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李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巧妙,紧扣语文本质,紧贴情感共性,带领学生经历一场深刻的爱之旅程。
一、视觉感官,课堂导入。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当他们面对大地震的情境时,就会发出感叹;当他们面对地震所带来的损失时,就会发出惊叹;当他们面对的是30万人于4分钟内受到伤害,甚至失去生命时,就会发出深深的伤叹。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会成为学生主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
”张珊老师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录象,首先让学生切合实际的感受到地震震撼人心的场面,再让学生去读课文,它带给学生的冲击就比任何语言描述所带来的效果都要好,都要大。
这样有效的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让孩子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获得了情感的飞跃。
这样的导课奠定了课堂的情感氛围,为接下来的整堂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深化,情感升华。
课堂上,学生在整个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都有积极的情感参与。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当他们面对汶川地震的情境时,就会发出感叹;当他们面对“父亲”的执着时,就会产生敬佩;当他们面对“阿曼达”的不畏艰
险、沉着冷静时,就会发出赞叹。
在整个课堂上,教师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并且深化了孩子的情感。
此课,老师始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增强语感。
教师非常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训练时,巧妙的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在品析父亲如何抢救儿子“他挖啊挖啊,一直挖了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时,巧妙的运用对比“他挖了36小时,浑身是血迹。
”让学生感受到父亲抢救儿子挖得辛苦,而且时间漫长。
并且通过朗读训练层层推进,强化学生的感受,促使学生的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并且用诗化手法的用运,使情感高度凝练,在共同朗读中,情感抒发层次鲜明,循序渐进,融指导朗读于反复体味、吟诵中,合理发挥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了整堂课。
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乃至潸然泪下,学生有感而发,体会了父母深沉伟大的爱,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
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教师语言的魅力。
三、不足之处
1、生字词的教学如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来,老师再强调纠正,我认为要比这样教师直接给出来印象会更深刻。
2、缺乏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
课堂上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是很重要的,它对唤起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以及促进学生尽快掌握运动技能都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