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8-09-23作者简介:龙良碧(1954-),女,重庆市人,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研究。
November,2008第21卷第6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Vol.21No.6 2008年11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休闲农业又称观光休闲农业[1],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与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
随着重庆市经济的发展,旅游活动的日趋频繁,旅游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步增大,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心不断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资源富集的乡村转移,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成为人们推崇的新型旅游方式,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
重庆是全国优秀的旅游城市,“十一五”期间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2]:把重庆建成为中国旅游强市、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旅游中心奠定基础。
因此,发展重庆市休闲农业,推进农村旅游经济持续发展,是将重庆建成中国旅游强市面临的重大任务。
1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背景1.1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概况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早,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成立,标志着世界农村旅游的诞生。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日趋成熟,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重视。
1951年法国第一个农家旅舍开张,1952年,政府开始向家庭农舍提供优惠贷款及其补贴。
目前,全法国乡村农舍整修翻新补贴每年投入18亿欧元,平均每个农舍投入5万欧元。
美国对休闲农业有一系列扶持政策,农业部有多项基金,供发展休闲农业申请。
并于1992年建立了非营利性组织———国家乡村旅游基金,主要从事项目规划、募集和发放资助、提供宣传。
第二,管理规范。
法国家庭农舍联合会的“法国家庭农舍”品牌机构定期派专人检查农舍经营质量,对农舍周边环境、软硬件设施、房间舒适度以及各项服务进行考核,并分成5个等级。
第三,发展水平较高。
日本已发展三种都市观光农业模式:一是观光型农业,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风光,吸引游人参观体验;二是设施型农业,即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设施,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三是特色型农业,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依托先进的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
日本千叶县花果之乡建立了乡村旅馆[3],供旅游者食住,让旅游者采摘草莓、水果,购买新鲜果蔬,参观农场制造酸奶、冰激凌、乳制品加工等过程。
大阪有70多个观光农园,有市民农园、科技教育农园、农业文化园馆等。
法国有1.6万户农家旅馆,有3000多家联合经营组织,其收益相当于法国旅游业的1/4。
意大利农业旅游不仅具有观光特性,还具有教育、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
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出租给城市居民,可从事家庭园艺、种花、种树、种菜,体验生产的乐趣,享用新鲜蔬菜等安全食品。
西班牙也积极发展农村旅游,给旅游者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多种休闲旅游项目。
美国东部有1500多个观光农场,每年有近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龙良碧(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重庆400067)摘要: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旅游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阐述了重庆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背景,分析了重庆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提出了重庆市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模式:田园农业旅游,农业科技游,民俗风情游,参与体验游,农家乐旅游。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重庆市中图分类法: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90(2008)06-0086-0586··2000万人前往度假。
国际农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繁荣了世界农村经济,促进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
1.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概况我国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发展较快。
为了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国家旅游局在2004年至2007年分三批公布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006年7月,国家旅游局提出了我国农村旅游的发展目标[4],至2010年,力争在全国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1000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
2007年10月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2007年12月,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主办的中国休闲农业网开通,旨在更好地宣传乡村旅游,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在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国休闲农业涌现出了一批旅游精品。
成都市锦江区成功打造了“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乡村旅游“五朵金花”,2008年3月开放了“民俗鸟类园”,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成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北京市近郊发展了农业科技园、花卉观赏园、垂钓乐园、瓜果采摘园等体验休闲农业,在远郊山区发展休闲疗养、民俗旅游、休闲旅游、果品采摘等生态文化旅游。
2007年“十一”黄金周,北京城区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休闲度假方式的占70%,全年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163.5万人次。
浙江省2006年休闲观光农业区(点)达到2398个,旅游观光收入达20.2亿元。
湖南省较大的休闲农庄近450个,年收入超过25亿元。
上海崇明岛、浙江舟山、广东珠海、江苏昆山、辽宁大连等地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据统计[5],全国现有1万多个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点),150多万家农家乐,直接从业的农民近400万人,年实现旅游收入3000多亿元,其中农民直接获益1200亿元。
全国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规模均超过6000万人次。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度假的主要产品,成为拉动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产业。
2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条件重庆市自然山水绮丽,农业景观多样,农耕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区域交通便捷,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条件。
2.1自然景观优美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貌类型复杂,河流纵横交错,峡谷幽深众多,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截至2006年末[6],全市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63个,其中AAAA级旅游景区27个,AAA级旅游景区11个,AA级旅游景区21个,A级旅游景区4个。
以AAAA级旅游景区为例,78%的旅游景区分布在农村或城郊,22%分布在城市内部,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2.2农业景观多样重庆市农村地域广大,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历史悠久,农业景观多样。
截至2005年底[7],全市共有旅游农业景点5315个,其中以森林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景点有720个,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景点有3650个,以养殖场、设施农业、田园风光为主的景点255个。
截至2007年底,全市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见表1):重庆市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多样的农业旅游景观,为丰富重庆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打造休闲农业的旅游精品提供了基础条件。
2.3民俗文化丰厚重庆市共有49个少数民族,主要散布在农村。
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与传统文化,如土家族的摆手舞、赶年、唱傩戏、花灯;苗族的赶秋节、踩山节;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等民族习俗和活动;土家吊脚楼和苗族刺绣、蜡染也独具特色。
此外,还有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等。
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成为重庆市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旅游资源。
2.4客源市场广大2006年,重庆市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2007年,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用于服务性消费支出3132.01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28.8%,人均旅游总花费达584.35元,较2006年增长15.6%,旅游消费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消费内容。
重庆市又是一个具有3100多万人口的直辖市,城镇人口约1300万,表1重庆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批准年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4年垫江牡丹生态旅游区、永川黄瓜山百里果香、北碚金果园生态旅游区、璧山古老城生态农业园区、皇田现代农业观光园、潼南东升茶山农业观光园2006年重庆市忠县柑橘城、永川秀芽茶叶观光基地、丰都佛建(农场)生态观光园2007年重庆黔江蒲花河农业观光园、重庆九龙坡区天醉园87··休闲农业的出游率较高,休闲农业消费群体较大。
此外,市外客源市场开发潜力大。
2006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847.15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60.32万人次,国内旅游者6787.19万人次,这是重庆市休闲农业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
2.5区域交通便捷重庆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交通方式齐全、交通网络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截至2006年底[6],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0.03万km,其中高速公路778km,一级公路369km,二级公路5940km,三级公路3910km。
全市达到乡乡通公路,行政村通达率为59.6%。
2007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49㎞,高速公路网密度为1.3km/100km2,居西部第一位。
铁路交通形成了以成渝铁路、襄渝铁路、川黔铁路、渝遂铁路、渝怀铁路为干线的铁路运输网络。
航空交通已拥有国内大型航空枢纽———江北国际机场,与60个国内大中城市及香港、澳门通航,并开通了至曼谷、名古屋、首尔、新加坡等国际航线。
重庆内河航道里程4337km,其中二级航道515km,是长江沿线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通道。
2.6政府高度重视重庆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指出,要积极发展农业旅游,重点推出温泉、休闲、度假和农业旅游。
2006年,重庆市旅游局、市农办、市商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重庆市旅游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2008年为重庆市“乡村旅游年”,出台了《关于促进农家乐发展指导意见》,确定到2010年,全市将建立农家乐市级示范片区10个,星级农家乐200家。
2007年,重庆市商委出台了《重庆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和《重庆市农家乐经营服务范围》文件,为星级农家乐评定、规范农家乐服务起着重要作用。
2008年5月,重庆市旅游局又出台了《重庆市乡村旅游示范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试行)。
为了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8],重庆市将投资128亿元,重点建设十大乡村旅游项目。
至2008年8月,十大乡村旅游项目累计投资约25.09亿元。
重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便捷的区域交通条件,广阔的客源市场,为推动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