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表现、发现与实现
一、法律的表现
法律是国家意思,是以权利义务形式规制人之间的关系。
权利以国家暴力为其实现后盾,权利是主观的法,法是客观的权利。
1、国家为社团法人,人民为共和国家基础。
国家由人民通过宪法契约设立,一国家一宪法。
国家为主权法人,领土为国家法律效力(通常)所及地方。
国家无自然人的能力,须通过其设立的机关来行使其主权,国家为保护人民而设,国家与人民基本关系依宪法规定。
依宪法分权原则,国家设立法、行政、司法机关。
国家机关由自然人充任,立法代表为立法机关,行政首长为行政机关,法官为司法机关。
2、法律的表现(法律渊源)
法律或依成文法表现,或依非成文法表现。
非成文法(习惯法),为人民有法的信赖之习惯,实乃人民直接创设之法。
成文法为立法机关依程序所形成国家意思。
成文法与非成文法地位平等,新的习惯法可以废止古老的成文法,新的成文法可以废止古老的习惯法。
判例(判决)为司法机关所为国家意思,判决体现法官对国家法律之理解,非国家法律本身。
判例有助于新的习惯法的明确和形成。
学术研究(学说)表现为研究者对法律之理解,亦非法律本身。
但两者对他人理解法律有启示作用,故称为解释渊源。
法官遵守法律,但不服从其他法官(的判决)。
将最高法院(法官)对法律的理解(司法解释)视为法律,有违宪法分权原则。
行政机关获得立法授权可以立法。
地方公共团体依宪法分权原则,确定有无立法权。
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法,国际条约为国家附条件单方立法。
二、法律的发现
1、法律规范
立法者将其意思做抽象概括的表达,既不能过于简单全部委诸于法官解释,也不能过于繁琐失之于机械,故立法者借助法律专业人员发展的立法技术,对生活事件分类,抽取抽象的构成要件,结合法律效果形成法律规范。
为追求立法简洁,法律常借助准用与视为(拟制)手段来表达。
2、法律的发现
立法者的法律永远无法对非富多彩的生活给出具体的指示。
法律对某一事件是如何规定,离不开法官对法律的理解,法官解释法律的过程就是发现法律的过程。
法律是立法者的意思。
立法者的意思很多,有明确表达出来的,也有未明确表达出来的,立法者的意思是无矛盾的。
解释法律应将立法者意思做整体的考虑,从宪法出发(合宪性解释),从整体出发(体系解释),从逻辑出发(逻辑解释),从目的出发(目的解释),从人民信赖出发(文义解释)。
当法律发生表面冲突时,从整体上(不同位阶关系、一般特别关系、新旧法律关系)理解立法者意思。
法律作出原则规定与规则规定,原则与规则相互限制相互补充,以帮助人民准确理解法律。
法律原则是为,人们更好理解法律(包括填补法律漏洞)而设的。
法律对法律职业人做了大体的方向指示,有共同专业背景的法律人对法律理解不应有太大偏差,但理解不一致时无法避免的,因此法律要求法官法定原则。
三、法律的实现
法律规定由法律事实+法律效果构成。
生活事实能产生法律意义,也既引起法律评价,
发生法律效果(权利义务),则成为法律事实。
法律对法律事实的规定表现为分解为一个或数个构成要件,法官分析具体的事件是否具备了某一法律事实的全部构成要件,即某一法律事实是否存在,法律效果是否发生,这一过程就是法律的实现过程(法律适用)。
1、自由心证
某一事实是否存在,有法官依据证据判断。
法官是公正的,就所认定事实无需做如何解释。
法官审判案件,任何人不得干扰。
对法官的监督依后续审程序进行。
因自由心证,故法律区分事实审与法律审制度。
为统一法律适用,每一案件得通过最高法院终审确定。
2、推定
对事实的判断,法律对法官给予指导,作出事实推定的规定。
推定指法官不能确定某一事实存在,但能确定另一事实存在,依生活经验,当另一事实存在时通常会有某一事实存在,则法律规定有另一事实时,法官应认定某一事实存在。
如果法官依其他证据确信该事实不存在当然可否认该事实存在。
法律对事实推定的规定,或依事物盖然性或依公平而定。
规定常设在实体法中。
事实推定的规定,会导致举证责任的转移。
3、权利依强制执行实现
权利的实现也就是法律的实现。
实体法确定一个权利如何发生,诉讼法确定一个权利如何被查明其存在,强制执行法确定一个权利如何实现。
诉讼法强调诉讼手段平等,强制执行法追求权利迅速实现。
民商经济法学院
165201班
20163400250
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