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核心概念

初中生物核心概念

初中生物总复习提纲专题一生物与环境考点1 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是具有生命的个体,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生物具有应激性、特征:生长和繁殖、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特征。

考点 2 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分布,形态,生活习性等等都有影响(1)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对生物有影响。

(能分别举例说出)(2)生物因素对生物有影响,表现形式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有竞争、捕食、寄生、互惠互利。

考点3 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1)生物通过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方式适应其生存环境。

(2)生物能影响,甚至改变环境。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地球上的其他任何生物。

(能分别举例说出)注:要区分哪些情形是环境影响生物,哪些情形是生物影响环境。

考点4 (必考)生物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自我调节能力(1)组成。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种类很多,范围可大可小,无论是什么生态系统都是由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

(2)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和被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称为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食物链的写法: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有生产者,而且只能是是生产者,一定没有分解者(因为分解者是以生物排泄物、残骸为食,并未构成捕食关系)。

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末端生物由于富集作用,往往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3)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是10%-20%。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食物链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考点5、生物圈及生物的多样性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环境的总和。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里生物具有多样性,表现为物种多样性、遗传(或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考点6、(必考)科学探究的步骤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实验法等等。

实验法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专题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及生物的结构层次考点1、(必考)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方法及成像规律1、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由光学部分(目镜、物镜、反光镜)、固定支撑部分、调节部分(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遮光器)三大部分构成。

注意物镜和目镜的形状、能识别显微镜各结构的名称。

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观察、收镜。

3、显微镜成像规律。

(1)物像的放大倍数= 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和宽带,不是面积或体积。

(2)看到的物像是与实物上下左右相反的倒像。

(注意辨别物像形态和实际形态的差别,学会移动物像)(3)物像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象越大,但视野越小,看到的细胞数越少。

应用:观察物像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4、调节光线光线强时,用反光镜的平面和小光圈。

光线弱时,用反光镜的凹面和大光圈。

低倍镜换高倍镜时,视野会变暗。

即物像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考点2、(必考)动植物的细胞结构特征及相应结构的功能1、临时装片的制作(1)操作步骤:擦、滴、取(撕或刮)、展、盖、染、吸。

(2)制作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区别。

ⅰ制作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滴加的生理盐水和清水。

ⅱ取材时操作有所不同。

2、细胞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动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呈圆球状,由细胞膜、细胞质(内有线粒体等结构)、细胞核构成。

(2)植物细胞的结构植物细胞形态呈长方形,结构与动物细胞相似,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内有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等结构)、细胞核构成。

不同的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植物细胞有带色素的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注:并非所有的植物细胞均有叶绿体。

如植物的根没有叶绿体、洋葱的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

3、细胞功能细胞壁:支持和保护。

细胞膜:细胞的边界,起保护作用,还可以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流动胶质、细胞生命活动场所,有众多微小结构。

其中线粒体是细胞呼吸作用的场所,释放能量。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太阳能固定成自身的能量。

植物细胞内的液泡储存有糖类和色素细胞核。

球状,内有遗传物质。

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考点3、细胞的分裂和分化1、细胞的分裂细胞生成2个完全相同子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的分裂。

(1)过程。

细胞核倍增后分开成两个细胞核,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

(2)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区别。

(3)遗传物质的变化。

分裂初期,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数量倍增,最终平均分到两个新细胞中。

这样保证了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即子代与亲代完全相同,两个子(新)细胞完全相同。

(4)意义。

繁殖新个体,更新衰老细胞。

2、细胞的分化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发生差异性变化的过程就叫细胞的分化。

考点4、(常考)生物的结构层次1、动植物结构层次及相关概念。

(1)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2)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人体)。

2、组织(1)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植物的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

注:需要能举出例子说明。

3、植物的器官(1)营养器官:根、茎、叶。

(2)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思考:骨骼、肌肉是器官还是组织?4、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

植物没有系统,直接由器官构成个体。

专题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考点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植物主要通过根吸收水分,植物的根按形态分可以分为直根和须根。

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

1、根的特点(1)根尖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构成。

(2)成熟区有大量根毛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积。

应用:根尖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移栽植物时,容易将纤细的幼根折断,因此,移栽植物时因尽量带土以减少对根的损伤。

2、根吸水的原理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根毛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3、根除了吸水外,还在土壤中吸收氮、钾、钙等无机养料。

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考点2、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木本植物的茎由外到内依次是:树皮(内侧是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构成。

韧皮部:内含筛管和韧皮纤维。

筛管往下运输由叶片合成的营养物质到根部。

韧皮纤维起支持作用。

形成层:介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分生组织,向内形成木质部,向外形成韧皮部。

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等构成。

髓:由薄壁细胞构成,有贮藏营养物质作用。

解释:树为什么不怕空心就怕没皮。

2、导管和筛管的比较(1)相同的:都是输导组织、具有运输作用。

(2)不同点:细胞结构不同:导管是活细胞。

筛管是死细胞。

作用不同;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筛导管运输有机物。

运输方向不同。

导管自下而上运输。

筛管至上而下运输。

考点3、水分在叶片的散失1、叶片的结构和特点(1)表皮。

表皮位于叶片的最外层,分上下表皮,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但表皮内的保卫细胞含有叶绿体,保卫细胞构成气孔。

一般来说,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的气孔多。

(2)叶肉。

叶肉由大量叶肉细胞构成,叶肉细胞内含有叶绿体,所以叶片呈绿色。

接近上表皮的细胞含叶绿体较多,呈圆柱状,排列整齐,称栅栏组织;接近下表皮的细胞含叶绿体较少,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称海绵组织。

(3)叶脉。

叶脉是叶片的骨架,起支持作用。

在叶脉中含有导管和筛管,起运输作用。

2、蒸腾作用(1)概念。

水分从植物表面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的过程称蒸腾作用。

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2)意义。

降低叶片温度;为植物吸收、运输水分提供动力;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大气。

(3)应用:移栽植物最好在傍晚进行,去除部分叶片。

考点5、光合作用(必考)1、几个探究实验。

(1)植物在光下合成淀粉。

(变量是光照)(2)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

(3)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蒸馏水则不能。

注:以上几个探究实验都是常考实验,特别是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不但要知道实验的操作过程,还需要知道该操作的目的,如暗处理是为了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遮光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照;酒精脱色是脱去叶绿素的颜色;加碘液是为了染色、含有淀粉的部位最终将染成蓝色。

2、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内的叶绿素捕获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太阳能转化成了有机物内的化学能。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条件:光照场所:叶绿体产物:淀粉和氧气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

即两个转化:物质转化: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能量转化:光能转化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光合作用表达式:4、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光照、二氧化碳、温度。

5、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延长光照等。

,考点6、呼吸作用(必考)1、几个实验(1)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的实验。

(1)植物呼吸作用氧气的实验。

(1)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热量的实验。

2、呼吸作用:生物活细胞的的线粒体中,将有机物和氧气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机物内化学能转化成了生命活动的能量。

原料; 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有无光照均可场所:线粒体产物:二氧化碳和水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即两个转化:物质转化: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能量转化: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一部分转化成热量,一部分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3、呼吸作用表达式:4、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温度、氧气浓度。

5、呼吸作用的意义及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低温保存水果蔬菜、土壤松土等。

考点7、种子(必考)1、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种子是由种皮、胚构成。

胚是种子最主要的结构,由子叶、胚芽、胚轴、胚根组成。

单子叶植物有一片子叶和胚乳;双子叶植物有两片子叶,无胚乳。

注:能根据图说出各个部位的名称。

相关主题