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把学生带进情感体验的乐园

如何把学生带进情感体验的乐园

如何把学生带进情感体验的乐园一、问题的提出1、问题背景初中教材的许多课文,文章写作的年代离今天比较久远,而学生的思想实际又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有着较大的距离,由于这一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难以体会到作者或文章的感情;在教学中,学生也很难进入课文的情思中,并从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针对这一现象,我提出下列问题。

2、提出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常用繁琐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因此,教案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只是一个摆设,在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而,语文教育就要把握既要教文又要育人这一基本点,在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又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把学生带进情感体验的乐园呢?我在教学《背影》一文的第二课时中做了初步的尝试。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背影》是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这篇文章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

同时,它又是构思精巧、叙事中结合抒情的散文的代表篇目,所以,学习这篇课文,体会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中蕴涵的父子深情,理解文章选取的独特角度,在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品味生活,感悟亲情,这样,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悟亲情的生活习惯,启发学生去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在上节课疏通字词、理清全文结构和感情脉络的基础上,重点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子情;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落实德育目标。

主要是突破重点难点、完成主要目标并进行迁移训练。

第一课时是铺垫,第二课时是发展。

2、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初步具备领会散文的能力,又由于学生受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所以教学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这对于这些农村的独生子女来说是很难让他们真正的领会。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的思路侧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和感悟作品中那份浓浓的亲情,并使他们产生共鸣。

三、研究过程(一)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结合实际,我将素质教育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情感目标(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重点文段的阅读,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爱。

(2)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三)教学难点:文章写作的年代离今天比较久远,学生的思想实际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有着较大的距离,本节课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并从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把握;第二课时:重点文段的阅读、关键语句的品味、德育教育。

(五)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朗读、讨论、质疑以及播放音乐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营造氛围,突破难点。

(六)教学实践:第一次教学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一共写了四次背影,你们知道是哪四次吗?(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答)明确:①难忘背影(思念父亲) ②刻画背影(望父买橘)③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再现背影(别后怀念)2、提问:那么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那一次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课题)二、新课学习1、研读第六段(朗读、讨论)(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并明确第三次背影写得最详细,表现在课文的第六段。

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重点。

)(1)朗读第六段(2)交流、讨论①找出描写父亲买橘背影的句子。

(点名学生回答,找出后全班齐读)②问:读了这段文字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回答)③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或角度来刻画“望父买橘”的背影的??能结合词句具体说说吗?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示:找动词、形容词)明确:从衣着、体态、走路姿态、动作等方面(板书),紧扣“背影”找出的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两个“黑”、三个“布”、“蹒跚”、“肥胖”、爬”、“探”、“攀”、分析文中形容词、动词的作用,即真切地体现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是父爱的缩影,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通过讨论、筛选,教师点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会如何进行细致描写。

)板书:衣着:黑布小帽、黑不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体态:肥胖走路姿态:蹒跚、慢慢动作:探、爬、攀、缩、微倾(3)再次朗读望父买橘的文字。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感情)2、关键句的品味:(1)提问:前面我们通过第六段的阅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疼爱之情。

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回答)(提示:寻找送别过程中父亲所说的四句话。

)(设计意图:这些句子都是紧扣父子深情来设计的,让学生体会、理解朴实语言中的父子深情。

)(2)提问: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面对这样的爱,做儿女的会无动于衷吗?(当然不会。

)那么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表现出怎样的感情?(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结)(设计意图:通过找出关键句、思考,理解其中含义,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

让学生学会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提示:寻找文中作者的四次流泪)板书:①第一次:目睹家境-----悲哀泪 ②第二次:望父买橘-----感激 ③第三次:父子离别-----不舍④第四次:再现背影-----伤心三、情感迁移翻开语文课本插图,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1)提示:20世纪80年代初,这幅画一经发表,就感动了很多人。

欣赏这幅画,结合课文,说说他的感人之处。

(2)小组讨论后,各组代表发言。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可比拟的,请大家在享受亲情的同时,珍惜它,回报它,让我们一生都沐浴在浓浓的亲情中。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随着这首《懂你》再次品味亲情,读懂亲情。

(播放歌曲)(设计意图:播放音乐,营造气氛,感受父爱)五、作业: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对文中的知识进行迁移,激发他们热爱家庭、体谅父母的情感)教学成效与反思:体贴父亲第一次上课后,同科组成员评课、研讨,觉得这一节课教学思路明晰,重点突出,教学设计严谨、合理。

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课堂理念。

同时注意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以往过于传播知识的做法,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使教材与课外生活紧密联系,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

但因为《背影》所呈现的情景确实离学生遥远了些,因而在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这一点上学生进入不了“角色”,甚至有些学生无动于衷。

具体表现在:1、教学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对于亲情的感受。

同科组成员都认为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买橘送我”的层面上,对于文章从父亲背影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却不能深切体会。

2、学生对背影的分析也只停留在表面,仅仅解释了其中动词、形容词的含义、作用,没有对这些词作深层次的挖掘,体验其中浓浓的父爱,他们所想的已经远离了文本,让思维的轨道偏离了方向。

3、学生的朗读也是干巴巴,没有将父亲艰难攀爬铁道的背影解读为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

散文是作者情感涌溢、思维灵动之际的产物。

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关爱非常感激,情溢于中,诉之于笔,外化的便是这充满感情的文章。

这种情怀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它穿越了理性的时空,直达读者的心灵,深深地感染读者,然后又回过头来唤起读者对亲情的思考。

怎样才能使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呢?第一次上课后,我想只有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把学生引渡到文本中来,他们才能作出自己真正有效的体验与评价。

当然这并不是光靠空洞的说教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实施一些策略、方法、技巧来调动学生、感染学生。

要为学生营造适当的环境,以供他们滋生情感、体验情感、升华情感、释放情感。

第二次教学片断二、新课学习研读第六段(朗读、讨论)(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并明确第三次背影写得最详细,表现在课文的第六段。

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重点。

)(1)教师范读第六段(增加教师的范读,以便学生感受其中的感情)(2)学生朗读第六段(3)交流、讨论①找出描写父亲买橘背影的句子。

(点名学生回答,找出后全班齐读)②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或角度来刻画“望父买橘”的背影的?能结合词句具体说说吗?(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示:找动词、形容词)明确:从衣着、体态、走路姿态、动作等方面(板书),紧扣“背影”找出的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两个“黑”、三个“布”、“蹒跚”、“肥胖”、爬”、“探”、“攀”、图: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形容词、动词的作用,即真切地体现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是父爱的缩影,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通过讨论、筛选,教师点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会如何进行细致描写。

)③学生表演这一系列动作。

(以课桌为月台,请了一位稍胖的男生表演了这系列的动作。

做完后,这位同学直喊累。

)(4)再次朗读望父买橘的文字,教师配乐。

(5)播放名家范读片段即望父买橘的文字,并配上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动画。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朗读,播放动画以营造气氛,加强学生对这种感情的体会。

)教学成效与反思:针对第一次上课所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一些调整:1、第二次上课改在多媒体电教室里上,以便播放音乐、配乐、展示课件,从声、画等角度刺激学生的视、听觉,达到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