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FDP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FDP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消耗性TFPI缺乏
肝素抗凝监测 纤溶亢进、DIC、溶栓监测 纤溶亢进、DIC、高凝状态 高凝状态、原发及继发纤溶 高凝状态、原发及继发纤溶 血栓形成、DIC、先天性a2抗纤溶酶缺乏 DIC 血栓形成、原发及继发纤溶
300~600 U/L 1~12 µg/L (100~1000)AU/L 4~43 mg/L 85.55%±27.83% (0.22±0.03)g/L 95.6%±12.8% 66.9±15.4 mg/L 阴性 < 5 mg/L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
血浆肝素水平 凝血酶时间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抗原 血浆纤溶酶原活性 血浆纤溶酶原抗原 a2-抗纤溶酶活性 a2-抗纤溶酶抗原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75
–120)mg/L
0 U/L 16~18s
妇产科疾病
创伤及手术
DIC临床表现
表现 广泛出血
循环衰竭 微循环形成
特征 注射出血、创面渗血
难治性休克、血压降低 累及器官功能障碍
发生率(%) 80-90
50-60 45-50
微血管性溶血
溶血表现
7-33
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维蛋白 纤溶酶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溶解示意图
血 液 凝 固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 胶状态的过程 本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 可溶的纤维蛋白 可溶性 本质: 纤维蛋白原
不可溶 纤维蛋白
Cover7.gif
电镜下的血凝块
交联纤维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 止血,防止病原体等异物侵袭伤口 不利:阻塞血管
动脉内血栓
静脉内血栓
凝血、 纤溶、继发纤溶亢进、原发纤溶亢进
DIC 、 FDP 、 D-二聚体 2. 按部位血栓分几类 3. 动脉血栓常见的疾病 4. 引发静脉血栓的病因 5. 引发DIC的常见疾病 6. 肺栓塞的主要病因 7. 原发纤溶亢进的病因
8. FDP、 D-二聚体正常参考值
答 案
1. 名词解释:
凝血: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 过程本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 可溶的纤维蛋白 纤溶: 指由于某些原因,纤溶酶原被激活为纤溶酶,或纤 溶酶抑制物减少,引起高纤溶酶血症。继后降解 纤维蛋白原,水解其他血浆凝血因子,造成以低纤 维蛋白原血症为主的低凝状态。临床表现为各 种部位的严重出血
D—二聚体(+)或1 疾病 胰腺、前列腺、甲状 腺等手术或挤压时 原因 纤溶酶原激活物增 多(t-PA 、u-PA) 纤溶酶原抑制物减 少活性降低(PAI 、α2-PI)
2
严重肝病、恶性肿瘤 、中暑、冻伤和某些 感染
FDP、D-二聚体形成的机理
凝血酶
抗凝及纤溶因子
项目 蛋白C活性 蛋白C抗原 抗凝血酶III活性 抗凝血酶III抗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活性 参考值 100.24%±13.18% 102.5%±20.1% 08.5%±5.3% (0.29±0.06)g/L < 1U 先天性TFPI缺乏、 高凝状态、遗传性AT-III缺乏 临床应用 易栓症、先天性PC缺陷症
凝血与纤溶途经
凝血
内源性 FIXa FVIII X 凝血酶原 Xa 凝血酶 外源性 FVII 组织因子
纤溶
纤溶酶原激 活物(PA) (-) 纤溶酶原激活 抑制物(PAI)
(-)
组织因子抑制作用 (TPF)
纤溶酶原
纤溶酶
α2 抗纤溶酶
纤维蛋白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DIC的发病机制示意图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单体纤维蛋白
凝血酶 XIIIa
交联纤维蛋白
纤溶酶 纤溶酶
纤溶酶
纤溶酶
E B
H A
X C
Y D
E A
H B
X C
Y D
D-D X Y
多聚体
A E
FDP
血拴及出血常见病因
类别 动脉 血 静脉 栓 DIC 常 见 病 因 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心梗、脑梗 、外周 动脉血栓) 高龄、肥胖、静脉曲张、长期卧床﹑骨科手 术、恶性肿瘤、创伤(常见肺栓塞)
项 目 D-二聚体 临床意义 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指标 继发纤溶亢进指标 DIC形成敏感指标 纤溶亢进指标(原发纤溶亢进,继发纤溶亢 进) FDP(+) D-二聚体(-): 原发性纤溶亢进 FDP(+) D-二聚体(+): 继发性纤溶亢进
FDP FDP + D-二聚体
复习思考题
1. 名词解释:
最后使纤维蛋白原(因子Ⅰ)转变成纤维蛋白 引起的血液凝固
说明:因启动凝血过程来自血管内皮的损 伤及血中的Ⅻ故称为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血管破裂时,暴露的因子Ⅲ与血 浆中的Ca2+、激活Ⅶ形成Ⅶa 进而Ⅶa因子依次激活Ⅹ,II;
最后使纤维蛋白原(因子Ⅰ)转变成纤维蛋白 引起的血液凝固
出 血
感染、恶性肿瘤、血液性疾病、妇产科意外 、创伤及手术等 肝脏疾患、前列腺癌、胰腺癌、病理产科、 原发性 体外循环 以及肺、甲状腺等组织手术和创伤
继发性 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创伤和手术
FDP D-二聚体参考基准范围
FDP : 5 μɡ/ml
D-二聚体 :1 μɡ/ml
FDP、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正常生理止血机制
血管 损伤
血管壁收缩
血小板游向 伤口处
血小板聚集 堵住伤口
纤维蛋白交 联网状止血
正常生理止血机制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胶原、微纤维
Ⅻ
Ⅶ
血小板粘附
限制血流
血小板释放
(ADP、、TXA2、PAF、IP3)
凝血酶
血小板聚集成拴 细胞期
(初步止血)
纤维蛋白 血浆期
(加固止血)
血管期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全球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艾滋病 肺疾病 暴力死亡 肿瘤 感染性疾病 动脉粥样硬 化血栓形成 *
5.1 6
9.1
12.6 17.8 28.7
0
5
10
15
20
25
30
*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
†世界范围定义为世界卫生组织区域成员国
(非洲、美洲、地中海东部国家、欧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国家)
微血管血栓(DIC)
抗凝 纤溶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
1.维持血管的通透性和渗透压;
2.清除血管内由于纤维蛋白沉积引
的堵塞; 3.保持血流通畅
不利:出血
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内源性凝血
血管内膜损伤,胶原纤维与血中因子Ⅻ(接 触因子)作用引起其激活成Ⅻa. ; Ⅻa.依次激活因子Ⅺ ,Ⅷ,Ⅹ ,Ⅱ ;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 Geneva: WHO; 2002.
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可溶性促凝 物质进入血液,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 • 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 血因子和血小板, • 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亢进的过程加强 ,导致出血、溶血、 贫血、休克、器官功能障 碍等临床表现的出现
转下页
3. 动脉血栓常见的疾病:心梗、脑梗、动脉周围病 4. 引发静脉血栓的病因:高龄、肥胖、静脉曲张、长 期卧床﹑骨科手术、恶性肿瘤、创伤(常见肺栓塞 ) 引发DIC的常见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妇 产科疾病、血液性疾病、创伤及手术
5.
6.
7.
肺栓塞的主要病因:静脉栓塞
原发纤溶亢进的病因:肝脏疾患、前列腺癌、胰腺 癌、病理产科、体外循环 以及肺、甲状腺等组织手 术和创伤 FDP、 D-二聚体正常参考值: FDP : 5 μɡ/ml D-二聚体 :1 μɡ/ml
FDP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凝血与抗凝纤溶的动态平衡
血管收缩 血小板 凝血因子
细胞抗凝 肝素,TEPI
AI-III,TM-PC
纤溶系统
凝血 系统
抗凝纤 溶系统
动态平衡
凝血因子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 凝血因子
抗凝及纤溶因子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水
解的物质,统称纤溶及抗凝血因子
易发DIC的主要病因及发病率
1.感染性疾病 2.恶性肿瘤 3.产科意外 4.创伤及手术
31%-43% 24%-34% 4%-12%
1%-5%
DIC的病因分类
类型 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血液性疾病 主要疾病 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病毒 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 心肌炎等 转移性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异 常蛋白血症等 感染流产、死胎滞留、妊娠毒血 症、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 严重软组织损伤、挤压伤综合征 、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
在无异常凝血的情况下,由于某些原因,纤 溶酶原被激活,相继产生大量纤溶酶,或纤 溶酶抑制物减少,引起高纤溶酶血症,
继而降解纤维蛋白原和水解其他血浆凝血 因子,造成以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为主的低凝 状态, 临床表现为各部位出血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
纤溶酶原激活物多存在于子宫、肺、卵巢 、前列腺、甲状腺以及淋巴结中, 当分娩宫缩刺激及产后按摩子宫时,组织纤 溶酶原激活物大量释放,诱发较强纤溶活动 ,导致原发性纤溶亢进症。产妇死亡率可 高达70%~90%
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 (接触因子)被激活启动 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在血 浆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