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通过绘画更好的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绘画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
摘要:绘画要求幼儿手脑并用,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准确性,经常锻炼,幼儿就会大胆构思,进一步开发智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
如果给孩子一张纸和一支笔,想想他会做什么?不用说谁都知道他会用笔在纸上进行画画.周岁婴儿用他们能接触到的工具(如铅笔、蜡笔、竹杆、树枝等),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笨拙地胡乱涂画。
在涂抹活动中,他们感到新奇好玩,乐于尝试,开始还没有想画什么的想法,只是孩子好动的本能。
他们看到涂抹的效果会引起兴趣。
经过反复涂画,促进了手、眼、脑机能的发展,不断增加线、形、色的感知积累。
一开始涂得乱麻一团,线条没有分别,毫无秩序,进而能反复同一动作,有一定方向,说明视觉上有所控制了。
这种控制能力会发展到更复杂的动作——绘出了圆形,虽然很不象样子,但已是一大进步。
绘画要求幼儿手脑并用,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准确性,经常锻炼,幼儿就会大胆构思,进一步开发智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
由此可见绘画是孩子距离客观世界最近、最直接的一种活动.
绘画的范围广泛涉及艺术、文学、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以及生活中的各种常识。
孩子每画一张画,每涉及到一个新的绘画内容,不仅仅要准确观察对象的形状与颜色,更要认真了解每一事物的构造与特征,分析其外在特征的形成原因,并大胆设想其可能出现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画出成功的作品来。
毕加索所说:我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向孩子学习绘画。
可见孩子画画是多变的,有无限想象空间。
可以说,孩子的画会更切实的表现他所想到的、看到的,很少加粉饰,朴质且有生气。
孩子的东西永远都是那么新奇和创意无限.绘画是孩子对他周围的人、事、景,表现他对人事物的理解和感情. 绘画技巧可以后天学得,但是画面的情境却反映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此阶段的生活体验及阅历。
有人认为孩子在幼儿时期有一定的绘画才能,将来长大了就一定能成为画家。
其实小画家和大画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幼儿时期画得相当出色的孩子,长大后真正成为美术工作者的为数并不多。
但是,许多医生、科学家、建筑师和画家的成才之路
却常与儿时爱画画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是因为幼儿美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在幼儿时期通过美术活动培养这种素质是非常有利的,为幼儿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左半球重于想象思维,右半球重于形象思维。
对低幼儿童来说,右半球比成人占较大优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优势会逐步减弱。
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巩固和发展这个优势。
那么如何通过绘画来更好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呢?
我从小喜欢画画,后来在幼教工作中也一直在进行绘画教学,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个人总结出一些在绘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克制范画使用有时在绘画过程中,老师会给孩子们出示示范画,孩子出于惰性,不愿意思考,范画的示范像下暴雨一样倾盆而出会让幼儿失去思考空间,幼儿疏于动脑,所作的作品十之八九与范画相雷同。
就这样长期下去,孩子的思想越来越懒惰,养成了习惯没有了范画,孩子就画不出画,甚至不愿意画画。
这样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在引导孩子绘画时可以先用语言和实物图片去引导孩子想象,大致勾勒出孩子需要创作的物品。
然后让孩子根据自己勾勒出来的样子进行创作。
例如:让孩子们创作一幅画《树》,树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几乎每一天都可以见到,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说说他记忆中的树是什么样的;其次在以实物图片让孩子观察并说出树的特征;最后把图片收起让孩子通过刚刚的观察加以自己的想象画出树。
以实物图片来引导幼儿可以很好的发展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
而在进行沟通交流中也能同时发展孩子的语言的表述能力和语言的创造组织能力。
有时必须使用范画时可以把观看范画的时间缩短,让孩子看看画的布局色彩即可。
不能把范画长时间给孩子观看,时间长了,范画就会留在孩子的记忆中,孩子在大脑中有了范画的印象,就不会再去进行其他的创造与想象。
因为画画是没有重复的,而且也没有什么固定的什么东西来约束它,所以画画很自由的,那么就是说绘画的内容永远都是新的,绘画的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有所创新,这就是要经常去尝试,并且要从小养成一种好的思维习惯,不能去抄习别人的作品,要有自己的主见在里面,这样才是具有创造性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教授孩子进行绘画课时尽量少使用或者不用范画。
图形创意
绘画的内容可以分好多种的,但是不管有多少种,它都是离我们的生活最近的,都是需要我们平时用心去观察的,如果不用心观察的话,那么画出来的话肯定是效果没有细心观察的效果好,而且每天都让孩子画一幅画的话,日积月累,孩子也会对身边的事物观察的越来越仔细,越来越完整的。
在我们所接触的物品中,都离不开一个固有的形状。
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扇形、三角形等等。
所有的物品有一个形状。
我们在教授孩子绘画时,可以教授孩子先学会画出这些固有的形状,然后再这些固有的形状上进行创作和想象。
如:学习圆形,老师先教会孩子如何画出一个完整的圆形。
让孩子画出一个圆形以后,让孩子看这个圆形进行想象和创意。
当然在进行想象和创意的时候老师的语言性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对着一个圆形,先引导孩子,你见过什么东西是圆形?然后孩子得到这个问题后就会马上的去思考,去动脑筋搜寻,自己见过的什么东西是圆形的,这样就会有各种不同的答案汇集。
然后让孩子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圆形物品进行创作。
课后老师再让孩子去生活中观察,还有那些东西跟圆形有关。
这样一来孩子对圆形的东西有了一个新的归纳,也会对圆形的东西产生了兴趣。
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绘画,能增长孩子各方面的知识,因为画的画是一张画一个内容,一个形状一个形式,内容不一样,要求孩子掌握的知识就不一样,那么就需要孩子仔细去观察,看看和以前画的画有什么区别,这样能让孩子对所画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个新的画画内容就能让孩子掌握一点新的知识,这样就会知道更多的常识。
色彩创作的引导
色彩对孩子有着不可阻挡的吸引力,受到这个彩色时世界
的影响,孩子在绘画过程中会有一种潜在的想法,让自己的画变得多姿多彩,相对黑白的绘画来说,孩子更喜欢进行彩色的绘画创作。
因为色彩能带给孩子更多的想象和创造。
孩子最初接触色彩的时候,先不要把一整盒的颜色推到孩子面前,那只会让孩子盲目乱涂,把颜色一种一种试涂一遍,最后变成像灰泥一样的大色块!这样孩子还是不了解色彩,也会让孩子对色彩失去兴趣。
先给孩子一种颜色,让孩子感受到单纯的色彩变化。
当孩子对单色逐渐失去兴趣后,就可以鼓励他玩色彩混合的游戏了。
同样不要把很多颜色给孩子,一次先玩两种颜色的混合,比如:黄蓝两种色可以调配出绿色,这会让孩子觉得像变魔术一般有趣!让孩子在
纸上涂画着调色,也可以再拿一个盘子调着玩,甚至可以用透明杯子,把两种颜色稀释后混在一起看看。
这个游戏可以玩很多次,只要每次所选的颜色不同就会让孩子有不同感受,比如:红色和蓝色、红色和黄色……三原色之间的混合产生的变化最大,也可让孩子试试对比色的混合,比如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等等。
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的去发现、探索、思考关于色彩的变化、在色彩的不断变化中,孩子就会产生对色彩的无限想象和创造,希望自己能混合出更多不一样的色彩。
最后再运用色彩把所了解的物或事描绘下来,这样会增加孩子很多的乐趣,在在绘画中更好的增强了孩子创造性思维。
培养孩子,一个问题想出多个解决方法,而且是具有独创价值的方法,这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教育的目的。
画画的孩子每天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专门研究不同的观察方法,并切实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与描述。
如此日积月累,孩子就越来越完整越来越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孩子的感觉就会越来越敏感。
换句话说,就是孩子的创造能力越来越强,也就是越来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