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大纲课程编号:112000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学期:第2学期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学时学分:本课程总学时54,共3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与其它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普通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之前要先学好普通心理学;其次,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部分;再次,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二、考核的对象和目的本课程考核的对象为学前教育专升本学生。
目的为考核专科层次的学前专业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程度,为其能否进入本科学习提供重要参考。
三、考试范围及分值分配考试范围及分值分配表四、推荐教材和参考书推荐教材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推荐参考书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五、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1.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识记: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和意义,并能正确表述。
理解:科学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并能正确解释。
分析:能运用儿童心理理论对儿童心理的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运用:在掌握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一般性的问题。
2.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核知识点和基本要求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
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的层次要求的分数大致比例参考考试范围和分值分配表。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
试题难易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
每份试卷中不同的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一般题型用: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单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
题型供参考,命题老师可根据实际自行选择。
(5)考试方式采用闭卷。
六、主要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理解】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分析】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分析】第二节幼教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理解】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理解】第三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9969、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理解】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理解】三、儿童教师研究儿童的方法【运用】【考核要点】1.分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2.理解和分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3.理解研究儿童的方法第二章新生儿心理的发生【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一、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理解】(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1.身体特点2.神经系统的特点二、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分析】(一)无条件食物反射(二)无条件防御反射(三)无条件定向反射(四)抓握反射(五)巴宾斯基反射(六)惊跳反射(七)强直性颈反射(八)行走反射(九)游泳反射三、条件反射的出现和心理的发生【分析】四、教育应该从零岁开始【理解】【考核要点】1.理解并分析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2.理解并分析新生儿条件反射的出现和心理的发生第三章婴儿心理的发展【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婴儿的生理发展一、身体的发育【理解】二、神经系统的发展【理解】(一)婴儿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二)婴儿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三)条件反射建立方式的变化第二节婴儿动作的发展一、动作发展的规律【识记】(一)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二)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三)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四)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二、躯体和下肢动作的发展【理解】三、手的协调动作的发展【分析】(一)本能的抓握(二)眼手协调(三)手的动作逐渐灵活,成为认识活动的器官第三节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一、亲子关系与婴儿心理的发展【分析】(一)母子交往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婴儿交往行为的发展(三)婴儿人之情感的发展和言语发展的准备二、婴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理解】【考核要点】1.识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2.理解并分析婴儿躯体、上下肢动作的发展3.分析亲子关系与婴儿心理发展的关系第四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一、身体发展【理解】二、神经系统的发展【分析】第二节先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一、走、跑、跳【分析】二、手的灵活动作【分析】第三节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一、实物活动在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运用】二、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分析】(一)言语真正形成(二)思维能力出现(三)自我意识的萌芽【考核要点】1.分析先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特点2.分析先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3.分析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第五章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一、身体发育【理解】二、神经系统的发展【识记】(一)脑结构的发展1.脑重增加2.神经纤维增长3.神经纤维基本髓鞘化(二)脑机能的发展1.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2.条件反射易建立,而且比较巩固3.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加强,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进一步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活动的发展一、游戏【理解】(一)游戏是怎样一种活动(二)游戏的主要心理结构1.想象2.直接兴趣和愉快的情绪3.动作和言语(三)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四)游戏的发展1.游戏的内容逐渐丰富、深刻2.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日益复杂,集体性逐步增强3.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二、学习和劳动【理解】(一)学习(二)劳动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一、儿童心理的一般特点【理解】(一)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二)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三)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情绪二、幼儿园小班阶段的心理特点【识记】(一)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二)爱模仿(三)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三、幼儿园中班阶段的心理特点【识记】(一)爱玩、会玩(二)思维具体形象四、幼儿园大班阶段的心理特点【识记】(一)好学、好问(二)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三)个性初具雏形【考核要点】1.识记神经系统的发展特点2.理解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3.识记幼儿园小中大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理解】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理解】三、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理解】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一、视觉【理解运用】(一)视觉的发生1.对光的察觉2.是觉得集中(二)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2.颜色视觉二、听觉【理解运用】(一)听觉的发生1.胎儿的听觉反应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二)听觉的发展三、触觉【理解运用】(一)触觉的发生(二)触觉的发展四、味觉和嗅觉【理解分析】第三节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一、空间知觉【理解分析】(一)方位知觉1.方位知觉的发生2.方位知觉的发展(二)深度知觉二、物体知觉【理解分析】(一)形状知觉(二)大小知觉三、时间知觉【理解分析】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3.儿童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四、观察力【理解分析】(一)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性2.持续的时间3.系统性4.概括性(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第四节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一、学前儿童的获得【理解】二、知识经验【理解】三、语词【理解】(一)词使儿童理解所感知的事物(二)词使儿童对事物的感知更加细致准确、迅速、完整(三)成人额度语言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感知【考核要点】1.理解学前儿童各种感觉发生与发展的特点2.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发生发展特点进行适宜的发展指导3.识记、理解并能分析学前儿童各种知觉发展的特点4.掌握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第七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意义一、理解注意并不是一种心理过程【理解】二、注意的功能【理解】(一)选择功能(二)监督和调节功能三、注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理解】1.注意使儿童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更清晰、更丰富的信息2.注意是儿童活动成果的必要条件3.从小培养儿童的注意力非常重要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一、注意的发生【理解分析】(一)原始的注意行为(二)无意注意的发生与早期发展(三)有意注意的萌芽二、注意的发展【理解分析】(一)无意注意的发展1.无意注意的概念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人本身的状态3.无意注意的发展:婴儿、先学前期、儿童期(小班、中班、大班)(二)有意注意的发展1.有意注意的概念2.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3.有意注意的发展:婴儿、先学前期、儿童期(小班、中班、大班)(三)注意品质的变化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转移3.注意的广度4.注意的分配第三节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一、引起儿童分心的主要原因【理解识记】(一)无关刺激的干扰(二)疲劳(三)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二、防止儿童注意分散【运用】(一)幼儿教师方面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二)家长方面1. 制定并严格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2. 适当控制儿童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3. 不要反复地向幼儿提要求4. 要求、鼓励幼儿做事到底,有始有终【考核要点】1. 理解注意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2. 理解并分析儿童注意发生与发展的特点3. 理解并识记引起儿童分心的主要原因4. 掌握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方法,能够运用于实际案例分析第八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记忆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记忆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理解】二、记忆是想象、思维产生的直接基础【理解】三、记忆影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理解】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发生与早期表现【识记分析】(一)记忆发生的指标(二)胎儿的听觉记忆(三)新生儿记忆的表现(四)婴儿的记忆1. “客体永恒性”观念的产生2. 延迟模仿行为的出现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理解分析】(一)两方面的变化1. 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2. 记忆容量逐渐扩大(二)质方面的变化1. 记忆态度的形成2. 记忆内容的扩大3. 记忆策略的掌握第三节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及记忆力的培养一、儿童记忆的年龄特征【理解分析】(一)记得快忘得也快(二)记忆不精确1. 完整性较差2. 容易混淆3. 无意识记效果较好4. 形象记忆占优势5. 较多运用机械记忆二、儿童记忆力的培养【运用】(一)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记忆的积极性(二)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中世纪材料(三)教幼儿学会运用记忆方法或策略(四)引导幼儿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五)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考核要点】1. 理解及意义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2. 识记并能分析儿童记忆的发生与早期表现3. 识记、理解并分析儿童记忆的年龄特征4. 运用儿童记忆的年龄特征培养儿童的记忆力第九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想象的发生及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想象的发生【理解】(一)想象产生的条件(二)儿童想象的萌芽状态及其表现二、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理解】(一)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二)想象是理解的基础(三)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一、儿童的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识记】(一)儿童的无意想象1. 想象的主题不稳定2. 常常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二)儿童的有意想象1. 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哟以想象2. 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3. 注意培养幼儿的有意想象二、幼儿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识记】(一)幼儿再造想象1. 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或根据外界情境而变化2. 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极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二)幼儿的创造想象1. 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再造想象中出现了创造性因素2. 儿童的创造想象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三、儿童的想象与现实【识记】(一)想象脱离现实(二)想象与现实相混淆四、发展幼儿想象的策略【应用】1. 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2. 启发、鼓励,正确引导3. 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考核要点】1. 理解想象的发生及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2. 识记幼儿的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想象和现实3. 掌握发展幼儿想象的策略第十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思维的发生及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思维的发生【理解】(一)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二)思维发生的指标(三)思维的发生1. 表意性动作的间接性2. 工具性动作的概括性二、思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理解】(一)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认识过程发生重要质变(二)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使儿童的个性开始萌芽第二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中动作、形象和语词关系的变化【理解识记】(一)动作和语言关系的变化1. 思维是和语言相联系的2. 随着儿童言语的形成和发展,动作在思维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渐下降,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