儿童早期( 儿童早期(2到4岁):自主性对羞愧和 ):自主性对羞愧和 怀疑
人格的发展阶段一: 人格的发展阶段一:口腔期
前口腔期(0-6个月) :性快感来自吸吮和吞咽 活动,唇和舌成为重要的性感带 后口腔期(6-12月) :性感带集中于牙、牙龈 和咽部,性快感来自于咀嚼和咬等活动 成绩:自我诞生 不良的人格发展:满足多与满足少
人格发展阶段二: 人格发展阶段二:肛门期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接受入厕训练 肛门期人格:过分爱整洁、固执或过于吝啬是严 格便盆训练的结果(喜欢积累便秘型)、过分邋 遢、放肆浪费(排泄型)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艾里克森强调自我 弗洛伊德把儿童的发展局限于亲子三角关系,而 艾里克森则放在社会背景上 弗洛伊德研究到青春期,艾里克森贯穿一生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恶,艾里克森认为两极性
简评
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整体,从情绪的、道德的和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来研究儿童个性 的发展 他的理论中有辨证的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 虽然将重心向自我转移,但未完全摆脱弗洛伊德 的影响。 社会要求与个体冲突是否具有跨文化性
这个阶段,儿童与同伴进行交流需要以及被同伴 (特别是同性同伴)接受的需要越来越强 如果儿童体验到成功,竞争意识会增强,他们 会积极勤奋地学习,否则产生无能感,害怕的失 败的情绪而自卑 学校与老师作用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自我认同感
我是谁? 我过去曾经怎样? 我现在怎样? 我将来会怎样?
青年期(12-18):自我同一性对角色 青年期(12-18):自我同一性对角色 ): 混乱
思考问题
精神分析学说如何评价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人格 发展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说对学前教育有什么指导意义?
老年期(成年晚期到死亡) 老年期(成年晚期到死亡)
获得对一生的完善与满意感而避免失望和厌倦。。 不能形成这种完善感的人会落入失望的境地因此 常常通过对他人的厌恶和轻蔑来表达他们的失望。 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比一个老年人的失望更悲哀, 也没有什么事情比一个充满完善感的老年更令人 满足
两种发展观的比较
学前期或游戏期(4-7): 学前期或游戏期(4-7):主动性对内疚 (4
游戏时儿童可以越出空间、时间和现实的自我边 界,又能与现实保持一致,学会新的控制走向新 阶段 游戏具有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的作用,可以用游 戏来补偿失败、受苦和挫折的体验 游戏形式:独角戏或白日梦、共同游戏演出内心 矛盾
学龄期(7-12): 学龄期(7-12):勤奋对自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