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 ppt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 ppt课件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么年?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5 6789 0123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如: 2071年(尾数1表示天干数是“辛”) 2071/12=172…… 7(余数7表示地支数是“卯”) 验证:请问1949年是什么年?
战》 (“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
纪年 序数纪日法 纪时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项脊轩志》 之 特殊称谓纪日法
★初一:朔
纪日 ★十五:望 ★十六:既望 ★月末:晦 传统节日纪日法
元日----- 正月初一
传 上元、元宵-- 正月十五
统 七夕、乞巧-- 农历七月七 中秋----- 八月十五
1、《古代文化常识》是人教版高中语 文必修五梳理探究的第二课。
2、这节课我主要从纪年纪月、姓名字 号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梳理探究。
3、编写意图:通过梳理,将知识系统 化;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加深学 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明白理 解古代文化时要立足现代社会,持 “古为今用”的态度。
3、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 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 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成人后,称 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A、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 和阐明的作用。即协同关系。
3、五更报鼓计时法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与下列纪时名称有关的诗句
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王昌龄《芙蓉楼送 辛渐》)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暮春:暮春之初。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
2、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开始有年号纪年的?
汉武帝时期,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
3、哪一个朝代用一个年号纪年的时间最长?
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1722年, 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
4、年号的长短和社会治乱之间有何关系?
通常社会动荡的年代皇帝频繁更换年号,企图借 更换含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如北宋末年、 南宋末年,当然最终还是难逃亡国的命运。另:国号 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

干支纪年法
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纪年 纪时
之 纪年
帝王纪年法
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年号干支兼用
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1、古人是如何运用天干地支纪年的? 2、中国古代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年号纪年的? 3、哪一个朝代用一个年号纪年的时间最长? 4、年号的长短和社会治乱之间有何关系?
1、古人是如何运用天干地支纪年的?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自主学习
姓名 字号
阅读第96页“姓名字号” 部分,梳理姓、名、字、号 分别指的是什么。
1、也叫姓氏; 2、春秋以前,姓氏分开; 3、秦以后,姓氏不分; 4、汉代,统称为姓。
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
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 的人命名;
二 时












时 辰












现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代- - - - - - - - - - - -
时1 间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 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古人直称姓名有三种情况: (1)用于自称: 庐陵欧阳修 (2)用于给人作传记: 廉颇者,赵之良 将也。 (3)用于厌恶的人:
不幸吕师蒙构恶(è)于前
1、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 长者给取的,只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2、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 般在15岁行笄(jī)礼。

重阳节--- 九月九
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哪些涉及古代传统节日?
日 称
上元: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 重阳: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
谓 中秋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1、十二地支纪时法
1个时辰=2个小时
纪年 纪时
之 纪时
2、天色纪时法
十夜 鸡 平 日 食 隅 日 日 晡 日 黄 人
序数纪月法
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孟仲季纪月法
纪年 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 纪时 称为孟、仲、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
之 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纪月 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
作孟夏、仲夏、季夏; 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干支纪日法
如: 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崤(xiáo)。《崤之
1、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2、在此之前,学生对古代文化常 识有所涉猎,但知识零零散散, 没有总的概念和系统的认知, 更谈不上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 体、以知识为主线的教学“三主” 原则 。
教学策略:“学案教学法”。
子瞻,孟秋朔,巳时。
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中“纪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配法: 干支配, 单配单, 双配双, 始甲子, 终癸亥。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纪时”和“姓名字号”的相关知

识; 通过课堂练习、小组合作交流,

探究规律,加深对所梳理知识

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学习,增强对传统文

化的热爱之情。明白传承古代文 化时秉承“古为今用”的态度。
自主学习

阅读第95页“纪年纪时”

部分,梳理古人纪年、纪月、 纪日、纪时分别有哪些方法,

请分别举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