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以书信的形式专门写给中学生的。
内容概要:一、谈读书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
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于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
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
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的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的方法便用不着说。
个人天资习惯不同,哪种方法收获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
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绝不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二、谈动文章主要讨论了用“动”来解除个人烦恼的问题。
开篇先从有些人心存“烦恼”入手,写般人的厌世哲学;也谈自己有时也很烦恼。
接着表明“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的观点,然后用“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解说自己观点的正确,以此证明有烦恼的人不要忘记用“动”来解除自己的悲伤情绪。
三、谈静文章是从“感受”的角度讨论人生的快乐。
开篇讨论了“感受”的内涵,即感知到对象、对象引起人的心灵的反应、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等,然后讨论“领略”能够让人生更快乐的道理;接着讨论“静趣”,即“静”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趣味。
最后,讨论了“静的修养不仅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的观点。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本文是在当时中国的中学生只会空喊口号而不能走入民间的情况下写的。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叶楚伧、恽代英等人如何对待国事的问题,并列举了上海大同大学不鼓励学生参加爱国运动的章程等。
然后讨论当时国人的通病,即只煽动“类我”的观点,作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作为中学生要敢于走人民间,要敢于放下架子,要敢于从自身找出个人的错误等。
五、谈十字街头文章开篇解说了“走向十字街头”的两层含义:一是从前的学生、士大夫们力求与世隔绝,但成就空疏虚伪,所以近代哲学家就极力提倡与现实生活接触;二是学术思想要走入民间,接着分析“走向十字街头”后我们应该如何做的问题,因为学术思想容易世俗化。
随后作者讨论了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冲破习俗的重要意义,即如果没有人打破习俗,人类早就会被乌烟瘴气闷死。
最后,作者提倡人们要敢于打破偶像,要敢于亮出自我,不能淹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中。
六、谈多元宇宙本文讨论了“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
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的观点。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论述了“道德的宇宙”“科学的宇宙”“美术的宇宙”“恋爱的宇宙”各自的特点。
最后点明作者的想法:“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圣贤少,“科学的宇宙”里绝对真理不易得,“美术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爱人更是凤毛麟角。
七、谈升学与选课本文讨论中学毕业后会遇到的两个问题,即升学和选课。
作者把升学问题分为选校、选科两个问题,然后先讨论当时中国大学的特点,并强调上大学不能把文凭当作找饭碗的敲门砖;而后讨论选科的问题,作者强调选科要根据自己的兴趣。
最后,作者讨论之所以选校、选科要按自己的兴趣,是因为生活本身是一种享受,与自己的兴趣密切相关。
八、作文本文主要探讨了作文是可以通过练习提升能力的。
作者在论证这个观点时,列举了托尔斯泰不断修改自己的小说以及福洛伯教导莫泊桑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的事例;还使用类比手法,讨论学画可以临帖的道理;最后指出学写作文还要注重写生,勤写描写文和记叙文等。
简言之就是写作文要注重积累、反复修改、不断实践。
九、谈情与理本文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强调了情感比理智更重要。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先讨论了“规范和事实”之间的关系,着重指出如果规范不根据事实制定,就不可能实现,也没有意义;接着讨论“情感的生活”比“理智的生活”更加幸福的道理。
后又讨论“问理的道德”和“问心的道德”的区别以及“孝”的内涵等,以此得出结论: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
十、谈摆脱本文认为生命旅途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但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
世间有很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
世间也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
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
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
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
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开来。
消极说是摆脱开来,积极说便是提得起,抓得住。
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十一、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文章开篇对比描写“我”和一群美国人看《蒙娜丽莎》态度的不同,引出对中世纪的“慢”与现世纪的“快”的深入讨论,并用中世纪的大教堂与现世纪的钢铁房屋、手工湘绣和机械编织的杭绣的区别来讨论“效率”,最终得出结论:“效率”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所以我们能欣赏一般人的空想、能景仰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的人。
十二、谈人生与我本文主要探讨作者对看待人生的两种态度的看法。
开篇先介绍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第一种是站在前台看待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看得和旁人、鸟兽虫鱼一样,认为我们是最重要的。
第二种是站在后台看待他人的人生,把人和物一律看待,看人生的悲喜剧。
接着从草木虫鱼的身上得出我们的人生态度,不在生活以外求别的生活方式和目的,无论是生活幸运还是遭遇磨难都无伤天地之和,生活就是生活本身等;并强调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与人类相比都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观点。
最后,文章讨论“人生的价值在于人生有悲剧”的观点。
十二封信里,朱光潜先生谈得最多、最着重的问题是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用《谈人生与我》《谈动》《谈静》《谈摆脱》等四封信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阐述了自己看待人生的方法。
朱先生在信中还表白了他评估人生的价值标准,这是他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价值标准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重视个性,其二确认人的理想和伟大人格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艺术特色:1、文字简洁而意味隽永(1)善于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如《谈动》中,在讨论人内心中的“烦闷”时,作者以自己为例,写到:“在心气和平时,我景仰希腊廊下派哲学者,相信人生当皈依自然,不当存有嗔喜贪恋;我景仰托尔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宥与爱;我景仰白朗宁,相信世间有丑才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
(2)善于使用整齐的语句。
比如《谈动》中,“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用整齐的句式表达“解愁”的方法;再如《谈静》中,“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用整齐的语句表述不同的人对同一种事物的不同看法等。
再如《谈十字街头》中的“儒家的礼教,五芳斋的馄饨,是传说;新文化运动,四马路的新装,是时日尚”等。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述更有说服力(1)善于列举名人事例说明道理。
比如《谈读书》中列举了孙中山、富兰克林等名家的读书事例证明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在《谈动》中,列举晋人陶士行的故事;在《谈作文》中列举托尔斯泰、小泉八云等人的事例中。
(2)善于使用引用论证的手法。
比如《谈静》中,引用朱熹的诗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俳句以及陶渊明、嵇叔夜、王摩诘等人的诗句等;再如《谈十字街头》中,列举了雪莱、卡莱尔、罗素、路易·笛铿泰戈尔、甘地等人。
(3)善于使用类比论证。
作者在论证自己观点时,很注重深入浅出,通过使用类比论证的方式把深奥的道理用生活中大家熟知的现象加以分析。
比如《谈十字街头》中,作者在论述“道德”时,用“说一个幻想是道德的,或者说一幅画是不道德的,是无异于说一个方形是道德的,或者说一个三角形是不道德的,同为毫无意义”来类比论证“美术的超道德”性(5)善于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
作者讨论问题最常用的论证手法就是使用对比的手法。
比如《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就用自己欣赏《蒙娜丽莎》和美国人走马观花看《蒙娜丽莎》对比来论证。
再如《谈人生与我》中,用第一种和第二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对比等。
成语积累:问道于盲:向盲人问路,比喻向毫无所知的人求教。
高风亮节: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
伤风败俗:败坏风俗,多用来谴责道德败坏。
大逆不道: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
乌烟瘴气:形容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
物竞天择: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相互竞争,通过自然选择,能够适应地生存下来。
后也指人类社会优胜劣汰的规律。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煞有介事: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登峰造极:登上峰顶,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造:到)。
涣然冰释: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装腔作势: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情态。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泛指把一切完全取消(表示不再作数或不再计较)。
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体无完肤:①形容浑身受伤。
②比喻论点被全部驳倒或文章被删改得很多。
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处境越来越糟。
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