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文献信息基础知识(1)
第二章 文献信息基础知识(1)
知识
知识来源于信息,是信息中最有价值的部 分。人类获得知识后,再将这些知识用来指导 实践,又能创造新信息,获得新知识。 简而言之知识是理性化、系统化了的信息。
知识与信息的区别
信息不等于知识,只有将反映自然现象和社 会现象的信息经过加工,上升为对自然和社 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这种再生信息才能 构成知识。也就是说,知识是信息中最有价 值的部分。 举个例子: 今天气温是0℃(信息而非知识) 水在0℃以下结冰(既是信息又是知识)
知识与信息的关系
信息是知识产生的原料,知识来源于信息,是信 息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信息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而且还要根据所获得的信息组成新的知识。 知识的传递和交流,也必须依赖文字、语言、符 号、代码、图像和实物等消息的表现形式进行表 现。
2.1.3 文献(document/literature)
信息来源的第一种说法:
信息来源的第二种说法:
还有学者认为“信息”一词出自陈寿 《三国志》中的“正数欲来,信息甚大 ”。
这个信息指的是音讯或消息。正数不是正 数负数的意思。中国古代数大多指的是:迷信 者所谓的“天运”、“命运”。因此正数可以 理解为天意,天数。
信息的特征:
(1)信息的可传递性——是信息最本质的 特性
2.1.1 信息
2.1.2 知识
2.1.3 文献
2.1.4 信息、知识与文献之间的关系
2.1.1 信息(information)
汉语中:“信息”一词是两个字---“信”与 “息”两字的意思相近。 “信”:侧重于消息,征兆; “息”强调情况,音讯; 两者合用,指的是“消息、音讯”的意思。 《辞海》(1980年版)对信息的解释是: 1. 音讯,消息 2. 通讯传输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消息和 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献”,这就将图书、连续出版物、声像和缩微资料等
均包含进来了。
记录的不同方式(刻、写、印、摄、 录等)及记录时采用的不同符号(图形、 文字、代码等)使文献变化万千,丰富 多彩。
不同载体的各种文献
(2)文献构成的三要素
(1)信息内容(知识) (2)信息载体(载体) (3)信息符号(记录) 知识、载体、记录是构成文献的三要素: 知识是文献的实质内容; 载体是文献的外部形式; 记录则是信息内容的一种人工编码,是联 系知识与载体的手段。 三要素缺一不可。
1.确定大庆的大概位置。
王进喜(王铁人)的照片:身穿大棉袄,鹅毛 大雪,黑土地
日本人据此分析:大庆应该在东北,否则不会下这 么大的雪,土壤不会是黑色。但是还是不知道大庆确 切在哪里。
《人民日报》有一个报道说:王进喜同志到了 马家窑,说了一声好大的油海啊!我们要把中 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
4.从海量信息中准确、迅速地获取所 需信息
首先选择检索工具;其次确定检索途径、检索词;最后 制定检索式,进行检索。 案例1:检索某人近2年来论文发表情况 方法:选择检索工具:CNKI或维普、万方等 以“作者姓名”为检索途径 限定论文年限为“2009-2010” 案例2:了解国内哪些高校开公共管理学院 site:
如果通过文献、光盘等载体储存信息,使 之随时间流逝而传递下去,称为时间传递; 如果通过通信传输系统传递,称为空间传 递。
(2)信息的可扩充性——物质和运动不止, 信息不断产生。
(3)信息的可变换性——从一种载体 流向另一载体,并附着其上。
例如同一事件可以用文字、电视画 面或广播电台播音报道。(图片信息、文 字信息、视频信息、声音信息)
科研人员收集信息在整个科研工作中所占的工作和 时间比例为5-15%,而美国为59%。 我国科研人员中能阅读外文资料者占30%左右, 90%的人从未受过信息培训,近20%的人对信息检 索还一无所知。
通过文献检索,可以找出研究问题所在, 明确问题价值,避免重复劳动。 通过文献检索,可以跟踪学术最新动态
5.挖掘分析文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经典案例1: 日本人发现我国大庆油田具体位置、产量过程 经典案例2: 三菱公司抢占中国汽车市场
案例1:日本人发现我国大庆油田具体位 置、产量过程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对外严密封锁大 庆油田的信息,地图上没有大庆。日本人 无法获得大庆油田的信息,于是开始研究 所有关于大庆的零星情报。通过对这些信 息的分析,获得了关于我国大庆油田开发 的具体信息。步骤如下:
3.掌握已有的事实、数据
通过事实、数据分析问题 用事实、数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人物、言论、统计资料、研究文献等
案例:了解南阳师范学院近2年科研情况
分析:从获得项目、论文发表、图书出版、专利申请等入手
项目: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校级等 论文:中文论文,外文论文(SCI,EI,ISTP等) 图书: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录范围较全,国家图书馆自1916年开始 获权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 最终将自己所获取数据进行分类汇总,了解我校师生科研情况。
3.推算产油量和石油需求量。 1966年,王进喜同志光荣地参加了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
根据这一消息,日本人说大庆一定出油了,假如不出 油,王进喜当不了人大代表。
根据《人民日报》上一幅钻塔的照片,以钻台 上手柄的架式与几位操作工人手臂的对比,算出 油井的直径是10多厘米,根据直径推算每天产油 量。
结合中国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数据,把该年 产油量减去上一年产油量,就得出大庆的石油产量,算 得很准。日本还预测,大约在1980年以后中国的工业将 有较大发展,需要大量石油。
4.提前设计适合中国专用的石油设备。
日本人根据中国当时的工业水平预测,中国无 法自行设计制造石油设备,必然会向世界公开招 标。
在国外,“文献”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Documentun”,英文写为“Document”,指的是包括
印刷品在内的一切文字记录,如碑文,古钱币上的图
文等。英文“Literature”也称为“文献”,但内涵要 比“Document”小,仅指图书资料。 国际图联(IFLA)制定的《国际标准书目著录( 总则)》中认为文献“是指以任何实体形式出现的文
2.1.3 文献 (literature or document)
(1)文献定义 ◆我国国家标准局颁布的国家标准GB4894-85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古代,文和献各有自己的含义:
“文”是指典籍,即国家重要法典或典 册和书籍的总称;
“献”通“贤”,是指见闻广博、熟悉 掌故的人,也可理解为对贤人语言的记 录和传播。
具有广泛影响的定义为:“信息是指应
用文字、数据或信号等形式通过一定的传递
和处理,来表现各种相互联系的客观事物在
运动中所具有的特征性内容的总称。”
关于信息的起源
目前在学术界有两种代表性观点:
其一为“李中说”,即许多学者普遍认同的一 种观点,认为“信息”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中 《碧云集〃暮春怀故人》中的“梦断美人沉信 息,目穿长路倚楼台”。
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选题 (二)、文献回顾 (三)、确定研究内容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四)、选择研究方法 (五)、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六)、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 文献信息基础知识
1.信息、知识、文献 2.文献类型 3.文献发展的趋势 4.信息检索的类型 5.检索工具 6.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2.1 信息、知识与文献
信息定义的多样化
21世纪是信息化世界,信息是当今世 界使用频率最高、极时髦的词语之一。
“信息是一切思想、事实和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它们 以各种方式进行了记录和传播。” ——美国图书馆学会的信息专家 “信息意为消息、情报、知识、资料、数据等”。——美 国威尔伯· 施拉姆:《传播学概念》 “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 外部世界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总 称。”
2.1.4 信息、知识、文献的关系
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知识是信息的系 统化,而文献则是知识的表达形式之一。三者之间 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文知识来源于信息 文献是存储、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
文献信息检索的作用
1.保证科学研究的继承性和创新性,避免重 复劳动 2.节省信息查找时间,提高科研效率 3.掌握已有的事实、数据 4.从海量信息中准确、迅速地获取所需信息 5.挖掘分析文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6.促进专业学习,实现终身学习
2.1.2 知识(Knowledge)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知识是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 认识和经验的总结。
自然科学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 思维科学知识 技术科学知识
从信息的观念来看,知识来源于信息,是信 息的一部分。是优化了的信息的总汇和结晶。 见图示:
信息 实践活动、 大脑的思 维活动 分析与综合
日本人分析,马家窑就是大庆的中心;“好大的 油海”暗示油田的储油量很大。
2.确定大庆的中心位置。
《人民日报》报道说:中国工人阶级发扬了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大庆的设备不 用马拉车推,完全是肩扛人抬。
日本人分析:油田不会远离火车站,远了就拉不动 设备。 后来日本派了一个经济间谍以游客身份到东北,研 究铁路线,发现了油罐车,顺着铁路找到了离马家窑 不远的车站。
1.保证科学研究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避免重复劳动
我之所以比别人看的远,是因为我站在巨 人的肩膀上的 。——牛顿 一项科研成果中95%是别人的,5%是个人 创造的。
信息意识不强,可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财 物和时间的浪费。
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各类科研和 革新课题中有50%左右是重复国外已有的成 果;国内课题彼此重复的约占三分之二。全 球由于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及时的科技信 息资料,造成重复研究所引起的浪费占科研 经费的10%,金额达百亿美元。
科学研究的特点
①科研的继承性:科研的继承性是指科研 是传承、连续、终身学习的不断认识过 程,是科研工作者一代一代进行探索、 不断发现真理并累积科学知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