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育学课件

数学教育学课件

第一讲: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教育学
第一节数学教育成为一个专业的历史
数学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需要特殊培养的专业人士。

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大小小的官吏、僧侣和文职人员
西方:数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心智,<七艺教育: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b5E2RGbCAP
中国:古代算学以测量田亩、计算税收等为目的,主要用于国家管理,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经世致用,地位不高。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p1EanqFDPw
进入19世纪,数学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西方——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之争;
中国——西方传教士兴办教会学校,但数学未普及。

Jeremy Kilpatrick<杰瑞M·克伯屈)《一份数学教育研究的历史》:19世纪末,人们意识到,教好数学需要既懂数学又懂教案法。

DXDiTa9E3d
20世纪,数学教育开始成为一门专业
⑴1911年,F·Klein指导的第一个数学教育博士Rudolf Schimmack毕业。

⑵隶属于国际数学联合会的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成立。

⑶各国教师培养计划中重视和加强教案法培训的倾向更加明显。

第二节数学教育成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历史
有两门学科对数学教育研究有过根本性影响的,而且继续发挥影响:数学和心理学
此外,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等不断影响数学教育领域,尤其是人类文化视角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认识。

RTCrpUDGiT
⑴数学——Felix Klein,首任ICMI主席,热心倡导数学教育改革,一再强调:
①数学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观点——掌握或了解数学概念、方法及其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及数学教育演化的经过;
②教育应该是发生性的——空间直观、数学应用、函数概念非常必要;
③应该用综合起来的一般概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④应该以函数为中心将算术、代数与几何综合起来。

总之,数学影响教案内容的选取。

第三节数学教育研究热点的改变
第二节数学教育研究关注的对象年龄范围在逐渐扩大中学→两头;校内→校外
第三节数学教育研究关注的问题范围在拓展。

宏观:课程→教师教育→学习问题→课堂教案问题→社会、文化、语言问题以及评价问题
微观:符号化与形式化、问题解决、应用与建模、证明与论证、各个学习领域的教与学、各个层次的数学教育问题
3、数学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说理、展示实际教案经验、对自己或别人的经验与印象进行系统反思、逻辑哲学层面的思考;
利用纪实录像收集数据、利用测试卷作定性或定量的数据分析与解释;
借助心理学、哲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作相应的研究,对数学本质作纯粹研究。

4、数学教育热点的变迁
1)1960-1970年代,对象:教育体制、课程、教案经验、大规模课程实验;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的定量比较研究。

5PCzVD7HxA 2)1970年代后期,对个别人、少数学生的小型的定性研究的增加。

3)1980年代之后,解释学生理解的理论及相应的思想学派兴旺。

第二讲与时俱进的数学教育
第四节 20世纪数学观的变化
1、数学文明与数学课程的关系
一数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高峰
1、古希腊公理化数学——Euclid《Elements》<600B.C-6世纪)
东方算法数学——中国《九章算术》<100B.C-1世纪)
2、无穷小算法数学——Newton、Leibniz的Calculus<17世纪)
3、现代公理化数学——Hilbert《The Basic of Geometry》<19-20世纪中叶)jLBHrnAILg
4、信息时代的数学——现代计算机技术<20世纪50年代-)
以上发展阶段,显示出“数学应用”与“严密的公理化”这两种思想的交替出现。

1.古希腊数学——从公理系统出发用逻辑方法演绎出知识体系
2.微积分——无穷小算法不严密,却有效
3.现代公理化数学——形式主义公理化方法
1)公理体系的要求:相容性、独立性、完备性;
2)目的:构造出一组“数学公理”,一切命题均由其判定;
3)K.Godel不完备性定理:任何包含自然数在内的公理体系,总有一个命题,在体系内无法判定其“真”“伪”。

xHAQX74J0X
4.信息时代数学
1)应用数学蓬勃发展,数学技术随之产生;
2)纯粹数学更加抽象、更加统一、更深入地基础探讨。

三数学观的变化
1.公理化方法、形式演绎仍然是数学的特征之一
2.算法方法、经验归纳也是数学的特征之一
3.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学更加关注应用
4.数学发展的两翼——直觉与逻辑
5.数学是一种文化,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2、作为社会文化的数学教育
1.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
人类文明往往以数学成就作为特殊的标志:
古希腊文明—传流于世的标志性著作:Euclid《Elements》
资本主义文明——标志性著作 Newton的科学成就
现代科学文明——Einstein的相对论奠基于Riemann几何之上信息时代文明——信息论、控制论、von Noeumann计算机方案2.数学打上了人类各个文化发展阶段的烙印
古希腊数学与中国古代数学的对比:不同的民族文化催生不同风格的数学,它们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古希腊数学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不迷信权威、不感情用事、不人云亦云。

具有“演绎数学”和“数学公理化”的特征。

LDAYtRyKfE
中国古代数学崇尚实用:以计算见长,具有“算法数学”和“数学机械化”的特征。

3.数学应从社会文化中吸取营养
创立数学需从社会文化中吸取营养,许多数学的本原思想和人类普通的思想是相通的。

4.数学思维方式对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
数学为人类提供了用高度抽象思维把握现实存在的文化范例: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化、符号化描述。

5.数学成为描述自然和社会的语言
6.应将数学文化的渗透于数学“双基”教案密切结合。

第三节 20世纪我国数学教育观的变化
1992年,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草案)》提出许多新观点:
1)可贵的国际测试高分下隐伏的危机;
2)儒家考试文化下的中国数学教育;
3)高考指挥棒可能走向“八股化”;
4)从英才数学教育走向大众数学教育;
5)让孩子们喜欢数学;
6)“数学素质”需要设计;
7)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
8)突破口:数学问题解决;
9)观念变化:允许非形式化;
10)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1)薄弱环节:数学学习心理学;
12)数学教育中德育的新思路;
13)紧迫课题:计算器进入课堂;
14)适度性原则:不要走极端;
15)中国数学教育正在走向世界。

数学教案理念的发展
一关心教师的“教”→同时关心学生的“学”
1951:讲授→1963:突出以“教”为主→198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遵循认知规律→1996: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Zzz6ZB2Ltk
二“双基”→“三力”→广泛的能力观与素质观
1954:双基→1963:双基+三大能力→1982:用双基,培能力,学思想→1996:界定双基、三大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01:新的数学能力观。

dvzfvkwMI1
史宁中教授提出四基<双基加上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顾泠沅教授不认同,“思想没有基本的”。

三听课、阅读、演题→实验、讨论、探索
1951:听讲、温习、演题、预习→1963:对数学练习的处理→2000:独立思考、探究发现→2001: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rqyn14ZNXI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