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俄罗斯民族音乐

论俄罗斯民族音乐

论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
何思特
20071143020019
07级2班
从19世纪到20世纪,音乐界的大部分重大革新和音乐语汇的增加都是围绕德、奥、法为中心展开的,但不论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还是20世纪以来的俄罗斯民族音乐都以其独特的民族音乐特征在世界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树起了不朽的丰碑。

那么,究竟是其身上的哪种东西会令我们情不自禁的产生共鸣?其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又源于何处呢?
一、19世纪初期俄罗斯“悲情主义”音乐旋律的诞生
19世纪初期,俄国专业音乐的现状基本上处于模仿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音乐发展阶段,可以说是法国音乐和德国音乐影响的混合体。

此后,拥有“俄罗斯音乐之父”美誉的格林卡(MikhaillvanovichGlinka,1804-1857),其音乐创作在思想理论和实践上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发展指引了道路,因此,他成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始人。

俄罗斯民族乐派吸收了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经验和技巧手法,以发扬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与音乐精髓为宗旨而登上了世界音乐的舞台。

作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第一代探索者,格林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格林卡在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民族性特征是其不同于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主要因素。

格林卡的音乐牢固地扎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土壤,民间歌舞曲调是其创作的根基;格林卡创作的具有民族气质的城市歌曲中那充满忧郁、感伤的音乐旋律是他音乐语汇的一大特色。

可以说,“悲情主义”的旋律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格林卡是19世纪俄罗斯“悲情主义”音乐旋律的创始者。

二、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
特殊的历史条件、社会氛围和文化背景使得俄罗斯民族成为一个悲剧性的民族,而悲剧性便成为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PeterIlyichTchaikovsky,1840-1893)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旋律真挚感人,具有强烈的紧张度和戏剧性,既表现出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也透露出浓郁的“悲情主义”气息。

这种悲剧性情感像一条主线一直贯穿于作曲家所有音乐作品中,即便是欢快的音乐曲调,“悲情主义”都或多或少的萦绕其中。

柴科夫斯基继承、发展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他以“悲情主义”的创作原则创作了充满悲情的诸多音乐作品感动着世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与柴科夫斯基处于同一时期的“强力集团”(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居伊)将俄罗斯音乐先驱者格林卡开创的民族音乐事业推上了新的高峰。

他们同柴科夫斯基一样在艺术上除了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及创作成果外,也尤其强调创作中采用本民族的音乐素材,反映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描写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表现本民族的心理、愿望、性格和喜好。

三、20世纪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
20世纪音乐是19世纪欧洲浪漫乐派之后的连接段。

作曲家们在继承了浪漫派强调个性、注重表现个人思想情感的同时,在创作手法上不断推陈出新,音乐旋律不再过分强调富有歌唱性,旋律琐碎零散,不具有连续性,缺乏呼应与发展,纵向的和声取代了旋律的位置。

使20世纪的音乐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20世纪音乐是不谐和音统治音乐的时期,大把大把的不谐和音已不再需要解决。

20世纪又是追求音色的多样化、音响变异和发明的时期。

在这样一个世界音乐发展的背景下,此时的俄罗斯音乐又将向世人展现什么呢?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
(AlexanderNikolaievichSkryabin,1872—1915),一个交响乐作曲家和钢琴音乐的大师。

他与本国的同时代作曲家相比,是最少具有俄罗斯特点的。

李斯特、肖邦是他年轻时期的楷模,后来又对瓦格纳的音乐由衷钦佩。

他是一个具有独特创造性头脑,以及深刻新思想理念的作曲家。

但是扎根于幅员辽阔的俄罗斯土壤的他,那宽广的旋律,细致入微的情感表达,还有那神秘而忧伤的旋律色彩,怎能将其与俄罗斯民族气质相割裂!
20世纪最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征和浓厚的悲情主义色彩的优秀音乐家是集作曲家、
钢琴家、指挥家于一身的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yRakhmaninov1873-1943)。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是继承了浪漫主义创作与演奏传统的最后的音乐大师之一。

他的音乐极具个性的动人旋律,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他甚至被公认是柴科夫斯基之后俄罗斯最伟大的旋律大师。

拉赫玛尼诺夫作为20世纪音乐史上地位特殊、风格突出的音乐家,其影响力渗透至今,在与其同时代的作曲家们不断以全新的创作掀起近现代音乐的浪潮时,他自始至终秉承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坚持在有限的传统技法中寻求无限的变化,从中不难发现俄罗斯民族传统文化及思想对作曲家潜移默化的影响。

也正是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表现的执着,使其矗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yProkofiev1891-1953)这位倾向于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作曲家其音乐创作从一开始便热衷于17、18世纪的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音乐,并以此作为自己创作灵感的源泉。

此外,他还极力追寻这一时期的纯朴明朗的自然风格,与音乐语言过分雕琢和夸张的后期浪漫主义乐派相抗衡。

同时他笔下很多旋律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像《第五交响曲》乐曲开始就是一段优美流畅的旋律。

除此之外,他大胆的将20世纪音乐中典型的色彩和声与传统的简单织体形式相结合,对音乐进行创新改革。

与以往的俄罗斯音乐家相比,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DmitriShostakovitch,1906—1975)有其独特的代表性。

他的音乐一方面从艺术家的角度,对俄罗斯几个世纪以来的变革作出观察与回应,另一方面也顺应苏维埃体制的要求,为广大的苏维埃人民而写作。

他的音乐根植于俄罗斯音乐的传统因素,并揉和了西方新的作曲技法,其音乐散发着浓郁的个人气息,而常有政治性与历史性的副标题,似乎在提醒听众去注意作品所负有的特殊历史使命。

其音乐作品的民族性较他人也不相同,他广泛地运用典型的民间调式,在旋律构思方面对民族主义进行革新。

他很少直接采用民歌作主题,但把民歌作为自己创作的源泉,把民间的旋律融汇贯通然后赋予新的含义呈现给大家。

在调式上他喜欢采用爱奥里亚、弗利几亚、里第亚等调式,这些古老的调式加强了他音乐语言的民族色彩。

四、结语
俄罗斯的音乐家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无论是哪个时期,抑或身处哪个国家,都从不背离俄罗斯音乐传统。

20世纪是旋律创作的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众多作曲家为了避免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语汇雷同,挖空心思寻找与众不同的新的旋律技法,俄罗斯音乐们似乎仍然在使用着“陈词滥调”。

但正是这种立足于民族音乐语汇和民族悲情主义艺术情感并结合西方音乐潮流的核心因素就是一种创新。

那种催人泪下的旋律线条,将普通人的纯真与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这就是俄罗斯音乐的魅力所在。

反观新世纪中国音乐文化,如何评价20世纪中国音乐所走过的道路,如何看待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音乐艺术界的理论家们为此作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探讨与研究。

历史的脚步继续前进,当人们回首过往的中国音乐时,是否将其归类为中国民族主义音乐?是否能像俄罗斯民族音乐一样使人震撼,令人回味?真正伟大的音乐能超越民族、超越国界,不管你心属何方,身在何处都为之感动,为之折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