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大学语文文学精讲作品《竹林的故事》重读课件

2019年大学语文文学精讲作品《竹林的故事》重读课件


三、废名的生命观
《竹林的故事》中的自然生命观,是废名 整体人生观念的体现。
1、废名的思想体现着多方面的综合,其中 有传统的道家思想,也有禅学的思想(这 两种思想本身就有许多共性),还有西方 现代人道主义的色彩。
在《竹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家 和佛家思想的许多影子。
其对待死亡和自然的态度,与庄子的“齐 万物,一死生”思想有深刻关联。
王羲之《兰亭集序》:“况修短随化,终 期于尽”。
再次,作品中的人物称谓昭示出自 然的生命态度
《竹林的故事》中的人物几乎都没有全称的 名字,老程,三姑娘,“我”,都是如此。 这里显然寄寓着一种生命态度:在生命巨 大的网下,每个人的命运都如同青草,如 同竹子,没有差异,那么,有什么必要以 名字来体现出差别呢。
废名《立志》,原载《华北日报·文学》, 1948年2月15日,第8期。
客观上说,与废名后来的《桥》、《莫须 有先生传》等作品比较起来,《竹林的故 事》确实有所不同。它还不是那种完全的 遗世而居,还带着较深的现实生活气息。 包括三姑娘,尽管已经有些不着情感的痕 迹了,但比较起《桥》里的细竹和琴子, 还是多了许多生活的鲜活和生动。而这, 也许正是它拥有比《桥》等作品更广泛读 者群体和声誉的重要原因。
作品一方面将诗意和散文结合在一起,尤 其是化用古典诗歌意境到现代小说艺术中, 呈现出诗与散文融合的独特艺术美,使整 篇作品如同是一首优美而感伤的抒情诗, 从而开了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先河;另一 方面,作品又有明显的现代气息,灌注着 现代精神。
更重要的是,整个作品的意境美、思想内 涵都与其人生观念和谐地共存。自然的平 淡质朴,生命的简单流逝,人物形象的淡 雅平和,人物情感的旷达自然,都凝结为 其中的一部分,各有侧重又互为整体。
它展现的是真实质朴的生命形态,能够触 动我们心灵深处对自然淳朴生命状态的向 往,使我们回到记忆中的乡村生活和乡村 自然,是文化内涵与真实自然的结合。
2、美的情感和美的人物。 情感:内敛含蓄 人物:三姑娘
作品中的情感表现丝毫没有那种浓得化不 开的热烈,而是含蓄内敛,恬淡悠远,但 这种情感表现正是中国人传统情感表达方 式的真实反映。
王毅:《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 (废名)〈竹林的故事〉》,《湖南文理学院学 报》,2006年第1期。
在自然的生命观里,热烈、灿烂,显然并 不是主流,平淡才是其真谛。
这一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我们想到稍 早一点的许地山《坠网劳蛛》中的尚洁, 她们都体现了作者顺应自然的生命态度。

谢谢观赏!
河里没有水,平沙一片,现得这坝从远处 看来是蜿蜒着一条蛇,站在上面的人,更 小到同一点黑子了。由这里望过去,半圆 形的城门,也低斜得快要同地面合成了一 起:木桥俨然是画中见过的,而往来蠕动 都在沙滩;在坝上分明数得清楚,及至到 了沙滩,一转眼就失了心目中的标记,只觉 得一簇簇的仿佛是远山上的树林罢了。
此外,如何看待作品中“我”与三姑娘的情感问 题?
持三姑娘反自然生命态度的学者认为“我” 对三姑娘是有爱情的情感的,只是由于作 者思想的局限,有意对这种情感进行了弱 化甚至是压制,因此,作品没有表现出自 然健康的人性世界。
该观点认为,作品结尾处,“我”在与三 姑娘暌违多年之后,偶然碰到。“我”虽 然对她心有所念,但却是不愿意与她相见: “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这一行为显然背离常情,也与作品前面叙 述的对三姑娘的美好怀念有些不一致。
2、《竹林的故事》的生命观内涵复杂,相 互之间甚至有所冲突。
说到底,生命本身就不是单一而是复杂多 元的。我们说生命短暂,韶华易逝,但又 是美丽难得,值得特别珍惜。面对此情此 景,任何一个生命的智者,不都得以顺其 自然的态度来对待吗?
最典型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况修 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拟古》一诗作结。 陶渊明是对废名思想影响很深的诗人,《拟古》 的意蕴与《竹林的故事》也有某些共同处。从中, 我们也许可以体会到与《竹林的故事》中类似的 情感,加深我们对小说的理解和鉴赏: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3、 自然生命观
就作品中自然生命观的表现而言,一方面是 在其生命形态上。即事物和人的行为不作刻 意的表现,始终以自然本色的方式生存。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以自然为中心 的生命态度。
首先,自然景物蕴 涵着自然的生命态度
《竹林的故事》的景物描写淡得几乎没有, 正是因为作者不追求绚烂的生命形态,尊 重自然界自然流转的生命方式。将之与同 样为自然描写圣手的沈从文做比较,沈从 文的自然风景虽然也追求清新雅致,但却 较多细致描摹,传达出的是对生命更积极、 更入世的另一种态度。相比之下,那些追 求宏大主题的作家作品更以表现自然的绚 烂美为特征了。
3、作品优美的艺术美。
形成了独特的客观抒情小说风格意蕴含蓄, 如同中国的山水画。
美是《竹林的故事》最显著的特征,但是, 它表达的并不是欢快热闹的“牧歌式的青 春气象”,而是人生的悲凉感。

二、人生的悲凉感
人对世界的无可把握,人在世界面前的微弱和无助。
周作人:“好像是在黄昏天气,在这时候朦胧暮色 之中一切生物无生物都消失在里面,都觉得互相亲 近,互相和解。在这一点上废名君的隐逸性似乎是 很占了势力。”
一、美是作品最直接和最明确的外在面貌
1、大自然的风景。
在这些景物中融会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生命 形态,是生命自然而宁静生活本质的真实 体现。它对我们的心灵构成一种自然的召 唤,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其美的意境所感 染,在精神上远离现代都市生活的喧嚣, 回归到朴素自然的生命情态。
作品的一段景物描写:
这完全是对作品的误读。 这恰恰是自然生命态度的重要体现。
分析:在“我”看来,生命之修短随化, 顺其自然,也没有必要去为之多加留恋、 多作吁叹———设想,如果“我”与三姑 娘重逢,两人再来做一番故人相遇,或者 感叹,或者流泪……不管如何处理,都既 是对整篇作品自然淡泊叙述基调的破坏, 也与作品的生命态度完全相颉颃。
三姑娘
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描绘其面貌形 象,只是写了她淡雅朴素的服饰:
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 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 然而倘若是新的,怕没有这样合 式,不过这也不能够说定,因为 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 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
三姑娘还具有同样突出而令人难忘的心灵 美。
她性格平和,充满良善之心,有孝顺和谐 的美德品行。从外到内,从外貌到心灵, 三姑娘呈现出了充分的美的特质,既与自 然美相互映衬,也成为了作品美的集中典 型。
在《竹林的故事》中,道家思想影响的痕 迹要更深一些。这也许是因为《竹林的故 事》是废名的早期作品,他的思想还没有 完全堕入到在他后期思想中占主流的禅佛 思想中去。
废名后来曾进行过自我批评,说:“我以 前写了一些小说,最初写的集成为《竹林 的故事》,自己后来简直不再看它,是可 以见小说命观最典型的 体现者。
三姑娘的所有行为方式,包括其外表、服 饰,包括其善良和气,都没有丝毫的刻意, 完全是自然真实的流露,因此,体现出一 种自然真实美的生命境界。
这里,我要特别对一种观点进行辩驳。
这种观点的基本立场是认为三姑娘的生存状态违 背自然的特性,在她身上体现了封建礼教思想的 精神制约,也是作家思想束缚的结果。在这种观 点看来,三姑娘完全不能与沈从文《边城》中的 翠翠相比,三姑娘对生命的自觉、尤其是对个体 欲望的觉醒,远不如翠翠。
对于人生,庄子在《外篇·知北游》中就说: “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人生天地 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又说 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 则为死”,表现的都是自然为中心的生命 观。
佛家的人生态度:
惟信禅师法眼观自然,山水别有境, 谓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 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修歇处,依 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继 而又发问:“这三般见解,是同是 别?”
重读废名《竹林的故事》
大体而言,人们以往论析《竹林的故事》 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
一是田园美和诗意美。 竹林 菜畦 小河
“人物和清新的乡村自然景物构成对应的关 系,河边竹林的葱绿仿佛有意设置的富于 诗情的象征境界,为主人公三姑娘纯净美 好的性格作衬托。”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 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62页。
《竹林的故事》将人生这几个方面融为一 体,虽有表面上的矛盾,却是体现了生命 最深刻的真谛,因此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感 染力和生命力———这也许比刻意地去表 现什么宏大深邃主题要来得更随意更自然, 也更有价值。
3、《竹林的故事》的艺术表现与思想主题 有非常巧妙的结合,甚至说二者达到了自 然契合的境界。
作品中的哀愁,虽不强烈,却沦肌浃髓, 贯注于整篇作品。它与作品美的特质融合 在一起,共同传达出一种特别的悲凉感。 如同是说生命是美的,却也是短暂的、易 逝的。它虽然值得留恋和记忆,却始终有 巨大的生命的网笼罩着,凝结着生命的悲 苦。
美与悲是《竹林的故事》两个重要而显著 的质素。
但是,它们都还不足以构成作品最基本的 思想主题。它们都统一于自然之下,共同 承担着以自然为中心的生命态度的主题呈 现。换句话说,自然生命观才是《竹林的 故事》的核心精神。
其次,故事的叙述寄托着自然的生命态度
作品中的时间流逝,世事变幻,包括“我 们”在那里求学,离开,再回来;又如三 姑娘由小孩变成姑娘,又变成妇人……在 作者叙述下,就如同青草绿了要黄,黄又 转绿,都是自然流转,不着感情,也不起 波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