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探析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深入影响着现代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重点关注的“议题”并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措施以促进本国“教育信息化” 的发展。
基于“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1]的战略判断,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将“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列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强调“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⑶。
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职教育目前仍然是我国国民教育领域中的“薄弱环节”,“教育信息化”推进存在诸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特别是作为“教育信息化”重要内容之一的“信息化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亟待改进。
一、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现实紧迫性毋庸置疑,从整体来看,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着多重发展困境,其突出表现为:生源危机。
目前进入到中职学校学习的大多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这种生源质量的“低层次”造成中职学校“管理难、教学难”的窘境。
“教师教得很无奈、学生学得很痛苦”已成为“常态”,“课堂失守”已成为中职课堂教学现状的“代名词”。
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是当下每一位中职人需要直面研讨的重要课题。
实践证明,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一)信息化教学有益于唤醒内心的渴望,使学生重拾对学习的自信。
自信是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职学生作为应试教育的“牺牲者”,丰富的“失败经历”使他们“厌倦学习、逃避学习”。
“差生”已成为中职学生的“标签”,“差生教育”也变成社会对中职教育的普遍“共识”。
面对这一特殊的群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选择信息化教学模式,借助于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重组教学过程,融入多种学习形式,构造多种信息交互,师生共同体验,创设一定时间、空间和心理环境下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3],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景认知、概念理解以及知识建构,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拓展视野的“旅程”,其内心便逐步产生对学习的渴望,自信心就会再次进驻学生的心田。
(二)信息化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学生形成“快乐学习”新体验。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认识水平低下”已成“既定事实”,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
要维系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对学习的自信,必须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使他们的学习过程前行顺畅、没有障碍。
选择信息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微课、动画、音频、视频、仿真、游戏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可有效地将“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大块知识碎片化、复杂问题分解化”[3],做到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就会学得愉快。
其中,在教学中融入“游戏”成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游戏”以其特有的娱乐、竞争属性,能为枯燥的学习过程增添趣味,真正实现“寓乐于教”,十分契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形成“快乐学习”新体验。
(三)信息化教学有益于创设真实生产情景,使学生增强专业实践“感知力”。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因此中职教育必须秉持“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形式。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而被置于重点保障的地位。
受中职学校“专业多样性”及现有物质条件的制约,专业实践所需的实训设备往往难以满足现实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利用“虚拟3D仿真技术”能够模拟真实场景,创设出与实际生产、工作过程相近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完全置身于与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环境中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面。
学生通过虚拟设备能够熟悉并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为今后参加真实实训或生产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可见,中职学校及教学对象的客观现状决定着采用“信息化教学”的紧迫性,主动适应现实要求是中职教育的应尽之责,也是中职教育达成育人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持续推进,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全新高度, 突出表现为:对中职学校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不断优化并达到较高水平。
一方面建成了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录播室等教学场所,配齐配足了计算机、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硬件设备;另一方面又搭建了网络化信息教学平台,提供了辅助教学的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
这种教学环境为信息化教学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开展的并不普及,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资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
通过对区域内相关中职学校的调研,笔者总结出中职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教师的信息化认知缺乏高度,信息化教学并未成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调查发现,中职学校经常性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师约为20%,偶尔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师约为70%,从未开展过信息化教学的教师约为10%。
且年龄愈大、职称愈高的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频次愈低。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思想观念固化守旧。
长期以来,中职教师习惯于“传递一一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
其特点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对象、外部信号的接纳器和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囱。
但在信息化教学中,课堂采取的是“辅助一一建构”的现代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主要发挥辅助及引导作用,即: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发现。
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尝试获取学习资源,在自己已有经验背景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现实问题,将新知识逐步“同化”到个人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可见,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彻底摒弃以往“唯教材中心”的理念,应当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提供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目标。
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发生改变不抱信心。
部分教师认为,中职学生不爱学习、不求上进,这种状况“稳如磐石”,难以改变,教师花大量的精力实施信息化教学只会“徒劳无功”而白费精神。
显然这种观念不仅违背了“学生是成长中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也与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明显不足,信息化教学水平仍在低层次上徘徊。
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教师中,大约80%的教师只会制作简单的PPT 课件及基本的教学资源收集,大约18%的教师能够将网络资源有效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只有大约2%的教师能够独立制作动态课件,实现课程资源的综合运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职教师对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形势判断不清、准备不足,缺乏自我提升意识。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要求所有教师主动适应、自主求变。
但因各中职学校缺乏积极有效的“推动机制”,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的动力明显不足,体现在“理念上落伍、技术上落后”,且不乐于学习、不善于学习,缺乏目标,得过且过,不到“万不得已” 不会选择信息化教学模式,即使勉强采用了也往往是“投影仪代替黑板”的低层次教学方式。
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培训方式单一,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
虽然教育部门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中安排了“信息化教学”专项培训,但大多通过“网络在线”形式进行。
这样的培训因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加上没有有效的约束、督查机制,大多数教师“随性而为”,仅应付而已,未能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以致于相当部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足,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低位徘徊”,相对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明显“滞后”,极大地阻碍了中职教学改革的实施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校的信息化资源十分匮乏,信息化教学难以获得强有力的支撑。
调查发现,在经常性采用信息化教学的教师中,90%以上的教师对目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表示不满,希望学校能够自主研发具有实用性的教学软件,建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职学校专业种类繁多、课程体系繁杂,信息化资源获取渠道单一。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大多源于教材配套的“附属品”或“外购品”这些出自专业制作公司的“产品”,因制作者对中职教育理念、教学要求存在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加上对中职学校教学对象的现状“定位不准”,导致其生产的“产品”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
近年来,各省开展的“精品课程”建设如火如荼,但其建设成果“形式大于内容者”居多,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共享资源”而充分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
另一方面是各中职学校未能形成信息化资源自主建设的有效机制。
中职学校目前普遍存在着“重添置、轻应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的现象,加上人力、物力、精力三要素的协调不力,大多数学校缺乏信息化资源系统建设的工作机制,往往靠少数几位教师“单打独斗”制作出若干资源,零散杂乱、不成体系,对学校开展的大范围信息化教学缺乏有力的支撑作用。
三、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改进策略基于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既要求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更需要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对症施治”,在做好“制度设计”的同时,更要强化督查与考评,确保打破现状、展现生机、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一)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激发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出发统筹安排学校的教学工作, 通过“顶层设计”,将信息化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之中,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将信息化教学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而持久有序开展起来。
1.建立信息化教学“考评制度”。
评估教师教学工作成效的指标有很多,为达到促进之效,应突出“信息化教学”在其中的“权重”通过同行专家评估与学生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职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推动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应用能力、形成研发能力,最终形成“人人乐于实施信息化教学”的良好局面。
2.建立信息化教学“激励制度”。
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信息化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各级“信息化教学大赛”,重奖获奖教师,并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中实施“倾斜”之策,在激励的氛围中推动信息化教学沿纵深推进。
3.建立信息化教学“交流制度”经常性开展校内不同教研组之间、校际相同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信息化教学交流活动。
通过观摩展示、同课异构等不同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实现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协同共进”的目标。
(二)实施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