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化作业结题论文刘玉

优化作业结题论文刘玉

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策略【摘要】:作业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

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基本数学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作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

在新课标不断推进的新背景下,数学作业题型呆板、形式单调、题量过多、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有效的数学作业设计应该要遵循目的性、针对性、趣味性、互动性、适度性五大原则,而且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来划分作业类型,通过设计分层作业、趣味作业、实践作业,使之成为学生在成长中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更是兴趣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目前,教师一直把作业作为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法宝”之一,把它当作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

于是布置作业时也是本着教师的意愿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及个性发展的需要。

教师布置作业时往往是一刀切,全班所有学生做得是同样的作业。

使得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学生吃不了。

长期的这种作业方式已经使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比如马马虎虎地做,早上到校抄同学的答案,字迹潦草,不认真思考等。

大量的作业占去学生的课余大部分时间,抑制了他们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许多数学教师依然沿袭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直到现在,不少学校依然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1数学作业“题海战术”现象严重。

虽然长期以来,各级教育部门一直倡导为学生“减负”,倡导素质教育,但受应试教育的局限,很多数学教师急功近利,墨守陈规,依然依靠现成的试卷和各种各样的辅导材料中机械重复的试题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教学效果却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2作业“无设计”现象突出作业模式单一,无层次性,让所有学生做相同的作业,这些局限于书本,拘泥于算练的作业,一方面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个体的需要,也不适合每一个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数学整体素质的提高,另外作业量和作业内容的设计带有随意性,即作业“无设计”现象突出,作业效果差。

在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中,总是单纯地把作业看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这种设计理念的指导之下,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往往把作业的内容仅仅局限在课本之上,使得作业设计内容日趋僵化,从而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那么怎样使得作业也能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协调,实现从原先的一种“负担”向一种自身需求并能促进自身发展的转变呢?也就是如何让学生把作业作为一项自己需要的、乐意的事去做,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呢?面对当今令人担忧的教育现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尝试改变了以往作业的形式,将作业优化设计。

一、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目前,作业布置如何体现这一基本理念,如何调整作业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位置,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根据这以理念,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我认为作业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作业设计的目的性设计作业要体现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简单而言,就是作业练习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

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不能急于在短时间内让全体学生掌握,应合理分解难点,科学安排练习,逐步突破,有代表性、典型性、关健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一定程度的反复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对学生易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布置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的题目,对一些大数目多数位的计算允许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或验算。

如在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教学时,把计算器引入课堂,就能化解计算复杂易错的矛盾。

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及时完成作业,把精力放在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上,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2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作业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作业数量有弹性,不搞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等生强化基本技能,学优生优化知识结构,按量理性原则因材施教,但须注意不能因此走入降低教学标准的误区。

3作业布置要有趣味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性格活泼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

我们的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作业内容的趣味性,则很难吸引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因此,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注重作业内容的趣味性。

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如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改错题、操作题等经常变换,课本习题、自编习题、计算类题目、表述类题目(如单元小结、学习体会、数学故事、数学日记等)互相穿插,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采,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作业的乐趣。

4作业布置要有互动性作业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但不应是教师的“专利”,也可以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一个试验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作业题目,可以有优生命题、同桌互选、学生自选等多种形式,这样更能突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有时老师也可以与学生一同做作业,在真实的情境里实现师生的“同心、同行、同乐”。

5作业设计的适度性。

教育家卡罗尔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达成度 = 实际用于学习任务的时间/掌握该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

掌握该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越少,学习达成度则越高。

学生在完成课内学习后,课外掌握该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越少,学习达成度就越高。

但是不能单纯理解为数学作业量少,学习时间少,效率就高,而必须考虑学习的有效性,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的量。

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首先要分析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选作业内容,循序渐进,避免重复性作业,以缩短学生掌握学习所需时间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有效作业资源。

三、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1设计多元作业,不仅让学生个体多种感官得到体验,同时打破以学生个人为主的作业形式,学生合作完成作业。

传统的数学作业,教师过于片面地强调独立思考,没有将合作作为重要的素质来培养。

对于自主型的作业,我们应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鼓励他们与人交流,进行有效合作。

可以尝试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合作的形式编制一份单元检测卷。

在编制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复习本单元内容,找重点,列提纲,选择题型,忙得不亦乐乎。

编制试卷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也是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

一份试卷的编制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了激发和增强。

在有些知识的学习上还可以布置一些多元化作业。

例如让学生选择一定比例的比例尺画出居住房间的平面图;让学生量量家中一些圆形物体的直径并计算周长和面积;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和家长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倒计时,能亲自数一数,真正体验一下;自己动手用卡纸、图钉、泡沫、彩笔、剪刀等,制作一个钟表模型,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画一画我们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是什么单位,用平面图来介绍自己的家等作业。

这些作业的设计不仅停留在学生用笔就能完成的层面上,而是要通过观察、测量、计算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才能完成作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分层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新课标中指出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是有差异的发展。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差异,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着力点。

为此,在设计作业时充分注意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既让学困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又能保证学优生免受"饥饿"之苦,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最优发展。

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

具体作法如下:A类作业:针对基础较差、学有困难的学生而设计,作业的份量较少,难度较低,方法以模仿性为主,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一个题目尽可能安排一个知识点的练习。

通过练习,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真正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B类作业:针对基础一般、学业中等到的学生而设计,面对的是班级的大多数学生。

资料可来源于每一课时后面的作业题和相对应的学习指导训练题。

课外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其变式、判断比较和一般综合题等。

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基本技能,完成本课时学习目标,并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C类作业:这类课外作业面对的是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

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智力训练题、提高题及一些灵活性较大的作业。

以综合性、拓展性为主,一个题目尽可能安排多个知识点综合练习。

它综合面广、操作灵活、创意性强。

让学优生吃得饱,达到拓宽学生思路和知识面,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例如:在设计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整理复习》时设计如下的课堂练习:A类:准备型作业一、找准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

1、白兔只数的20℅相当于黑兔的只数。

单位“1”是(),数量关系:()2、一件上衣降价20%。

单位“1”是(),数量关系:()3、一堆煤用去了3/5。

单位“1”是(),数量关系:()4、蜡笔画笔水彩画多5/6,单位“1”是(),数量关系:()二、解决问题。

(只列式,不计算)1、池塘里有12只鹅,鸭是鹅的只数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鸭?2、一桶汽油用了3/5 ,用了10千克,这桶汽油有多少千克?3、饲养小组养了48只小兔子,其中灰兔有12只,灰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4、永安镇去年造林15公顷,今年造林18公顷,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几分之几(百分之几)?这类准备型的作业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能使学生从随后的课程中得到最大的益处。

为了能发挥作用,这类作业的内容必须是最基础的只是,能够让所有学生接受,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