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古诗文阅读专练卷【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 ~2题。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今湖南一带) ,诗人则北向京城长安。
B.前两句中,诗人用牵人衣襟的柳条、惹人愁绪的杨花,营造了离别的背景,加重了离愁。
C.诗中的“愁"是诗人自身的哀愁,包含着与好友分离的不舍,漫漫旅程的孤寂,以及漂泊天涯的忧虑。
D.结句以两个“向”字说出诗人与友人彼此分往南北而去,将越来越远,不言情而深情悠然。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写景,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风笛等一系列物象,烘托离别的氛围,反映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B.短短的四句中,诗人用了两个“江”字,两个“杨”字,两个“向”字,这种有意的重复,有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
C.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转到离亭别宴,侧而抒写离别情景。
D.末句看似直白的道别语,而用在结尾,则产生了一种情意悠长、涵泳不尽的效果,令读者感到余音裊裊。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3 ~4题。
从军行○1[唐]骆宾王平生一顾重○2,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3,唯当死报君。
[注释]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②顾:受人举荐或知遇。
重:看重。
③“不求”句:典出班趣《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诗人经人举荐,得以从军,感到意气风发。
B.三、四两句写敌军雄壮的军容:戈矛林立,在阳光下反照生辉;剑光闪烁,与满天繁星相辉映。
C.五、六两句以拉满弓弦、马践胡尘写想象中征战沙场、踏平顽敌的战斗场面。
D.最后两句反用后汉班超“但愿生人玉门关”的典故,写诗人决心血洒沙场,以报国家。
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诗人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B.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军队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C.五、六句中“抱”“践"两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
D.诗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立志报国、甘愿血酒疆场的精神气概。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5~6题。
少年行[唐]王维出身仕○1汉羽林郎○2,初随骠骑○3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注释]①仕:做官。
②羽林郎:古代官名,任务是保卫皇帝安全。
③骠骑:即骠骑将军。
5.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交代了少年的出身以及初战渔阳的经历。
B.后两句表现了少年战士蔑视艰难困苦乃至死亡的态度。
C.“纵死犹闻侠骨香”与李白的“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理想。
6.诗中的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7~8题。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7.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边塞的凄凉写起:戍楼上更鼓响起,边城开始宵禁,路上已没有行人;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
B.“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享一轮明月,并无差别,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突出了对故乡的怀念。
C.颈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写得伤心断肠,折射出战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竞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先写边塞独特的秋景,这为全诗渲染了浓重的悲凉氛围。
B.颔联写的是客观实景:白露已至,放眼看去,眼前的霜露开始变白;那天上的月儿,就是故乡的月亮,分外明亮。
C.颈联由写景转人抒情,过渡自然,了无痕迹,概括出了诗人伤心断肠的感受。
D.全诗语意多处照应,如“未休兵”照应“断人行”,“寄书”“不达"照”应“无家”,“问死生”照应“弟皆分散”等。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9~10题。
如梦令[明]李梦阳不信园林春早,一夜遍生芳草。
说与小童知:“池上落红休扫。
”休扫,休扫,花外斜阳更好。
9.下列对词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词作。
B.前两句道出了春天突然来到,出乎意料。
C.词人吩咐小童,却不是让他打扫落花,恰恰相反,而是叮咛“池上落红休扫”,耐人寻味。
D.“落红”“斜阳”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
10.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夜”,写出时间之短,“遍”字写出春来之速。
B.“芳草”“落红”“池上”“斜阳”这些意象,组成了一幅单纯而又生趣盎然的《花外斜阳图》。
C.全词分为三层,一-层一转,逐层转出,又层层相关。
D.这首词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样,都是以景结情。
>>文言文阅读专练<<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 ~14题。
晋文公攻原○1,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日:“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日:“夫原之食竭力尽矣。
君姑待之。
”公日:“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2园人闻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
②卫:卫国。
1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裏/十日粮B.至原/十日而原不下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D.遂/罢兵而去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期() (2)下() (3)左右()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2)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14.你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18题。
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
暑不张盖○1,寒不被衾。
军井未达,将不言渴。
军幕未办田○2,将不言倦。
当其合战,必立矢石之间,所以齐劳逸,共安危也。
夫人之所乐者,生也;所恶.者,死也。
然而矢石若雨,白刃交挥,而士卒争先者,非轻.死而乐伤也。
夫将视.兵若子,则兵事○3将若父;将视兵如弟,则兵事将如兄。
故语日: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
由其一心而相亲也。
是以古之将者贵得众心,以情亲之,则木石知感。
(节选自《臣轨》) [注释]①盖:伞盖。
②办:置备。
③事:侍奉。
1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暑/不张盖B.所以/齐劳逸C.夫人/之所乐者D.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1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恶() (2)轻() (3)视()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
(2)由其一心而相亲也。
18.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9 ~22题。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1,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2,无不日:‘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释]①鄙:边境。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1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昭公/出亡B.至于/鄙C.发政/举事D.卒/得反国2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被() (2)悟( ) (3)反()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知所以亡矣。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22.宋昭公“喟然叹曰”,知道了自己逃亡的原因。
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宋昭公逃亡的原因是什么。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3 ~26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1之。
已而复如初。
母日:“儿痴如此,昌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注释]①挞:用鞭棍等打。
②策: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这里指书。
2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命牧牛陇上B.听/诸生诵书C.依/僧寺以居D.夜/潜出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窃( ) (2)辄( ) (3)去( )2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几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2)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26.选文写了王冕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7~30题。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
鹦鹉自念虽乐,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酒之。
天神言:“汝虽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日:“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2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鸚鹉/飞集他山B.山中/禽兽辄相爱C.然/非吾久居之地D.即/为之灭火2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遂( ) (2)是( ) (3)嘉( )2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
(2)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30.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何感想?十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31 ~34题。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日:“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选自《世说新语》)3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B.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C..上有/万仞之高D.不知/有功德与无也3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荷( ) (2)为( ) (3润( )3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34.结合全文,说说陈季方是怎样赞美父亲的功勋和品德的。
答案:1.C2.C3.B4.B5.D6.慷慨从军,英姿勃发,不畏艰难、视死如归,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