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史作业(一)一、填充题:1、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已经能够使用天然火。
距今约70到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天然火)。
距今约1.8万年的山顶洞人已经能够(人工取火)。
2、(原始)人已经使用弓箭,弓箭的发明标志着古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
3、商代最主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青铜器)。
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4、公元前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
5、“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
二、名词解释:1、半坡村遗址: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
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
居住区内的建筑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只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议事集会场所。
2、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简答题:简述商代文字的基本情况。
商代的文字主要指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称之为甲骨文。
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
自19世纪发现以来,所见单字已达4500多个,已能辨认的也有1200多个。
甲骨卜辞是商朝的国家档案。
反映了商朝后半期的宗教、经济、政治、军事、天文历法等情况。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论述题:中国古代史的特点,并结合史实论述学习简明中国古代史的意义。
我中国古代史有以下几点:1. 我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被公认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①又经近数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我国的原始社会是从元谋人讲起。
在经过了约170 万年的发展之后,至黄帝、尧、舜时代,也就是约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原始社会已走到尽头,中国古代的文明时期即将开始放射出曙光。
至禹建夏朝(公元前21 世纪),中国正式进入历史的文明时期,即奴隶制时代,同时亦揭开了东亚和环太平洋地区文明时期的序幕。
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①史学界对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划分的时间界限的说法不很一致。
称本书上述的划分方法为“西周封建论”;称郭沫若以战国为封建社会开始的划分方法为“战国封建论”;称尚钺、王仲荦、何兹全以魏晋为封建社会开始的划分方法为“魏晋封建论”。
①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五千年前,在我国的土地上已经有许多民族或许多不同文化的居民居住。
一般说来,中原地区的居民称为华夏族,其四周的居民按其方位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实际情况是这些笼统的名称内部往往包含有许多文化各异的民族,名称也不相同。
各族在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自身发展阶段之后,大约从春秋时期开始,在各地都出现了以各大国为主导的区域性兼并运动。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标志着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此后两千余年间,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学习,团结奋斗,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名称,在东汉以后,“中华民族”一名逐渐成为我国各民族的总名称。
3. 我国古代的文化光辉灿烂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各民族的先民都已创造出了以丰富多彩的陶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此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后来演变为汉族)在夏、商、周三代,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和甲骨文、金文。
以后又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等。
约在商、周、秦、汉时期,四川的巴人、蜀人,湖北、湖南、安徽的楚人,江苏的吴人,浙江的越人,广东、广西的骆越人、云南的滇人,蒙古高原的匈奴人,辽河流域的东胡人等,都相继创造了本民族的青铜文化。
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主要的有藏文、突厥文、回鹘文、契丹文。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中国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今天和展望中国的未来。
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对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中国古代史又具有综合性有特点,它既包括中国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古代史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许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学好中国古代史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
简明中国史作业(二)一、填空题1、秦始皇禁办(私学),规定(官办教育)教育,对于控制舆论、宣传统一思想,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这种文化专制,更多的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破坏。
2、经过了四年的楚汉战争,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都于(长安)。
3、西汉的儒家经典,凭老儒记忆口传、弟子以隶书记录的称(今文经);在孔子旧宅及其他地方发现的、用篆书抄写的称(古文经)。
4、在两汉的思想领域,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西汉中期的(董仲舒)。
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东汉前期的(王充),他所著(《论衡》)一书是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5、公元230年,孙权派军航至(夷洲)。
这是我国古代文献有关大陆人到(台湾)的最早纪录。
二、名词解释1、《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2、张仲景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三、简答题:西汉末年社会危机及农民大起义的原因是什么?西汉末年,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根本原因是在于土地和社会财富无限制的被少数地主官僚和豪强集中占有。
大量农民被迫沦为无生产资料的农奴和雇工。
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占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问题必须解决。
农民起义,还是统治阶级官僚地主豪强自己提出解决办法,这在历朝历代都是不可能的事,统治阶级害怕农民大起义也提出过一些办法,但最终都未能解决。
因为统治阶级地主官僚豪强永远不可能对农民做实质性的让步。
四、论述题:秦始皇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和文化政策试进行评价。
秦朝的政策:1.、经济方面:确立土地私有制度,统一秦国的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2、文化方面:书同文,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同战国时代的各国官制相比,秦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加强自己的统治,中央集权的确立也有助于全国统一局面的形成,但是秦汉的职官制度也有其局限性,例如作为朝廷高级官员的九卿中,既有负责军国大政的职官,也有只管内廷事务的职官,二者混杂在一起,对于有效地处理国家大政是不利的;此外虽然各级官府的主要长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但其僚属却可由这些长官自行辟除,这就容易在官员中结成党派,从事分裂活动。
选官方面的任子制度也会助长封建特权的滋长和官吏素质的下降。
这一切表明,中国的封建职官制度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秦始皇采取的这些政策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苦难;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简明中国史作业(三)一、填充题1、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
后攻入长安,建立了(唐朝)。
2、唐后期出现的(飞钱),类似现代的汇票,是我国最早的(汇兑)制度。
3、(魏征)是唐太宗时期敢于犯颜进谏的大臣。
曾对唐太宗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很赞成并听取其意见,注意兼听众议,虚心纳谏。
4、南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商港是(广州)、(明州)和(泉州)。
5、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共同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
于是出现了蒙古汗国。
二、名词解释1、大索貌阅南北朝时期,人民脱离户籍或佃户为豪强隐瞒户口的很多。
公元585年,隋文帝下令清查户口,依照户籍上登记的年龄体貌进行核对,此即所谓“大索貌阅”。
如有不实,三长要发配远方。
2、敦煌千佛洞敦煌千佛洞敦煌千佛洞含西千佛洞和东千佛洞。
西千佛洞位于今敦煌市西35千米南湖店附近党河北岸断崖上。
东千佛洞位于今安西县城东南约70千米桥子乡的山谷中,约始建于西夏之前。
三、简答题: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及意义。
行省的初义,即将中书省的职权临时在某处行使的意思。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演变成为常设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个行省设丞相一员,平章政事一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贫瘠皆与中书省官相同。
全国设十个行省(陕西、甘肃、辽阳、河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
行省的权利很大。
凡地方一切民政、财政、军事无所不统领。
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
在边疆设置行省,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四、论述题:试论述北宋初年在军事上是怎样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果如何?试评价。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君臣总结唐末五代君弱臣强,政权屡更得教训,认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为此,在权、兵、钱、法等几个方面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首先是中央机构设置。
在形式上大致沿袭唐朝制度,但实际上省、台、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
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增设“宰执”、枢密使,和三司。
这样将原来集军、政、财权为一身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相互牵制。
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
北宋的监察系统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置谏官。
谏官不仅有谏议之责,还常与台官一道弹劾宰执、大臣,使相权进一步受到牵制。
其次,是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
将全国分为道、路、州、县。
通过监司控制地方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
再次,是完善科举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五是军事制度,取消殿前督点检这个重要的统帅禁军职位。
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
同时保证对地方的军事优势。
七是在财政与法律方面,保证中央的绝对控制权力。
北宋初年,通过上述各种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基本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弊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简明中国史作业(四)一、填充题1、忽必烈时,重视发展农业,组织编写了一部农书,叫(<<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