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消毒剂八个卫生要求国标的新变化

手消毒剂八个卫生要求国标的新变化

易挥发性的醇类产品开瓶后的使用期不超过30d。
不易挥发的产品开瓶后的使用期不超60d。
黏膜消毒剂通用要求GB 27954-2011
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诊疗前后用于黏膜消毒的消毒剂。不适用于黏膜抗抑菌产品和非医疗使用的黏膜消毒的消毒剂。
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医用级、食品级或化学纯的质量要求,不得使用工业级。
酚类消毒剂卫生要求GB 27947-2011
适用于以苯酚、甲酚、对氯间二甲苯酚、三氯羟基二苯醚等酚类化合物为主要原料,采用适当表面活性剂、乙醇或异丙醇为增溶剂,以乙醇或异丙醇或水作为溶剂、不添加其他具有杀菌成分的消毒剂。
不适用于其他单方或复方酚类消毒剂。
应用范围:苯酚、甲酚为主要杀菌成分的消毒剂适用于物体表面和织物等消毒。对氯间二甲苯酚为主要杀菌成分的消毒剂适用于卫生洗手、皮肤、黏膜、物体表面和织物等消毒,其中黏膜消毒仅限于医疗机构诊疗处理前后使用。三氯羟基二苯醚为主要杀菌成分的消毒剂适用于卫生洗手、皮肤、黏膜、物品表面和织物等的消毒
苯酚、甲酚为主要杀菌成分的消毒剂应用液中有效成分含量≦5.0%,擦拭作用15min,浸泡30min。
苯酚、甲酚为主要杀菌成分的消毒剂不适用于皮肤黏膜
对氯间二甲苯酚为主要杀菌成分的消毒剂:卫生手消毒应用液中有效成分含量≦1.0%,1min。皮肤消毒应用液中有效成分含量≦2.0%,5min。黏膜消毒应用液中有效成分含量≦1.0%,5min。物体便面消毒应用液中有效成分含量≦2.0%,15min。
适用于以杀灭空气中微生物为目的,并能达到消毒要求的室内空气消毒剂。
不适用于以实现室内物体表面消毒为目的,兼有空气消毒作用的消毒剂。
气溶胶喷雾器可发生雾粒直径范围在50μm以下,其中雾粒直径小于20μm的粒子占90%以上,喷雾流量100ml/min以上的喷雾器。喷雾时,关好门窗,操作者手持喷头朝向空中,从里到外,自上而下,由左至右均匀喷雾。作用预定时间后,打开门窗,驱除空气中残留的消毒剂雾粒。
三氯羟基二苯醚为主要杀菌成分的消毒剂:卫生手消毒应用液中有效成分含量≦2.0%,1min。皮肤消毒应用液中有效成分含量≦2.0%,5min。黏膜消毒应用液中有效成分含量≦0.35%,5min。物体便面消毒应用液中有效成分含量≦2.0%,15min。
季铵盐类:清洁200mg/L~1000mg/L,1~10min;800mg/L~1⒛0mg/L,5~10min(喷雾)。污染400mg/L~1200mg/L,5~20min;1000mg/L~2000mg/ L,10~30min(喷雾)
乙醇:70%~80%,3 min
医疗器械消毒剂卫生要求GB/T 27949-2011
喷雾:将消毒剂用自来水稀释成使用浓度,使用常规喷雾器或超低容量喷雾器进行喷洒,作用至规定时间后,开窗通风。
流动冲洗:对于现场制备现场使用的消毒剂,可将拟消毒物品置于消毒液出液口处,连续冲洗至规
定时间。
含氯类:清洁100mg/L~250mg/L,污染400mg/L~500mg/L,30min。(原:按Ⅰ、Ⅱ、Ⅲ、Ⅳ类环境和化验室各有不同)
阴道黏膜消毒:擦拭、灌洗法
鼻黏膜消毒:棉拭子擦拭
外生殖器消毒:擦拭、冲洗法
有效成分与杂质限量:碘伏有效成分含量≤500mg/L,葡萄糖酸氯己定或醋酸氯己定应用液中有效成分含量51-2011
本标准适用于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消毒的消毒剂,不适用于手消毒剂。
开封后使用中的消毒剂感官性状、有效成分含量、pH等符合产品质量要求,菌落总数≤
外科手消毒:手术前医务人员手与前臂的消毒的过程。(原:外科手术前后医护人员手的消毒。)
使用方法:
卫生手消毒:取适量的手消毒剂于手心,双手互搓使均匀涂布每个部位,作用1.0min(原:2.0min)。
外科手消毒:外科洗手后,取适量的手消毒剂均匀涂布与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的皮肤,作用3 min~5min。
破损皮肤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季胺盐类、胍类消毒剂以及过氧化氢、碘伏、三氯羟基二苯醚、酸性氧化电位水等。破损皮肤的消毒剂应无菌。用消毒剂涂擦或冲洗消毒,作用1min~5min达到消毒效果。注射或穿刺部位皮肤消毒用消毒剂擦拭消毒2次~3次,作用≤1min达到消毒效果。
空气消毒剂卫生要求GB 27948-2011
疫源地消毒剂卫生要求GB 27953-2011
疫源地消毒剂: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使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达到无害化要求的制剂。
芽孢污染物(如炭疽杆菌芽孢、破伤风杆菌芽孢污染物等):选择含氯类、过氧化物类、含溴类和醛类等消毒剂。
分枝杆菌及亲水病毒污染物(如结核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病原体的污染物等):选择含氯类、含溴类、过氧化物类、醛类和含碘类等消毒剂。
未查明病原体的污染物或可引起严重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物:同芽孢污染物(如SARS-冠状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鼠疫耶尔森菌和狂犬病病毒等)
细菌繁殖体及亲脂病毒污染物(如
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白喉棒状杆菌、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布鲁杆菌、淋病奈瑟菌、麻风杆菌、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麻疹病毒、汉坦病毒等病原体的污染物等):选择含氯类、含溴类、过氧化物类、醛类、含碘类、双胍类、季铵盐类、醇类等消毒剂
50cfu/mL(g),霉菌和酵母菌≤10cfu/mL(g)。应符合GB15982的要求,不得检出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使用中破损皮肤消毒剂应符合出厂要求。
完整皮肤常用消毒剂的种类:醇类、碘类、胍类、季胺盐类、酚类、过氧化物类等。完整皮肤消毒剂菌落总数≤10cfu/mL(g),霉菌和酵母菌≤10cfu/mL(g),不得检出致病菌。用消毒剂擦拭或揉搓消毒2次~3次,作用1min~5min达到消毒效果。
医疗器械的擦拭消毒,按消毒剂说明书规定要求,对待处理的医疗器械进行擦拭消毒处理后,视情况采用酒精棉球擦拭或无菌去离子水冲洗以去除残留的消毒剂。
关键性、半关键性医疗器械消毒、灭菌结束后,使用前应以无菌水冲洗干净。
佑稀释后使用的灭茵及亩、中水平消毒剂,应采用无茵蒸馏水稀释,以避免钙、镁等其他杂质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低效消毒剂杀灭微生物指标:
金葡菌、铜绿悬液法≥5.0;白色念珠菌悬液法≥4.0。载体法金葡菌、铜绿、分枝、脊髓≥3.0。
使用方法:
浸泡消毒与灭菌,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前,充分清洗净,将清洗后的医疗器械放人消毒剂中浸泡,使其完全淹没,再将消毒容器加盖,作用至规定时间。消毒或灭菌后的医疗器械在使用前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
实验室杀菌试验或消毒模拟现场试验,使用气溶胶喷雾法消毒时,消毒剂用量应≤10mL/m3。在20℃~25℃,相对湿度50%~70%条件下,作用≤1h,对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的杀灭率应≥99.9%。现场自然条件下,使用气溶胶喷雾法消毒时,消毒剂用量应≤10mL/m3。作用≤1h,对空气中自然菌的消亡率应≥90.0%。
手消毒剂八个卫生要求国标的新变化
标准名称
变化1
变化2
变化3
变化4
手消毒剂卫生要求GB 27950-2011
本标准适用于以碘类、醇类、胍类、季铵盐类、酚类为原料,以水或者乙醇为溶剂制成的用于手消毒的消毒剂。不适用于用于皮肤消毒的消毒剂。
卫生手消毒:手的预防性消毒的过程。(原:医护人员在各种操作前,应用皂液流动水冲洗双手。进行各种操作后,应进行手的卫生消毒。)
标签和说明书应注明只能用于无人条件下的空气消毒。
稀释液应现用现配。
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的卫生要求GB 27952-2011
普通物体表面:各种场所如学校、托幼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场所、家庭等的用具、物品及设施的表面。
本类别的消毒剂仅用于普通物体表面消毒,不得口服,置于儿童不易触及处。
擦拭:将消毒剂用自来水稀释成使用浓度,用干净抹布沾湿后,对物品进行擦拭。(原;蒸馏水)
常用的物体表面消毒剂:含氯类、含溴类、过氧化物类消毒剂等。
常用的空气消毒剂:过氧化物类。
常用的生活饮用水和污水消毒剂:含氯类、含溴类、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常用的餐饮具和果蔬消毒剂:含氯类、含溴类、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常用的排泄物、分泌物和尸体消毒剂:含氯类、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常用的手和皮肤消毒剂:含碘类、双胍类、季铵盐类、醇类消毒剂。
适用于医疗器械消毒、灭菌用消毒剂。不适用于带消毒因子发生装置的消毒器械及气体类或在特定条件下气化后发挥作用的消毒、灭菌产品。
高效消毒剂杀灭微生物指标: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悬液法≥5.0载体法≥3.0;现场实验≥3.0。
中效消毒剂杀灭微生物指标:
金葡菌、铜绿悬液法≥5.0;分枝、脊髓悬液法≥4.0。载体法金葡菌、铜绿、分枝、脊髓≥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