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

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
……无不让我们心驰神往。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
墨客争相借景抒怀——寄情山水则生绵绵情思,抬
头望月则发无限感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短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
文,借山水、明月感受两位古人心灵的律动。 http://www.LSPJ
知识备查 承天寺
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 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寺。苏东坡曾谪居黄州 ,其间写下此文。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
27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 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 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 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 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 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 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 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 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 郁寡欢之情。
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什么作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绘庭 院景色。写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 交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真可谓月光如水,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古人常用竹柏比喻君子、友人,苏轼借景抒情,表 达了他与张怀民深厚的友谊。
八年级语文上册
11 短文二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
想感情。(重点)
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
的执着情怀。(素养)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
http://www.LSPJ
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精读细研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 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 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 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 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领悟这 种奇丽的景色了。
28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精读细研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古义:季节。今义: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今义:萎靡。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

欲穷其林( 动词,想要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与)
动词,和
念无与为乐者(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只是。
大概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精读细研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 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 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 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 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 、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哪一 夜没有月光呢?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 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 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 书的一封信。
7
知识备查
文学常识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 于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 用。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 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 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 文学作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
http://www.LSPJ
http://www.LSPJ
预习检查
读一读
tuí
yuè
夕日欲 颓 沉鳞竞跃
qǐn

zǎo
未 寝 相与 藻

与 其奇者
xìnɡ suì
荇遂
bǎi
yuán
竹柏 猿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知识备查
陶弘景(456—536) 南朝齐梁时思想 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人。曾于句曲山华阳洞 隐居多年。隐居期间,“国家每有吉凶 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 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 ·陶弘景传》),有《陶隐居集》。
1.因乌台诗案被贬。 2.在黄州无权也无事。
结合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探寻到苏 轼超越孤独的旷达情怀。
合作探究
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 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 与人为伴。
合作探究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
单扇的门,泛指 门。这里指门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愉快的样子。
动词,享受。 于是,就。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考虑,想到。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睡觉。 共同,一起。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不是杂乱无章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 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仰视、俯察
平远的视角 极目远眺 晨 昏
静景 动景
合作探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有 怎样的表达效果。
画面:猿鸟的鸣叫声穿透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 ,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 色,并通过借古论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他 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 志趣。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我国有很多山川美景,或雄伟壮阔,或秀美瑰 丽。我们有时间要多四处走走,多感受祖国山川之 美,陶冶情操,开阔胸襟。
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 贬的失意官员 承天寺,是佛门之地,有一丝孤 独之感 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丝清冷之意
精读细研 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
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有谁 知道苏轼的这段经历吗?
写作特色
❶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
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感情的语 言,再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了读者审美 的兴致。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 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熔 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写作特色 ❷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 、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 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 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
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精读细研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柔美的化身,它挂在天上, 盈亏往复,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月色当空,观赏 者的心境不同,月亮的意境也就不同。月亮在我们 心中有童年的故事,有夜里母亲的催眠曲……随着 生活阅历的不断增长,月亮在我们心中还会有更丰 富的意蕴。
写作特色
叙事简洁,写景别致。
作者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时,只用“亦未寝” 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 章十分紧凑。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 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 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精读细研
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 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美 。
精读细研 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山之高 水之净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从静景转入动景
精读细研
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是按照怎样的 顺序将它们组织起来的?
表达效果: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 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 气息。
合作探究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