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性别研究-对大众传媒的性别分析
社会性别研究-对大众传媒的性别分析
•
•
三、彻底的放逐
• 陈染、林白等书写“自己的世界” 的文本 中 ,男性遭到悄无声息地放逐。 • 男性极力描绘女性的娇小、柔弱、无力 ,极 力显现自身的强健、粗壮、有力;极力描绘女 性自然体的弱化特征 ,极力显现自己自然体的 优化特征 。 • 陈染、林白等反戈一击 ,在男女形象的对 比中 ,使男性自然存在的优势说化为遥远的记 忆。
女安排解放之路的观念、与封建男权观念是并存 的。 “五四”之后,从宏观发展趋势看,中国现代 文化中的个性主义观念不可避免地被集体主义观 念所接收、征服,旧的男权文化观念还没有被男 女主体性平等观念所克服,政治化的男性类特性 又抑制了包括妇女在内的单个人个性健康发展的 可能、压抑了女性的类特性。
现代性追求
女性在网络世界中进一步凸现自己的声音
在当下探讨网络空间中的两性关系就不得不提一下以 网络日记的形式出现的“博客”模式。这种模式似乎更有 利于凸现女性的主体地位。由于这种模式的技术门槛不高, 每个人都可以申请自己的网页,相比公共论坛、虚拟社群 来说更能彰显个人色彩。Blog作为赛博空间中的一种新的 生活方式、表达方式和知识共享方式对我们思想的影响, 对传统思维、行为模式的颠覆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而博客作为个体的互联网积极参与者,其在自我媒体时 代因身体力行、自由表述以及无所不包、思想鲜明所产生 的影响力、颠覆力和破坏力,必将随着更多人加入Blog的 阵营而明显体现出来。
•
现代性追求
中国现代启蒙男作家、革命男作家,中 国新时期男作家,对女性苦难遭际的描写, 往往还是从男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女性 在男性作家的文本中,除了作为受难者而 成为男性控诉封建礼教、敌对阶级、极左 专制思潮的道具之外,主要还成为作品男 性人物乃至男性作家视阈中的男性精神对 象物和男性欲望对象物,成为男性主体视 阈中的客体
• 2.把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叙述为“劳动人 民翻身解放”的一部分,“劳动”是社会 主义公民最基本的美德,因此女性解放被 引入社会经济领域。 • 3.以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略在 于各种媒体对于“封建的”和“资产阶级 妇女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 5.社会主义妇女劳动者的形象不断地被媒体 符号化和公式化。
一、最初的寻找
20世纪70 年代末舒婷一首《致橡树》表达 了对理想的两性关系的理解 ,同时凸现了心目中 的男性形象: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 ,也 象戟”。对男性伟岸气质的向往溢于言表 ,从此 拉开了新时期女性写作“寻找男子汉”的序幕。
随女性意识的觉醒 ,开始关注女性独特的体 验 ,于是从“我们”中剥离出“她”和“他” ,以完全 女性的叙述展开了对男性的审视。可一旦拥用 性别的眼光 ,便猛然发现男性完全不是想象中那 般完美。这一发现意味着“寻找”之路已走到尽头。
• 电视剧《婚姻保卫战》 颠覆了旧时期“男主外、 女主内”的观念,片中 的女性都渴望拥有自己 的事业,能开辟出自己 的一片天地。在现代化 话语充斥的阶段,虽然 她们的权利和声音还很 微弱,但她们已经不可 能再受人摆布。中国的 女性已经历史性地属于 社会建设中重要的力量。
中国近现代女子写作之路
最初的寻找
• 现在性话语包括了一系列有关身份与契约、 神圣与世俗、社区与社会、特殊主义与普 遍主义、集体取向与个人取向等相应的概 念。 • 第一,妇女身份的现代性叙述漠视传统的 革命性话语。 • 第二,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改革提上 日程,妇女身份的现代性叙述被全面展示 出来。
• 第三,在现代性话语的效率主流中是否有女 性的声音呢?比较而言,女性的声音是微弱 的,但妇女就业知识的叙述同样向现代性逻 辑转变。 • 第四,大众传媒积极的加入到新型妇女身份 的建构中。 • 第五,总结现代性话语中的效率与个人选择 的种种叙述展现了大众传媒在叙述层面上的 矛盾现象,是中国的传媒更早的体现了“后 现代”的特征。
许多女权主义对这种 现象都表示肯定,认为 “木子美”,“竹影青 瞳”已经成为了“性解 放”“自我意识觉醒” 的符号。她们的在赛博 空间中的电子书写行为 是对传统的道德伦理观 念的一次大冲击。
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男性霸权倾向
网络可以增加女性接近媒体使用媒体的机会,给两性的 社会关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给女性争取更多的权利提 供了更广阔的技术和传播平台。但这不是必然会导致媒体性 别意识的提高。 网络并不能够消除大男子主义,也无法消除那些通常遍 及社会的性别等级制度。妇女在社会中经受的种种不利因素 也被带进了因特网的“虚拟社区”之中:妇女在这些电子空 间里势单力孤,她们常常遭到各种形式的折磨和性侮辱。由 个人来标明自己性别身份的这种情况,就其本身而言,并不 能消除父权给人们带来的烦恼和伤害。
上网满足了人们六种心理需求
实用需求 情趣需求 虚拟需求 合群需求 展示需求 代偿需求
网络——新的传播技术对女性主体的重塑
网络的隐匿性、虚拟性、互动性、快捷等优势相对 于传统的传播媒介无疑拥有了更多的生存和叙述空间。 网络的这些新特点本身对于现实生活中处于“从属”、 “第二性”的女性来说带来了“福音”,带来了平等的 希望。 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平等主义的特征,将每一个人都 纳入其中。可以建立社区,具有了史无前例的交流机会, 同时,该技术交互性的特点使得全球性大融合成为可能。 曾分化人们的一些因素如种族、民族、阶级、性别等等 在网上都消失了。 正是网络在改变着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在挖掘她们 灵魂深处需要的东西,从而给女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 由感觉。
• 被叙述的性别气质:革命性话语与现 代化话语
• 男性写作与女性写作 •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互动
• 近现代社会,由于大众传媒越来越普及, 大众传媒树立了许多著名的男性形象和女 性形象。在两性气质的叙述上,话语在潜 移默化之下发生了改变。 • 回顾五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的妇女身份 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传统权制下 的“受压迫”妇女身份向社会主义“劳动 者”的身份转变,经由话语的作用,妇女 从受压迫的边缘状况推向社会主流。第二 次是从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身份向多元化的 身份转变,妇女社会角色开始多样化。
二、梦醒时分的诋毁
• 女性逐渐摆脱了文学史上带有男性视点的惯例的影响 , 培养起思维方式和话语行为中的性别独立性。如果说新时期 初 ,女性对男性的认识角度、评价尺度与社会一致尚心存幻 梦 ,可一旦以性别的眼光对他们再认识、再评价时 ,却发现寻 觅已久的“橡树”早被异化了。 人为的灵光消失后 ,露出的是怯懦、自私、卑劣的面目。 于是 ,对男性由希冀、渴望转向 嘲弄、失望。 如: 《一个冬天的童话》、《仲夏夜》、《逃遁》、《阳 台》等
“木子美”旋风
她在网上发布自己的性爱日记, 公开个人的诸多隐私。而今年年初 在天涯网上,广州某高校的女教师 以“竹影青瞳”的网名在自己的网 页上发表日记并在每篇文章后还附 有自己裸照。正如该老师自己在接 受记者采访时说到“我会在一个页 面中至少出现一张局部裸照,全裸 或半裸,而其他一般都是头像。我 对自己照片的标准是:尽量唯美, 尽量跟文字贴近,尽量表现精神性 的东西。”从而引发了“博客”世 界中的“裸照风波”,当月的网站 点击率就突破了13万次。
一、革命性话语
• 自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后,共产 党广泛地控制大众传媒。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 的“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 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成为重要的口号。新女 性被叙述为社会劳动者和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 1.把妇女受到过的压迫和剥削归属于封建主义和 资本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一部分,由此妇女参加 公共领域的劳动上升为摆脱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的革命。
中国近现代男子写作之路
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需求
现代性追求
至今,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中, 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当代男 性作家普遍同情女性苦难遭际、 普遍赞美女性歌颂女性,便是男 性已经充分尊重女性的表现,便 是性别意识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 题的理由。
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需求
“五四”时代,尊重女性主体性的观念与代妇
四、物化时代的质询
在商品经济复杂的背景下 ,女性对 男性的感情更加敏感、复杂。 在传统观念被改写或消解的今天 , 女性有了更大自由地选择和表现的机 会。然而随之而来的竞争、生存压力 使她们感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表面上她们独立洒脱 ,在社会中如鱼得 水 ,但内心充满奔波的疲惫与辛酸 ,渴 望一份情感依托 ,一份男性的关怀。
• 影片《女理发师》塑造 了一位企图控制、阻止 妻子参加工作的丈夫, 这一形象代表了传统都 市男人对“革命话语” 的抵制。 • 影片一方面妻子展现了 新一代妇女独立和自强 的形象,另一方面也通 过树立和批评方面教材, 重塑男性形象,鼓励男 性平等的对待女性。
二、现代性话语
•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的逻辑也从追求 革命转向追求现代化的富国强民之路。这 一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利益群体的重组, 两性的社会身份也被重新叙述,这种叙述 充斥着现代性的语言。 • 所谓的现代性叙述强调话语的参照系是 “现代化”的各种思想,与现代性对应的 概念不是革命与落后,而是传统性。
• 法国作家西蒙·波伏娃就曾指出:“妇女在
社会中是次于男性的第二性”。
•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往往处在一个悖论中, 作“花瓶”让人瞧不起,作“女强人”又没人 要,两者兼顾吧,又有人说你依靠背景,牺牲 色相。似乎女性无法改变那种被忽视、被歧视、 “第二性”的命运。
•我们常常看到,在那些专门的男人和女人的 网站上,传统性别角色大行其道。
女性如何寻求真正的网络平等
如果女性还停留在认为有了自己的个人主页, 能在其间自由表达看法就算是一种对原有体系的 颠覆的话,那离真正的网络平等太遥远了。 女性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渐渐脱离那些 已经渗透进女性话语中的传统男女关系的价值观 和行为方式,不断增强自己的信息意识、自我价 值意识,真正融入进网络科技的脉动中。 同时男性也应该以一种更为平等的视角去看 待女性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也许那才是我 们在网络空间中所希冀的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