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升六语文暑假辅导讲义-诗歌浅显赏析

五升六语文暑假辅导讲义-诗歌浅显赏析

个性化辅导讲义
年级:六年级辅导科目:语文
课题诗歌的初步把握(浅显的诗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
2、能够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内容
江雪我们爱你啊,中国
柳宗元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
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啊,我们爱你,中国!
……
教师引导学生从已学的小学诗歌中引出对诗歌的理解。

仔细观察这
两幅图,你会想起
哪些诗呢?
新课导入
【知识梳理】
诗歌的基本简介
诗歌是一种大的文学样式。

有着各种不同的小样式。

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它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

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在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诗歌的历史起源
古时候,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
个地区传递信息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
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
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
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
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歌的主要特点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
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的节奏
传统的诗被称作韵文,和散文不同之处在于有独特的结构、节奏和韵律。

欧洲语言的字词本身有重轻音节的区别,因此西方的诗也特别着重字词的节奏。

从希腊时代开始,不少的诗由轻重格或重轻格等的节拍组成。

而在中国,由于中文的词语本身可以由两字或三字等组合而成,例如一句七字句的诗词常常可以分作“四、三”或“二、二、三”的词组。

由于这种特性,每个词组之间念起来自然形成短的停顿,形成中国诗词独特的节奏感。

诗的结构
传统诗对每一句的字节的数目,以及句子的数目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利用整齐的句子或不规则的长短句来达致节奏上的美感,如西方的十四行诗,和中国的近体诗有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格式。

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
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
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唐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描写六月西湖晴天的风光。

用大片的荷叶作背景,又点染出朵朵荷花,构成了一幅鲜艳夺目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六月的西湖荷塘的赞美之情。

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

“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是全诗的“诗眼”。

例题精讲
鉴:①镜子②照③仔细看;审察④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1)水清可鉴.( ) 铜鉴.( )
引以为鉴.( ) 鉴.别( )
活:①生存,有生命②在活的状态下③活动,灵活
④生动活泼;不死板⑤工作⑥产品
(2)活.捉( ) 活.水( ) 活.跃( )
重活.( ) 活.人( ) 出活.儿( )
2.这首诗借景喻理,以作比,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流进,人要想变得更加睿智,就要。

3.请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4.关于读书、做学问,有许多精辟的名言佳句给我们以启发。

请试着写出三句。

5.结合你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解。

举一反三
(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船中的情景。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 ) ( ) ( )
róng rěn chōng jǐng zàn shí
( ) ( ) ( )
2.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假如生活欺骗
..了你
(1)原本的意思:
(2)此处的意思:
3.为什么被“生活欺骗”了,还“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4.根据诗歌内容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这首诗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

( )
(2)诗人用了一种悲观的笔调写的这首诗。

( )
(3)诗人在这里鼓励人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增强生活的信心。

( )
5.诗人借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人生态度,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答案:(一)1.sǒu sì yīn 2.泛指全中国。

生命力;活力。

哑,不作声。

振作精神。

3.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呼唤,对变革的呼唤,对崭新中国的憧憬。

4.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师北定中原日5.(1)√ (2)× (3)√
(二)1.(1)②①④③(2)②③④⑤①⑥2.方塘活水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3.半亩方塘如一面大镜子,波光粼粼,清澈、明净,天光、云影映入塘中,闪耀浮动,美丽诱人。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5.略
(一)、(1)跳珠乱入船(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3)云黑雨跳风吹(4)紧张喜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