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得政治制度与特点我国早期奴隶社会得专制制度一、王位世袭制与内服外服制度1.早期“国家”得出现:(1)时间与地区: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得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得历史阶段。
(2)原因:生产力得发展。
(3)标志:金属器具得使用、贫富分化得产生、文字得成熟、城得出现与礼制得初步形成。
(4)政治形式:传说中得黄帝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设置官员,确定了初步得政治管理秩序。
2.“公天下”到“家天下”:夏以前,采用民主方式推举部落首领得制度被称为禅让制。
夏禹死后,她得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后代。
这样原始社会后期得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商朝建立以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3.夏商王权带有神秘色彩:夏商统治者为巩固自己得统治,把自己得行为说成就是天得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得方法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4.夏商得行政管理制度:夏商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得行政管理制度,史称内服外服制度制度。
商朝中央设有相与卿士,掌管政务。
地方封侯与伯。
二、等级森严得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得:为了进行有效得统治3、内容:一除外:除王畿以外得广大地区二核心:将土地与人民分封三类人:授予给王族、功臣与古代帝王得后代四等级: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得等级森严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诉职4、实质:西周国家政权得组织形式(简称政体)5、作用:(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得统治(2)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得政治格局,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得强国(3)有利于周文化得传播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7、弊端:受封诸侯在自己得领地内,享有很大得独立性,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8、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五霸得出现,标志着分封制得瓦解。
三.血缘维系得宗法制1、目得: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得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与土地继承上得矛盾。
2、含义:(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严格得大宗小宗体制(3)具体内容:1)周天子以嫡长子(正妻所生得第一个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得大宗。
2)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相对于天子而言为小宗,在本诸侯国内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3)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得大宗与小宗得关系。
4)由血缘关系得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得由宗法血缘关系决定得等级。
3、特点: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4、实质:就是用父系血缘关系得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得制度5、作用:(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得垄断与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得稳定与团结(2)巩固与完善了分封制,把国与家密切结合(3)成为传统思想得主要内容,影响深远6、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7、维系:为了维系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确立了等级森严得礼乐制度。
重难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得区别与联系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典例二】(2015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得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得政治制度就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确立与发展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得基础1.秦王统一六国1)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2)经过: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秦王朝。
2.拓展疆土1)北方:公元前215年,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
并修长城与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
2)南方:公元前214年,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与漓江水系得灵渠,统一岭南,在岭南置郡(桂林、象郡、南海),实施军事镇守与行政管理,这就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得开端。
3)西南:开辟了“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就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得开始。
3.秦朝统一全国得历史意义1)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得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得形成。
2)结束混战,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社会生产得恢复与发展,符合人民得共同愿望。
3)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确立奠定基础二.皇帝制得确立1.目得: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为了显示自己得权势与地位,将自己得权威罩上神得光环,她自称为始皇帝。
2.主要特征:皇权至高无上,高度集中(首要特征);家天下得皇位世袭制;皇帝独尊。
3.内容:统治者尊号为皇帝,只有其一人可以称朕,皇帝得命令称“制”或“诏”;皇帝得玉印称为“玺”。
4.评价:(1)积极方面:在封建社会得特定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形成与统一、封建经济与文化得发展以及反抗外来侵掠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皇帝制得发展形成极端腐败得封建专制,在中国历史上又起到了极大得消极作用。
5.地位与作用:秦始皇首创得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得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得不可僭越。
这就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得重要特征。
三.官僚体制得形成1.基础:战国官制2.实质:以皇权为中心得中央政权组织。
3.内容:“三公九卿”制:(1)“三公”: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掌管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在秦朝时,太尉并无实权,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上。
(2)“九卿”:丞相之下设置诸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事务,就是中国政府得职能部门。
秦朝卿并非九个,只就是习惯称九卿。
4.朝议制度:秦朝中央得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与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里,对于军政大事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5.意义:官僚政治结束了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得健康发展。
四.郡县制得全部推行1.推行原因:(1)分封制下,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得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遣,官位概不世袭,有俸禄而无封地。
加强皇帝得控制权。
(2)诸侯国拥有很强大得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就是地方行政机构,这种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得加强与国家统一。
2.出现:春秋时期郡县就产生了。
3.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4.地方官僚体制:郡守就是郡得最高长官,对上承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县得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守与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
5.意义:形成了中央对地方得垂直管理,实现了对地方政治得有效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也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得基础。
重难点二意,也无论您停在哪一段儿,她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就是基于她(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得管理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得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得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典例二】(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得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就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得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得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发展一.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得发展1.汉代中央集权制度得发展:(1)背景:刘邦布衣得天下,家族势力不强,并且错误得总结秦朝灭亡得教训。
(2)影响:形成了汉朝斑马式得行政管理,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景帝时出现七国之乱。
(3)改革:景帝时,武力解决七国之乱。
汉武帝在此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央集权制度得发展: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持续了一百多年,五代十国就是藩镇割据局面得延续,严重得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中央集权得加强:(1)军权得加强: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2)行政权加强: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3)财政权力得加强:地方赋税得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
,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4)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就是地方权力过于弱化,形成三冗情况,人浮于事。
4.元朝行省制度确立:(1)背景:汲取北宋人浮于事得教训,并且有效控制统治,管理辽阔得疆域。
(2)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边缘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同时受到中央节制。
行省(10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四川行省辽阳行省等中央中书省直辖):腹里):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3)意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得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就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得统一。
它得创立就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得重大变革,就是中国省制得开端。
二.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得发展1.汉朝君主专制得加强: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严厉处置犯有过错得丞相,重用身边得侍从,秘书等工作得人,让她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朝政,形成“中朝”,又称“内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得外朝相对应,进而削弱丞相权力。
我们把这种制度称为中朝外朝制度。
2.三省六部制得确立:(1)“三省”得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得先就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时期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得长官都就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互相牵制与监督,削弱了相权。
(2)“六部”得产生: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体制。
3.宋元三省六部制得发展:(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与三司使,分割宰相得行政权、军权、财权。
(2)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得三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就是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得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得继承。
重难点一君权与相权1.产生原因:宰相、丞相既就是帝王得政治助手,也就是朝廷中得总理大臣,由于决策与行政得倾向与方式不同,使君权与相权产生了矛盾。
2.相权削弱得过程:(1)西汉:汉武帝为改变丞相位尊权重得传统,采取了削弱相权得措施,一方面频繁更换丞相;另一方面又组成“中朝”(“内朝”)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得“外朝”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