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情感变化。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背诵这首诗。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
(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我知道,说到《行路难》我们首先想到的并不会是古乐府,也不会是鲍照的作品,而是李白的名篇《行路难》。
能不能请大家来背诵李白的这首诗呢?
(学生背诵)
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即使有过茫然,即使前路艰难,但依然高扬自信的风帆,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很好,大家对李白的这首诗很熟悉,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李白的这首诗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
二、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请学生说出诗歌大意,不准确的地方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对于“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引导学生分析两种不同的理
解)
三、再读诗歌,理解情感
1、请学生找出诗中体现愁的动词,并概括所在句的含义。
(1)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愁)
(2)古人常常借诗歌抒发心中愁绪,我们读到过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前者是借助环境展现愁,后者是借助动作展现愁,这首诗呢?(动作)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中表现诗人愁情的动作。
能不能都用四字词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句子的意思呢?
(行叹坐愁——借酒消愁——悲歌激愁——吞声咽愁)
(3)这些地方的愁是一样的么?
(不一样,愁是流动的,是不断加深的。
诗人本想开解自己,哪能整天走着叹息,坐着发愁呢?但是哪能那么容易解脱,于是借酒消愁,没想到,这非但不能消愁,那郁结已久的愁情在酒的发酵下愈加浓烈,平添的酒意更激起了心中愁海的狂澜,于是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的悲愤倾泻出来。
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都难以排遣心中的愁绪,诗人竭力压抑自己的情绪,无奈人心并非木石,更何况诗人生就格外敏感的心肠?于是“心非木石岂无感”这痛苦的呐喊冲口而出!诗情在这里达到高潮,诗人似乎要将满腹的痛苦惆怅都说个够,但是就在
这里,诗人却又硬生生地刹住,“吞声踯躅不敢言”!这两句情感由极高到极低,如瀑布跳崖,跌宕起伏,前句有多慷慨激愤,后句就有多痛苦矛盾,“岂无感”的情绪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
(4)诗人为何而愁?
我们在诗中读到了鲍照心中那郁积已久却又难以言说的愁苦,感到诗人是那样痛苦而又纠结,那么诗人到底是因何而愁呢?
试着在诗中找找,看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愁的原因。
(命)是什么样的命呢?前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起兴的作用,就像水流到地上会流向不同的地方一样,人命也各有不同。
)四、知人论世,重品诗歌
那这样看来,诗人的愁和李白似乎差不多,都是在感叹怀才不遇,命运不公,面对相似的状况,李白是那样潇洒从容,鲍照就显得太过阴郁了,是不是鲍照太过小心眼呢?为何面对命运,他们有如此不同的态度?
(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遭遇等方面分析)
(魏晋学生不太熟悉,老师需要补充介绍诗人的经历及时代背景)
总结:李白生在大唐盛世,那是中国古代最为开放的时代,相对来说,在那个时代的人是自由的,他们有着许多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和途径,整个时代都洋溢着一种积极自信的时代精神,而李白自己更是既有诗人的浪漫,又有侠士的豪情,所以面对困
境,李白能够走出。
而鲍照呢,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森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寒门子弟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几乎没有什么机会。
而鲍照偏偏就是一位自信而才高的寒门子弟,杜甫给李白的诗作中,称赞李白的诗俊逸时,赞道“俊逸鲍参军”,这里的鲍参军便是鲍照,李白也说和鲍照结交,如“结交凤与麟”,可惜这样的才华竟无处施展,如此才高绝代的诗人居然史书无传,可见门阀制度对士人的压制到了何种地步。
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人的冷眼像铅似的乌云笼罩在诗人的心头,鲍照的痛苦要远比一般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沉重得多。
这样我们对诗中所说的“命”就应该有更深的认识了,就像水流于地,会随着地势的高低而流向各方一样,人的命也是由出身的高低所决定的,并不能因个人的努力而有所改变。
理性劝慰的背后是无尽的不平与愤懑。
五、激情诵读,体会诗情
了解了这些之后,在这首诗跌宕的情感变化中,我们似乎便可以看到诗人当年的样子,恐怕他常常都是将满腹心事深藏,强作平静,只有在凭几独斟时,趁着酒兴,才会慷慨悲歌,愤然陈词,然而,一悟到自己身在何处,又不得不冷静下来,忍气吞声。
如果不懂得鲍照面对的那个时代,我们就读不懂鲍照这郁积心中的苦闷。
现在就请我们投入情感,大声来朗读、背诵这首诗,去倾听,去感知诗人的痛苦,诗人的无奈。
六、类读比较,运用迁移
请学生赏析课本上阮籍的《咏怀》。
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阮籍的忧思的,阮籍为何没有将忧伤的原因说明,理解阮籍内心的痛苦。
(背景:两晋是真正的乱世。
两晋之前的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然而当那些英雄谢幕之后,历史就好像一张绷紧的弓弦突然断裂,陷入到了无序混乱之中,壮丽的鏖战不见了,历史的诗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阴谋,各种卑劣的手段。
在司马氏篡权的过程中,太多的文人名士死于非命。
范晔、嵇康、潘岳……一座座文化的山峰轰然倒下。
阮籍的痛苦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那个时代,他曾驾着驴车,走到无路可走的地方放声痛哭,他哭的并非眼前的那条路,而是痛苦他的人生,痛哭满腹才华的他,在那个世上竟然无路可走。
人最害怕的并不是暂时处于困境,处于低谷,而是找不到一点希望,看不到一点未来,阮籍在诗中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看不见希望,找不到出路的彻骨悲痛。
)课堂小结:
不了解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就不会懂得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愤激与无奈;不知道盛极一时的楚国在奸佞小人把持之下江河日下,就不会懂得屈原满纸香草美人背后的忠贞与悲愤。
任何作品都是植根于社会现实之中的,每位诗人也都有他所属于的那个时代,只有了解了他们所生长的那片土壤,才能对诗人及其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正确的评价。
知人论世,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把重要的钥匙,也是我们能够跨越千年走进
诗人内心的必经之路。
七、作业设计
1、链接高考,实战检验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
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2、联系现实,价值引领
鲍照和阮籍的经历让人叹惋,他们的痛苦是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耻辱,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开放而自由的时代,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遭遇坎坷,面对困境,你会如何选择呢?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试题】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道题学生要能够联系课本《书愤》的学习中了解到的陆游在南郑的经历和一生中不得重用,几起几落的遭遇,准确解读诗歌。
)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这道题引导学生通过对贺知章的处境和陆游的处境做对比,深刻理解陆游在这里运用这个典故的原因和表达的情感。
)
课后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我也将此作为了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在教学设计上,我没有像平常上课那样,先介绍作者、背景,而是让学生先读诗歌,对诗歌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思考,然后才将诗歌的背景介绍给学生,最后让学生重读诗歌,深刻体悟。
这样能够让学生对诗歌的解读有一个清晰的由浅入深的过程,从而让他们能对知人论世的重要性有更深的感悟。
在课堂的具体操作中,留给学生的时间还是有点少,特别是阮籍的诗歌,背景介绍给学生后,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对诗歌进行再解读,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