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中需要爱的惩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生教育中需要爱的惩罚
沛县树人小学:邹晋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浪潮的不断推进,教师们更多的重视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赏识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
教室里表扬声不断,学生们笑容满面,家长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难道惩罚作为古老的教育手段沿用至今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吗关键词:爱的惩罚惩罚制度教师学生
一、是否需要惩罚
随着新课改的浪潮的不断推进,教师们更多的重视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赏识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
教室里表扬声不断,学生们个个笑容满面,家长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难道惩罚作为古老的教育手段真的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吗难道使用惩罚的教师都是师德和教育水平低下、粗暴的的教师吗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处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能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自由度较大的环境中,他们不喜欢顺从权威,因而现代教育提倡人性化,提倡“赏识与激励”。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错误,心灵受到震撼,故应首选显爱的惩罚。
杜威是以主张尊重儿童而着称的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仍然认为:儿童是一个人,他必须或者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或者忍受失败和引起摩擦,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
杜威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
有权利不惩罚。
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国家二级咨询师郭爱桂:惩罚可以是减少零花钱等物质上的惩戒,也可以是诸如减少孩子看动画片时间等精神上的惩戒,还可以是体罚等身体或心理伤害方面的惩戒。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
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有难度的教育技巧,倘若掌握不好分寸,就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当代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认为:学生是需要严格要求的,犯了错误也应该批评甚至严厉批评,不能放任不管,或者一味迁就。
但是要求和批评都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的。
尊重学生,认为他是会改正错误的,然后再批评他,他就会理解并接受你的批评。
惩罚,只有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才会有效。
许多教育发达的国家明文规定教师可以使用惩罚,例如,韩国允许教师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英国允许教师对8岁及以上的学生进行打手心的惩罚(百度)。
鉴于以上,教育学生使用惩罚是有必要的。
其实,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我们许多一线教师也都曾有过成功的惩罚经历。
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有其特定的意义。
第一,通过惩罚,可以制止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为其他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维护他们的学习权利。
第二,通过惩罚,对学生的身体或心理施加一定强制性、不愉快的刺激,让学生加深对自己错误行为或言语的认识,避免以后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
第三,通过惩罚,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加快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犯了错误,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补偿,这是作为社会公民必须要面对的。
第四,通过惩罚,可以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以便将来更好的融入到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去。
二、惩罚妖魔化的原因分析
1.对法律法规的误解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我们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武断的将体罚与惩罚等同起来,认为让学生罚做俯卧撑、深蹲等是一种不平等的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会给学生心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是一种违法的行为。
其实,体罚和惩罚不是同一个概念,惩罚概念的范畴要远远大于体罚。
一提到“惩罚”,总想到“体罚”,这是对“惩罚”一词在理解上的泛化(李镇西语)。
2.负面报道的影响
稍加留意,每年在网上都会有许多关于教师批评或惩罚学生招来麻烦的新闻,例如,学生不做作业,教师批评几句,学生回家诉委屈,家长纠集亲朋到学校闹事,打伤教师,让教师给学生道歉,甚至给学生下
跪认错;学生上课扰乱课堂纪律,教师制止,却遭到学生辱骂,扬言事后报复,等等。
当然,这样的学生是极其少数的,不能以偏概全,但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在的学生确实娇惯,心理脆弱,为了避免惹火上身,许多教师责任感下降,更过的是表扬,很少批评,放弃惩罚,遇到问题学生,也是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3.惩罚效果的影响
一般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好的,少部分问题学生经过表扬和批评也会好转,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是顽固分子,需要惩罚。
但是,惩罚不是简单的惩罚,是需要技巧的,许多教师因为在惩罚过程中缺少技巧,学生在惩罚前后没有多少变化,有时甚至出现糟糕的惩罚结果,如上文中的案例所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惩罚边缘化的进程。
三、实施惩罚的注意事项
1.惩罚要尊重学生
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能认清错误,及时改正便好。
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事情,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理解和尊重的心去与学生交往,允许学生犯错误。
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能大发雷霆,简单粗暴,要以机智的暗示,心平气和的说服教育为主,辅以批评教育,当这些都失去作用的时候,再考虑是否使用惩罚。
惩罚更多的时候起到威慑作用,如果使用频率太大,惩罚的威慑力也会大大降低,习惯于惩罚的学生也会越发难管理。
2.罚之有理有据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往往很复杂,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师们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切忌感情冲动,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我觉得首先应该冷静地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弄清事实真相,再决定是否惩罚,如何惩罚。
真要惩罚,则必须以校纪校规为依据,必须与班规相符合,必须有章可循。
这样的“惩罚”已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
这样做,犯错误的同学容易接受,不会认为是老师对他过不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
3.罚之有度
惩罚之所以是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就在这个“度”上,它是惩罚的核心问题。
惩罚力度不够,学生不痛不痒,起不到效果,惩罚力度过大,很可能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伤害,甚至背上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罪名。
4.公平、公正
《班规》面前人人平等,不仅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稍微滞后的学生,一旦需要惩罚,绝不姑息。
惩罚千万要公正,不能偏袒,更不能加重惩罚来解气。
5.惩罚要及时
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
延迟的惩罚和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淡化错误行为,使惩罚作用不大。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也不能听之任之,等到学生的错误行为造成危害后再来“揭伤疤”,“算总帐”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6.罚后疏通
学生接受惩罚后,心理上受到的刺激会更大些,不管学生外在有没有不好信息的显露,教师都要及时补上心理疏通这一环节,在疏通过程中,尽量使用“我们”,不使用“你”“你们”,这样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始终站在自己这一边,并没有排斥自己,避免学生做出出格的事情。
教师应该及时地总结反思过去对学生的惩罚:我们的批评是否过于严厉、苛责,惩罚中是否投入情感等。
更重要的是要巩固教育效果。
许多惩罚教育的失败,往往并不在教育者缺乏严厉,而在于施教者往往一罚了之,未能及时巩固教育的效果。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而“爱”就是其中的润滑剂。
让爱作主,让“爱”把学生和教师的心联系得更紧密,惩罚的副作用也就降到了最低。
参考文献:
1.安冬梅,安振华.宁夏教育科研。
2011年5月.宁夏教育
2.所红.让惩罚充满爱.黑龙江教育.200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