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第四次作业

西方经济学第四次作业

第四次作业
答:
一、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
(一)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品和劳务价格等不停顿的持续下跌,而且全部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

在经济实践中,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属于通货紧缩,一看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看这种下降的持续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

通货紧缩的成因从理论上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生产能力总体性过剩。

此时商品供过于求,出现物价普遍持续下跌。

2.投资和消费预期变化。

如预期未来实际利率会降低、商品价格会下降,则投资者和消费者都会减少现期投资和消费,导致现期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跌。

3.政府紧缩预算,削减支出。

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供求格局发生变化,从而容易引发通货紧缩。

4.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

生产能力得以提高,使成本下降,导致产品价格下跌。

5.汇率因素。

如果一国高估本币汇率,会造成用外币表示的本过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导致外部需求降低,出口下降;进而导致国内外向型企业开工不足,工人收入下降,个人购买力和需求下降,从而导致物价持续下跌。

6.货币政策变动。

如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使大量商品流向货币,可能会产生物价持续下跌。

7.金融体系效率低下或信贷过度扩张产生大量不良投资也会引起通货紧缩。

(二)通货膨胀:一般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第一:通货膨胀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普遍上升,是价格总水平上升,而一种或几种产品或劳务价格上升,不是通货膨胀;第二: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持续上涨,是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产品和劳务价格一次性或暂时上涨不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我们应从最重要的原因即从商品供求关系方面分析,则有以下三种情况: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在社会总需求中,无论是消费、投资增加,还是政府支出或净出口的增加,都可能使需求增加,都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在未充分就业时,总需求增加,不会引起价格上涨,不会产生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在正常供给曲线条件下,总需求增加,使价格水平提高。

但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条件下,总需求增加,价格水平提高,但国民收入不再增加,这是由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所致。

此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对价格水平提高的影响更大。

在上述正常的和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条件下,由于社会总需求增加引起价格总水平普遍持续的提高,就是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主要是由政府支出、投资及转移支付增加过快、货币投放过多、刺激消费力度过大等原因引起的。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我们在理解上应注意两点:一是成本提高可能使价格上涨,但不是必然上涨;二是当社会总需求不变或增加不大时,成本提高会使价格上涨,但社会总需求增加很快,成本提高时价格不一定不涨。

那么,我们来分析成本提高为什么价格会上涨:原因是由于成本提高,供给曲线上升,则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提高;如果成本进一步提高,总供给曲线继续上升,则国民收入进一步减少,而价格更进一步提高,这种由于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普遍持续上涨就构成了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由于成本上升的原因不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⑴资推动通货膨胀,由工资增长率快于生产增长率导致。

⑵ 润推动通货膨胀,由于产品价格提高幅度快于成本提高幅度导致。

⑶进出口推动通货膨胀,进口品价格上升及出口迅猛增加导致。

3.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混合型通货膨胀:总需求增加与成本上升共同作用而带来的商品与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上涨过程。

这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考虑,因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往往是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政策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年代,政府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进行需求干预治理的结果。

当发生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时,假定社会总需求不变,工资和物价会螺旋上升,失业增加,产量下降。

政府此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失
业和产量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物价会进一步上
升,从而形成所谓的混合型通货膨胀。

如图9—5所
示。

假定最初由于生产领域的原因导致总成本上
升,供给曲线AS 由
0AS 向左上方移到1AS ,1AS 与最初的需求曲线0AD 交于1e 点,价格水平由0P 上升
到1P ,为了遏制实际产出的减少和防止出现高的失
业率,政府采取扩大投资和刺激需求的措施,需求
曲线由0
AD 上升到AD ,这样使原来由成本推动的价格上升进一步得到需求拉上的支持,1AD 与1
AS 相交于2e 点,1P 上升到2P ,需求扩张拉动的价格上升,又会进一步引起成本上升,供给曲线
1AS 由移到2AS ,与1AD 相交于3e ,此时价格水平为3P 。

这样的过程持续下去,就表现出一种由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互推动的机制,AS 与AD 分别向左上和右上方移动,价格
则沿着均衡点的轨迹0
1234e e e e e →→→→……所确定的水平0P 到1P 、2P 、3P 、4P
……呈“螺旋式”上升过程。

4.其他通货膨胀的原因。

包括结构型通货膨胀和现代货币供给主义通货膨胀。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工具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实施工具:包括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

1、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
⑴ 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直接影响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决定国民收入总量的重要因素。

⑵ 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失业救济金、农业补贴及退伍军人津贴等方面的支出。

2、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
⑴ 税收。

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政府为实现其只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二)货币政策的内容: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货币政策的实施工具:
⑴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⑵ 再贴现率:通常工业发达国家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再贴现,把中央银图9—5 混合型通货膨胀
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再贴现率。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操作及优缺点
财政政策的操作:
1.在经济扩张时期,税收自动而及时地增加,失业保险、贫困救济、弄产品价格支持等转移支付的减少,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2.在经济衰退时期,税收自动而及时地减少,各项转移支出的增加,又有助于缓和经济的衰退。

因此,自动稳定器能够减轻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降低波峰高度,提高谷底高度。

货币政策的操作:
1.当经济形势趋于萧条时,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共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以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发展;可以降低再贴现率,以扩大信贷规模增加投资;可以降低存款准备率,使投资扩张,刺激经济增长。

2.当经济形势趋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共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以提高利率,抑制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再贴现率,以压缩信贷规模,减少投资;可以提高存款准备率,压缩投资,抑制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⑴财政收入政策的局限性:为防止通货膨胀而增加税收,但是,如果对企业利润增加课税,企业必会为了保持原有利润抬高商品价格;如果对商品增加课税,税收只能加在商品价格上;如果对个人所得增加税收,则会直接降低个人可支配收入及个人消费水平。

⑵财政支出政策的局限性:在经济膨胀时期,政府减少对商品的购买,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政府削减转移支付,将直接减少人们的收入,影响居民基本生活。

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增加转移支付,提供了增加消费与投资、扩大总需求的可能性,但也有可能人们将此收入用于储蓄。

四、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出现了“过热”的现象。

在此期间,我们最能够体会的是我国的利率变动方向,充分体现了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手段。

当国家经济“过热”现象,应当实行双紧的政策搭配,即配合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例如,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率,可以压缩社会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同时,减少货币供应量,减缓物价上涨。

紧缩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引起利率下降,紧缩的货币政策却使利率提高,从而抑制企业投资。

双紧政策相配合,将对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但这种政策不宜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应谨慎使用。

双紧政策的适用条件有三:
第一,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
第二,瓶颈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
第三,经济秩序混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